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H030930020430)

作品数:6 被引量:9H指数:2
相关作者:杨媛华王辰王洋庞宝森刘毅更多>>
相关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北京呼吸疾病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动脉
  • 3篇血栓
  • 3篇血栓栓塞
  • 3篇血栓栓塞症
  • 3篇溶酶
  • 3篇溶栓
  • 3篇栓塞症
  • 3篇纤溶
  • 3篇纤溶酶
  • 3篇纤溶酶原
  • 3篇纤溶酶原激活
  • 3篇纤溶酶原激活...
  • 3篇激活物
  • 3篇肺动脉
  • 3篇肺血
  • 3篇肺血栓
  • 3篇肺血栓栓塞
  • 3篇肺血栓栓塞症
  • 2篇动脉内
  • 2篇动脉内皮

机构

  • 6篇首都医科大学...
  • 3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日友好医院
  • 1篇北京呼吸疾病...

作者

  • 6篇杨媛华
  • 5篇王辰
  • 3篇庞宝森
  • 3篇王洋
  • 2篇刘毅
  • 1篇毛文萍
  • 1篇侯晓莉
  • 1篇刘长庭
  • 1篇辛萍
  • 1篇黄秀霞
  • 1篇方向群
  • 1篇李一丹
  • 1篇欧阳松云
  • 1篇吴雅峰
  • 1篇李洪霞
  • 1篇王军

传媒

  • 1篇中华结核和呼...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华老年心脑...
  • 1篇生物医学工程...
  • 1篇国际呼吸杂志
  • 1篇中华肺部疾病...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07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超声心动图右心功能指标在肺血栓栓塞症溶栓前后的变化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测大面积和次大面积肺血栓栓塞症(PTE)患者溶栓前后的右心功能指标,评价急性期溶栓效果。方法 29例患者(大面积者8例,次大面积者21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19例;年龄30~75岁,平均年龄59岁(标准差12岁)。均接受溶栓治疗。溶栓前和溶栓后24h观察超声心动图检查指标:左右心室舒张末期前后径(LVED、RVED)、左右心室舒张期横径(LVDD、RVDD)、左右心房舒张期横径(LADD、RADD)、右心室前壁厚度(RVAWT)、右心室前壁运动幅度(RVAWM)、主肺动脉内径(PAD)、三尖瓣反流压差(TRPG)、肺动脉收缩压(SPAP)。计算RVED/LVED、RVDD/LVDD和RADD/LADD比值。结果除RADD外(P=0.041),溶栓前大面积PTE组和次大面积PTE组患者间各指标未见显著性差异。溶栓后大面积者RVAWM、LVED和LADD明显升高(P=0.024,P=0.003,P=0.043);次大面积者LVED明显升高(P=0.001),RVDD、RADD、RADD/LADD比值、TRPG和SPAP明显下降(P=0.003,P=0.016,P=0.006,P<0.001,P<0.001)。结论溶栓治疗可改善PTE患者右心功能不全,超声心动图对PTE的疗效评价有重要意义。
王洋杨媛华吴雅峰李一丹刘长庭王辰
关键词:超声心动图肺血栓栓塞症溶栓右心功能不全
溶栓及抗凝药物对内皮细胞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系统和组织因子表达的影响
2012年
目的探讨重组尿激酶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肝索对肺动脉内皮细胞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rokina sety peplasminogen activator,u-PA)系统和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体外培养的人肺动脉内皮细胞,待细胞长满后饥饿12h,换液并加入不同药物与细胞孵育12h。根据不同的药物处理方式分为五组:正常对照组;凝血酶(1IU/m1)组;凝血酶(1IU/m1)+重组尿激酶原(150IU/m1)组;凝血酶(1IU/m1)+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150IU/m1)组;凝血酶(1IU/m1)+低分子肝素(10IU/m1)组。孵育结束后,收集培养液,1000r/min离心10min。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中u-PA、u-PA受体(u-PA receptor,u-PAR)、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la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和TF的含量。结果凝血酶(1IU/m1)组细胞培养液中PAI-1的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u-PA、u-PAR和TF的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改变。重组尿激酶原组细胞培养液中u-PA和u-PAR的含量较凝血酶组显著增加,PAI-1的含量较对照组显著下降,TF的含量较对照组无显著改变。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组细胞培养液中U-PA的含量较凝血酶组显著增加,PAI-1的含量较对照组显著下降,TF的含量较凝血酶组显著下降。低分子肝素组细胞培养液中TF的含量均较凝血酶组及对照组明显下降,u-PA、u-PAR和PAI-1较对照组无显著改变。结论重组尿激酶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低分子肝素都能影响人肺动脉内皮细胞的内源性纤溶和抗凝功能。重组尿激酶原能够促进肺动脉内皮细胞u-PA和u-PAR的表达和释放,抑制PAI-1的表达和释放。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不仅能够促进肺动脉内皮细胞u-PA的表达和释放,抑制PAI-1的表达和释放,而且能够抑制TF的表达和释放。肝素主要是抑制肺动脉
刘毅杨媛华庞宝森
关键词: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低分子肝素肺动脉内皮细胞
急性肺血栓栓塞症犬模型的建立
2016年
目的通过股静脉注入自体血栓,建立急性肺血栓栓塞症犬模型。方法选择杂种犬22只,由股静脉注入条形自体血栓,制成肺血栓栓塞症模型。监测注栓前、注栓后、造模后2h、造模后3h的血流动力学,检测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血管阻力(PVR)、心输出量(CO);行肺动脉造影,并使用改良Miller指数(MMI)进行量化评分。结果注栓后mPAP、PVR较注栓前明显升高[(26.01±6.34)mm Hg vs(15.62±2.30)mm Hg,1mm Hg=0.133kPa;(695.30±238.68)dyn/(s·cm5)vs(281.24±93.39)dyn/(s·cm5),1dyn=10-5 N,P<0.01)],CO较注栓前明显降低[(2.25±0.38)L/min vs(2.96±0.97)L/min,P<0.01)]。造模后2h和3h血流动力学指标与注栓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栓后MMI升至(17.23±6.47)分,与mPAP呈正相关(r=0.723,P<0.01)。结论 40ml自体血体外形成血凝块经股静脉注入,能模拟急性肺血栓栓塞症血流动力学、影像学和病理学变化,是良好的急性肺血栓栓塞症犬模型。
王洋杨媛华李洪霞方向群王辰
关键词:肺栓塞血流动力学肺动脉血管造影术动物
重组尿激酶原对人肺动脉内皮细胞u-PA系统的影响
2007年
目的 探讨重组尿激酶原对体外培养的正常人肺动脉内皮细胞(HPAECs)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系统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重组尿激酶原0或150 IU/mL与人肺动脉内皮细胞共同孵育8 h,收集培养上清并应用ELISA方法检测其中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PAR)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的含量;将重组尿激酶原(0~150 IU/mL)分别与HPAECs共同孵育(0~24 h),提取细胞总RNA并应用RT-PCR技术检测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 细胞培养上清ELISA实验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重组尿激酶原150 IU/mL组细胞培养液中u-PAR的含量显著增加[(0.51±0.04)μg/L vs (0.58±0.05) μg/L,P=0.005];PAI-1的含量显著下降[(66.75±7.92) μg/L vs (53.38±12.18) μg/L,P=0.009].RT-PCR结果表明,HPAECs与重组尿激酶原150 IU/mL共同培养后0 h、4 h、8 h、12 h和24 h 5个时间点u-PA条带与GAPDH条带平均光密度之比分别为(0.34±0.11)、(0.51±0.12)、(0.58±0.12)、(0.50±0.18)和(0.35±0.10).其中8 h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 h组与24 h相比P=0.053.结论 重组尿激酶原能够明显促进HPAECs释放u-PAR并显著抑制PAI-1的表达和释放.重组尿激酶原能够呈时间依赖性提高u-PA mRNA在HPAECs的表达.重组尿激酶原直接影响人肺动脉内皮细胞u-PA系统的表达,该作用可能是增强药物本身溶栓疗效的一种重要途径.
刘毅王辰杨媛华庞宝森黄秀霞辛萍侯晓莉王军
关键词:肺动脉内皮细胞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纤维蛋白溶解
大面积与次大面积肺栓塞诊断与溶栓延迟时间的研究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探讨大面积和次大面积肺栓塞的诊断延迟时间(从发病到确诊)、溶栓延迟时间(从确诊到溶栓)、以及总延迟时间(从发病到溶栓)。方法连续入选自2006年6月至2009年5月住院的大面积和次大面积肺栓塞溶栓患者共24例。记录发病时间、CT肺动脉造影(CTPA)确诊时间和溶栓开始时间。分析与早期诊断(诊断延迟≤7 d)相关的因素。结果诊断延迟时间为(8.4±6.7)d,46%的病例超过7 d,17%超过14 d,4%超过25 d。溶栓延迟时间为(18.8±14.8)h。总延迟时间为9.4±6.7 d。早期诊断的患者氧分压(PaO2)更低[(64.8±11.1)vs.(84.3±18.0)mmHg,t=3.242,P=0.004],肌钙蛋白Ⅰ(cTnI)升高者更多(χ2=6.115,P=0.041),总延迟时间更短[(4.3±2.6)vs.(14.1±2.4)d,t=9.410,P<0.001]。16例(67%)患者在非正常工作时间接受CTPA检查,比正常工作时间接受CTPA的患者诊断延迟[(6.3±5.0)vs.(12.6±7.8)d,t=2.428,P=0.024]和总延迟[(7.1±5.1)vs.(14.0±7.5)天,t=2.675,P=0.014]更短。18例(75%)患者在非正常工作时间接受溶栓治疗。结论大面积和次大面积肺栓塞患者的诊断和溶栓延迟时间过长,对于肺栓塞诊治绿色通道的建设和完善是必要的。
王洋杨媛华王辰
关键词:肺栓塞溶栓
重组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治疗实验性肺血栓栓塞症
2007年
重组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u-PA)是一种较新的溶栓剂,为重组单链糖蛋白产物。目前,ru-PA用于治疗肺血栓栓塞症(PTE)的研究尚不多见。我们拟通过经颈外静脉注入^125I-标记的加热血栓,建立大鼠PTE模型,对比ru-PA及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不同方案的溶栓效果以及对全身纤溶系统的影响。
欧阳松云王辰庞宝森杨媛华毛文萍
关键词:实验性肺血栓栓塞症纤溶酶原激活物重组组织型尿激酶型蛋白产物静脉注入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