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11D028)

作品数:12 被引量:81H指数:2
相关作者:康渝生周莹胡寅寅张路杨更多>>
相关机构:黑龙江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哲学宗教
  • 2篇政治法律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3篇主义
  • 2篇政治
  • 2篇马克思主义
  • 2篇马克思主义中...
  • 2篇毛泽东
  • 2篇共同体
  • 1篇新唯物主义
  • 1篇正义
  • 1篇政治共同体
  • 1篇中国共产党
  • 1篇中国化马克思...
  • 1篇人类命运
  • 1篇人学
  • 1篇社会生活
  • 1篇社会生活共同...
  • 1篇社会主义
  • 1篇社会主义分配
  • 1篇社会主义分配...
  • 1篇生产要素分配
  • 1篇生成逻辑

机构

  • 9篇黑龙江大学
  • 1篇哈尔滨理工大...

作者

  • 9篇康渝生
  • 2篇胡寅寅
  • 1篇张路杨

传媒

  • 3篇理论探讨
  • 2篇学术交流
  • 1篇观察与思考
  • 1篇思想政治教育...
  • 1篇吉林师范大学...
  • 1篇知与行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从“现实的个人”到“真正的共同体”——新唯物主义的人学致思理路被引量:1
2017年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开山之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基于"生活决定意识"的理论立场,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系统阐发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透视马克思主义哲学向现实生活世界回归的理论进程,不难梳理出内蕴于唯物史观之中的人学致思理路。在批判以往哲学将"人的本质"抽象化的理论传统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确立并系统阐发了新唯物主义的理论前提——"现实的个人",从而确立了哲学回归现实生活世界的逻辑起点。着眼于"人是类存在物"的基本立场,马克思将唯物史观的理论视角从"现实的个人"拓展到"人类社会",系统阐发了"真正的共同体"思想,彰显了新唯物主义的理论旨归。
康渝生
关键词:唯物史观新唯物主义
批判与生成: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的双重致思逻辑
2016年
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构建展现出双重致思逻辑。一是批判的或否定的逻辑;二是生成的或肯定的逻辑。从实践上讲,"真正的共同体"思想不仅体现为对传统意识形态的全面颠覆,而且也是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形态的科学预测,具有实践旨归的意义。从理论上讲,"真正的共同体"思想不仅表现为对于人类社会共同体传统形态的理论反诘,而且阐发了人类社会共同体未来发展的理论逻辑。"真正的共同体"思想并非简单的理论传承或扬弃,其理论内涵滥觞于对"虚幻的共同体"的批判,旨在否定旧世界的革命运动则构成了这一思想的实践基础。马克思着眼于"现实的个人"的生存与发展,诠释了共同体的本质变化,及其对于最终实现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所具有的特殊意义,展现出"真正的共同体"思想的生成逻辑。
康渝生
关键词:生成逻辑
“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实践被引量:59
2016年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人洞悉世界共同发展的大趋势所提出的理论构想,也是为了携手世界各国人民应对全球性挑战而设计的"中国方略"。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性实践中,当代中国充分发挥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作用,不仅展现了中华民族休戚与共的和谐理念和"天下"情怀,更是将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确立为坚实的理论底蕴,推进了人类社会共同发展的历史进程。尽管"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已经为世人普遍接受,但完整厘定其历史作用似乎为时过早。因此,概括中国共产党人积极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梳理出蕴含于其中的致思理路,我们或可预见其美好的未来,增强实践的信心。
康渝生陈奕诺
关键词:共同体
平等是“共产主义的政治的论据”——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哲学辩证被引量:2
2013年
在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实现公平正义是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原则。而彰显平等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意义,则构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进路。平等的口号不仅仅是革命阶级的自我标榜,也隐含着将革命阶级的意志普遍化为全体社会成员的意志,以便于发动群众,形成更大规模的革命优势的积极意义。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对于共产主义而言,平等的观念仅仅具有"政治的论据"的意义。显然,只有着眼于实践的意蕴对于平等内涵的辩证阐发,才是对于共产主义现实性的深刻论证。
康渝生
关键词:平等观正义权利
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共同体——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及其实践旨归被引量:15
2012年
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不仅是对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论概括,更是对存在于人类文明传统中的共同体思想萌芽的文化传承。在马克思的理论视野中,个体的生成是与共同体的变迁同步前行的,血缘共同体中人的不自由必将经过政治共同体中的虚假自由而走向真正共同体中的人的自由联合。遵循这样的致思逻辑,马克思着眼于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向阐释了"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共同体"的思想,不仅深刻展示了哲学共产主义的理论底蕴,也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指明了发展的方向。
康渝生胡寅寅
关键词:政治共同体社会生活共同体
毛泽东的群众观与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
2015年
毛泽东的群众观无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则充分彰显了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力量源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深刻论述构筑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渊薮,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经验也为中国共产党人确立群众路线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坐标。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着眼于中国革命实践的需求,毛泽东的群众观应运而生,逐步形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指南,奠定了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
康渝生
关键词:群众路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毛泽东的文化观与文化建设被引量:1
2014年
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毛泽东同志不仅以自身的文化修养率先垂范,而且着眼于革命事业的总体目标,系统阐发了文化建设问题,为中国社会的文化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毛泽东的文化观不仅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当代传承,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产物。事实上,正是内蕴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致思理路中的文化旨归,为我们超越传统文化的羁绊,构建文化哲学思维范式提供了前置性理论基础。毛泽东的文化观正是内蕴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文化旨归在当代中国的理论延展。显而易见,梳理毛泽东有关文化问题的理论建树,透视浸润于其中的致思理路,必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把握毛泽东文化观的精髓,并且有助于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实践活动。
康渝生张路杨
关键词:毛泽东文化观文化建设
走向“真正的共同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价值旨归被引量:2
2015年
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不仅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旨在实现人的解放的共产主义理论诉求,而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需要的一致性为基础,成功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进路。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各个不同国家革命实践的指导思想,正是由于它揭示了各个不同国家发展的共性,形成了理论诉诸于不同国家的决定性因素,而不同的国情则赋予马克思主义原理以因地而宜的表现形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目标,不仅定位于通过生产方式的变革奠定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而且也要凭借生活方式的转化实现个人与共同体和谐统一的价值诉求。只有遵循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逻辑线索,进一步确认"自由人联合体"与"真正的共同体"的内在关联性,才能准确诠释作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人类联合形式的"真正的共同体",揭示其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具有的特殊的价值旨归意义。
康渝生胡寅寅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自由人联合体
“财产性收入”与“劳动报酬”——关于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理论辩证被引量:1
2015年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成果,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原则不仅在实践中得到了深入贯彻,而且在理论上得到了更加充分的说明。我们党不仅提出了"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的主张,而且特别强调了"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的思路,将注重民生的深刻意蕴诉诸于分配的公平,从而揭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底蕴。
康渝生
关键词:财产性收入劳动报酬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