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四川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科研项目(09ZC068)

作品数:3 被引量:31H指数:3
相关作者:罗怀良王慧萍陈浩朱波陈国阶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师范大学成都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有机碳
  • 2篇有机碳密度
  • 2篇碳密度
  • 1篇动态特征
  • 1篇演替
  • 1篇演替过程
  • 1篇碳循环
  • 1篇土壤
  • 1篇土壤有机
  • 1篇土壤有机碳
  • 1篇土壤有机碳密...
  • 1篇农田
  • 1篇农田土壤
  • 1篇农田土壤有机...
  • 1篇气候
  • 1篇气候变化
  • 1篇丘陵
  • 1篇丘陵区
  • 1篇旱涝
  • 1篇洪涝

机构

  • 3篇四川师范大学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3篇罗怀良
  • 1篇陈国阶
  • 1篇陈浩
  • 1篇王慧萍
  • 1篇朱波

传媒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四川师范大学...
  • 1篇山地学报

年份

  • 2篇2011
  • 1篇2010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川中丘陵地区近25年来农田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以四川省盐亭县为例被引量:17
2010年
根据盐亭县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23个土壤剖面的采样记录,2007年采集了这23个土壤剖面样品,并分析测定其土壤有机碳含量,对比发现,盐亭县近25年来土壤平均有机碳密度上升2.70t/hm2,上升幅度为5.65%,该县农田土壤具有微弱的碳汇效应。近25年来该县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复杂,不同土壤类型之间的变化差异较大。其中,水稻土、黄壤和紫色土有机碳密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而冲积土的有机碳密度则明显下降。而就土地利用方式而言,水田土壤的有机碳密度呈明显上升趋势(上升幅度15.38%),而旱地土壤有机碳密度则基本上保持稳定少变。该区今后应主要通过改良耕作措施,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增加土壤有机物质归还量;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搞好水土保持;灌溉水利工程建设进一步稳定和扩大水田面积等措施,以达到稳定和提高农田土壤有机碳储量的目的。
罗怀良王慧萍陈浩
关键词:农田土壤土壤有机碳密度
川中丘陵地区人工桤柏混交林演替过程中有机碳储量变化--以四川省盐亭县为例被引量:3
2011年
川中丘陵地区从20世纪70年代起开始大规模营造人工桤柏混交林,使该区土地利用发生明显变化。在估算人工桤柏混交林不同生长阶段生物量和NPP(净初级生产力)的基础上,探讨了人工桤柏混交林生长过程中年固定有机碳数量以及林地植被有机碳密度的动态变化,并将同期人工桤柏混交林林地植被与农田植被年固定有机碳数量和有机碳密度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区人工桤柏混交林林地植被早期年固定有机碳的数量比较小,需要到7~8 a树龄,其年固定有机碳数量才与同期耕地植被年固定有机碳数量相当。随着树龄的增加,人工桤柏混交林的植被有机碳密度上升较快,碳汇效应不断增强。3~4 a以上树龄的人工桤柏混交林植被有机碳密度大于同期农田植被的有机碳密度,成熟林(20 a树龄)林地植被有机碳密度是同期农田植被有机碳密度的5倍多。从改善生态环境和减少碳排放的角度看,该区林地合理利用的措施主要包括加强现有人工桤柏混交林的保护和管理,抓好林木的贮存式管理,积极研究和探索人工桤柏混交林改造和合理利用对策等。
罗怀良朱波陈国阶
关键词:碳循环有机碳密度
川中丘陵地区近46年来气候变化及旱涝动态特征被引量:11
2011年
旱涝是川中丘陵区一种主要的自然灾害.根据四川省盐亭县近46年来(1960—2005)的气候资料,在分析该区气候变化特征的基础上,运用Z指数法对该区近46年来年际、季节和月份旱涝的动态特征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近46年来该区气候变化存在较为明显的降温、趋干和太阳辐射相对稳定的特征.近46年来该区年际旱涝具有交替变动的特征,且干旱等级明显高于洪涝等级.春、冬两季旱涝频率前期下降,后期增加,春季洪涝等级下降,干旱等级上升,冬季旱涝等级少变;夏季旱涝频率下降,但等级上升;秋季旱涝频率和等级明显减缓.该区偏旱月份主要集中在1、3和12月等月份,偏涝月份主要集中在1、4、5和9月等月份;而6、7、8、10和11月等月份则旱涝均比较多,各月旱涝的动态变化复杂.
罗怀良
关键词:气候变化干旱洪涝川中丘陵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