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278104)

作品数:33 被引量:201H指数:9
相关作者:李爱群李建慧王维王浩周广盼更多>>
相关机构:东南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交通运输工程一般工业技术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0篇建筑科学
  • 14篇交通运输工程
  • 4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化学工程
  • 1篇水利工程
  • 1篇理学

主题

  • 9篇悬索
  • 9篇悬索桥
  • 9篇自锚
  • 9篇自锚式
  • 9篇自锚式悬索
  • 9篇自锚式悬索桥
  • 7篇混凝土
  • 7篇隔震
  • 6篇支座
  • 5篇时程
  • 5篇时程分析
  • 5篇超宽
  • 4篇地震
  • 4篇力特性
  • 4篇减震
  • 3篇动力特性
  • 3篇徐变
  • 3篇有限元
  • 3篇预制
  • 3篇收缩徐变

机构

  • 31篇东南大学
  • 16篇北京建筑大学
  • 12篇南京林业大学
  • 2篇江苏科技大学
  • 2篇兰州理工大学
  • 2篇常州兰锦橡塑...
  • 1篇苏州科技学院
  • 1篇苏州科技大学
  • 1篇中建安装工程...
  • 1篇新疆建筑科学...

作者

  • 29篇李爱群
  • 9篇李建慧
  • 5篇王维
  • 4篇许俊红
  • 4篇周广盼
  • 3篇端茂军
  • 3篇夏志远
  • 3篇苏毅
  • 3篇王浩
  • 2篇李万润
  • 2篇王春峰
  • 2篇郑杰
  • 2篇方钊
  • 2篇周艳春
  • 2篇李爱群
  • 1篇潘志宏
  • 1篇吴继荣
  • 1篇鲁风勇
  • 1篇梁沙河
  • 1篇裘赵云

传媒

  • 9篇东南大学学报...
  • 3篇建筑结构学报
  • 3篇工业建筑
  • 2篇桥梁建设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Journa...
  • 1篇振动工程学报
  • 1篇中外公路
  • 1篇高分子材料科...
  • 1篇地震研究
  • 1篇工程力学
  • 1篇地震工程与工...
  • 1篇复合材料学报
  • 1篇南京工业大学...
  • 1篇应用基础与工...
  • 1篇防灾减灾工程...
  • 1篇北京建筑大学...
  • 1篇第26届全国...

年份

  • 1篇2021
  • 2篇2019
  • 3篇2018
  • 6篇2017
  • 6篇2016
  • 10篇2015
  • 5篇2014
  • 1篇2013
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新型三维多功能隔振支座设计及其隔振分析被引量:18
2014年
为了减小地铁运行引起的建筑振动、避免地震对结构的破坏作用,开发了一种新型三维多功能隔振支座(3D-MIB).首先,介绍了3D-MIB的结构构造与工作机理,提出其设计方法;其次,利用SAP2000软件建立了非隔振结构及设置有3D-MIB隔振结构的有限元模型;然后,对模型进行模态分析以及地铁和地震振动作用下的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并采用加速度隔振率对3D-MIB的隔振效果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3 D-MIB延长了结构水平和竖直方向的自振周期,对结构的振型影响较大.与非隔振结构相比,3D-MIB降低了地铁振动下隔振结构各层的水平和竖向加速度峰值,水平和竖向加速度隔震率为50%~70%;3D-MIB降低了罕遇地震作用下隔振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除第1层和第2层外,其他各层的水平加速度隔震率均超过30%;3D-MIB放大了罕遇地震作用下隔振结构各层的竖向加速度响应,结构各层竖向加速度峰值的放大系数为2~5.
王维李爱群周德恒贾洪陈美方
关键词:动力时程分析
高烈度区新型减隔震连续梁桥的抗震性能被引量:15
2014年
在满足支座耗能能力的同时,兼顾其在桥梁运营期间的变形适应能力,研发了一种新型多功能减隔震支座.以地处地震高烈度区的太白大桥为研究对象,基于实测参数分析了时域内新型支座用于该连续梁桥的减震效果,并分别与传统非隔震体系、摩擦滑移支座隔震、铅芯橡胶支座隔震等措施的减震效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新型减隔震支座具有较好的综合使用效果,对桥梁在环境作用下的变形适应能力较强,并且可以满足桥梁在强震下的耗能需求,保证了桥梁的安全性.
王浩王春峰李爱群吴继荣
关键词:连续梁桥地震响应耗能
竖缝式墙型阻尼器力学性能及减震效果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对新型竖缝式墙型阻尼器进行理论和试验分析,推导出适用于竖缝式墙型软钢阻尼器的力学参数计算公式,主要涉及弹性抗侧刚度、受剪承载力和屈服位移.结合试验分析和有限元模拟,进一步确定了承载力调整系数,并以某钢框架为例进行了算例分析.结果表明:在地震作用下,阻尼器能够充分耗散大部分地震能,从而使装有竖缝式软钢阻尼器的钢框架具有良好的减震性能.
郑杰李爱群
关键词:软钢阻尼器竖缝减震性能钢框架
车载作用下超宽混凝土箱梁自锚式悬索桥静力特性被引量:5
2016年
为了探讨超宽混凝土箱梁自锚式悬索桥在车载作用下的受力状态,通过实桥荷载试验和ANSYS有限元分析,研究了结构整体静力特性以及超宽加劲梁的纵向应力水平及其分布.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当于设计汽车荷载水平的试验荷载下,主塔顶横桥向位移较纵桥向明显;受剪力滞效应、横坡及车轮局部效应的影响,超宽加劲梁受力空间效应明显,对称车载作用下加劲梁挠度沿横桥向呈V形变化,最大可达35 mm,偏心车载作用下扭转变形明显;加劲梁顶、底板纵向应力沿横桥向呈不均匀分布,最大纵向应力增量位于顶、底板与内腹板交接处,对称车载作用下顶板纵向应力沿横桥向呈M形变化;偏心车载作用下缆索系统受超宽加劲梁的空间效应影响,两侧索面受力的不均匀性较为明显.
周广盼李爱群李建慧端茂军
关键词:自锚式悬索桥静力特性
自锚式悬索桥体系转换张拉力与标记线双控方法研究被引量:4
2016年
针对自锚式悬索桥缆索体系几何非线性较为明显,传统吊杆张拉控制方法精度较低的问题,提出采用张拉力与标记线双重控制方法进行精细化控制。首先确定自锚式悬索桥合理成桥状态,吊杆加工时预制环形标记线,根据张拉过程中分步张拉力计算对应主缆及主梁位移,得出各步张拉的标记线目标位置及锚杯外露量;对于边跨吊杆,进行首轮全桥吊杆张拉时以锚杯外露及标记线位置为控制量一次张拉到位;对于中跨吊杆,以张拉力及标记线位置为控制量分批逐步张拉到位,边跨吊杆内力随索鞍顶推被动增加至目标值。此方法已成功应用于南京小龙湾大桥与聊城湖南路大桥,实践结果表明:张拉力与标记线双控方法操作方便,可避免传统控制方法中繁琐的索夹位移测量工作及高空作业危险,各控制量间相互校核可快速识别并修正误差,避免各张拉步骤误差累积;所得成桥吊杆内力、主缆及主梁线形与目标成桥状态吻合良好。
周广盼李爱群端茂军李建慧
关键词:自锚式悬索桥张拉力
大跨连续梁桥板式橡胶支座隔震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
2018年
为探究板式橡胶支座在不同影响因素下结构隔震性能的最优化,以北京高烈度区某大跨钢-混组合梁桥为工程背景,采用非线性时程分析和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对比分析不同橡胶剪切模量、不同支座布置方案等多种影响因素下的隔震效果.结果表明,常规抗震方案下各墩地震力分配严重不均衡;在隔震方案中,降低橡胶剪切模量后主梁位移增大,墩底弯矩小幅减小,结构综合隔震效果变差;适当将聚四氟乙烯板与普通板式橡胶支座组合,综合隔震效果更好,且宜将聚四氟乙烯板式橡胶支座靠近中间墩布置;所用评价方法在综合考虑主梁位移和最大墩底弯矩后,可量化隔震方案优劣.
李爱群刘胜强吴宜峰
关键词:连续梁桥板式橡胶支座影响因素
黏弹性阻尼墙减震钢框架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为研究黏弹性阻尼墙对钢框架结构的减震效果,对安装有黏弹性阻尼墙减震构件的1∶3缩尺4层钢框架进行了振动台试验和有限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黏弹性阻尼墙提供的刚度和阻尼提高了结构的前3阶自振频率,结构每层最大加速度和层间位移得到了较好地控制;在El Centro波作用下,黏弹性阻尼墙的5种组合模式对位移的控制效果较对加速度控制效果稍差,其中各层均布置黏弹性阻尼墙对钢框架的位移、加速度控制效果最好;有限元分析结果和试验结果吻合良好。
许俊红李爱群
关键词:钢框架布置形式振动台试验有限元分析减震效果
高层钢框架支撑结构多尺度风致疲劳分析方法被引量:5
2017年
为了研究高层钢结构风致疲劳性能,提出了一种由整体尺度到局部节点尺度再到局部焊缝尺度的结构多尺度疲劳分析方法.选取某高层钢框架支撑结构为实际工程,模拟了相应的风荷载,通过建立结构的多尺度有限元模型,对模型进行时程分析,确定了结构应力较为集中的梁柱节点,并得到其应力集中的区域.然后,采用热点应力法对裂纹萌生寿命进行评估,并研究了单元类型及网格划分尺寸对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该结构底层边跨梁柱节点内侧梁上翼缘板的侧下部易产生较大的应力集中而萌生疲劳裂纹;对于焊缝附近的网格划分类型来说,线性单元及网格尺寸4 mm已基本满足精度需要;该工程的疲劳裂纹萌生寿命为335 a.
方钊李爱群李万润周艳春
关键词:高层钢结构风致疲劳多尺度
预制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被引量:4
2015年
为了研究预制混凝土剪力墙(PCSW)结构的抗震性能,在实验室中建成两个1/4缩尺模型,分别为PCSW结构模型和现浇混凝土剪力墙(CCSW)结构模型.首先介绍了新型装配式剪力墙水平接缝连接技术,然后利用振动台试验对比研究了PCSW结构和CCSW结构动力性能和地震响应.试验结果表明:新型装配式剪力墙水平接缝连接可靠,能够满足罕遇地震下的连接要求.在地震波加载过程中,PCSW结构具有与CCSW结构相似的破坏过程和破坏形态.随着地震波加速度峰值的不断加大,结构损伤的不断累积,PCSW结构和CCSW结构的频率均呈下降趋势,阻尼比均呈增大趋势;顶点的绝对加速度包络值、剪重比、层间位移包络值呈非线性增大趋势.PCSW结构和CCSW结构具有相近的加速度分布、层间位移分布、层间剪力分布、剪重比分布.
王维李爱群贾洪周德恒
关键词:预制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振动台试验地震反应动力特性
开环式聚降冰片烯共混黏弹性阻尼材料的动态阻尼力学热分析被引量:2
2015年
采用开环式聚降冰片烯(NSX),分别制备了聚降冰片烯-丁腈橡胶(NBR)混合物和聚降冰片烯-松焦油-丁腈橡胶混合物,通过动态力学测试手段重点分析了聚降冰片烯对丁腈橡胶和松焦油-丁腈橡胶共混物的动态阻尼力学特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在特定频率(1.5Hz)和一定温度范围之内(-20-50℃),聚降冰片烯会使NBR的阻尼性能得到大幅提升,随着聚降冰片烯掺入量的持续增加,阻尼性能随之减小,呈抛物线型增减趋势;松焦油的添加限制了聚降冰片烯对丁腈橡胶的改性功能。所有工况下的Tg值都得到了向高温移动的效果,扩大了材料在建筑结构的应用空间,某些工况会提高共混物的损耗因子峰值,但效果有限。对此次试验的丁腈橡胶来讲,m(NBR)/m(NSX)(70/30)为最佳组分比。
许俊红李爱群苏毅庄继忠黄国元骆春燕
关键词:丁腈橡胶松焦油损耗因子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