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资助详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3BMZ024)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3BMZ024)

作品数:13 被引量:42H指数:5
相关作者:陈秉公高建军马增峰刘贤明更多>>
相关机构:吉林大学河北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社会学经济管理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文化科学
  • 4篇经济管理
  • 4篇社会学
  • 2篇哲学宗教
  • 2篇政治法律

主题

  • 3篇知识
  • 3篇人格
  • 2篇文化
  • 1篇多样性
  • 1篇学科
  • 1篇学科知识
  • 1篇学理
  • 1篇知识课程
  • 1篇中国传统文化
  • 1篇中国人类学
  • 1篇人类学
  • 1篇人文
  • 1篇人学
  • 1篇人学理论
  • 1篇社科
  • 1篇社科基金
  • 1篇社科基金项目
  • 1篇深化教育
  • 1篇深化教育改革
  • 1篇树人

机构

  • 12篇吉林大学
  • 1篇河北科技大学

作者

  • 11篇陈秉公
  • 1篇马增峰
  • 1篇高建军
  • 1篇刘贤明

传媒

  • 4篇理论探讨
  • 3篇思想政治教育...
  • 2篇中国高等教育
  • 1篇江汉论坛
  • 1篇吉林大学社会...
  • 1篇社会科学战线
  • 1篇河北省社会主...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5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5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新探索——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最终研究成果《主体人类学原理》评介
2015年
陈秉公教授为探寻思想政治教育学和教育学的逻辑前提——"人是什么",历经25年艰苦努力,建构了"主体人类学原理"知识体系,创新性地系统提出和论证了人的生命本体——"结构与选择"理论。这项理论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新探索,其价值已超出25年前的预期,不仅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和教育学提供了"人性前提",也为人文社会科学提供了"人性前提",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科学的人生哲学,为人类认识和掌握自己的命运提供了理论知识。同时,也为人类学实现"由边缘到核心"转变提供了理论支撑,为创建有"中国特色、中国气魄、中国风格"的中国人类学学科体系提供了理论框架和基础。
刘贤明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学
论“人格结构与选择”图型理论及其知识系统建构被引量:5
2011年
至今,仍存在"现实的完整人"的学科知识空缺。以往的各个学科均未将"现实的完整人"列为研究对象,也未给出完整的理论解释。这造成了人的知识空疏化、人性假设的随意性、以文化压抑人的主体性和人类学被边缘化。要解读"现实的完整人",首先必须掌握科学的方法,即实现由本体思维到实践思维的超越,由种思维到类思维的超越,由形式逻辑到辩证逻辑的超越。其次,必须解读人的生命本质和生命本体,从本质上看人是实践的主体,从本体(存在)上看人是结构与选择的主体。再次,必须具体解读人格的基本结构及行为选择机制。人格由"三级结构八种力量"构成,"三级结构"指人格需要力、人格判断力、人格行为选择,"八种力量"包括生存需要力、归属需要力、价值需要力(发展需要力)、思想道德力、智慧力、意志力、反省力和人格行为选择。"人格结构与选择"图型理论具有填补学科知识空缺和为人文社会科学提供完整的人性前提等重要学术价值和意义。
陈秉公
“类群结构与选择”图型理论提出及知识体系建构被引量:1
2011年
至今,存在着普遍"类群"概念及其知识的空缺。以往只创造了具体"类群"(家庭、组织、民族、国家等)概念及其知识,而未创造普遍"类群"概念及其知识。今天,创建普遍"类群"概念及其知识是世界人类学界的历史性课题。它的解决对人类重新认识和解读自己,为人文社会科学提供正确的"人性前提",减少具体"类群"(家庭、组织、民族、国家等)知识的缺欠,建构合理的生存理性,掌握自己的命运,以及人类学实现"由边缘到核心"的转变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类群结构与选择"图型理论包括:"类群"概念,"类群"的生命本质和生命本体,"类群"的"三级结构七种力量"及其运作机制,以及"类群结构与选择"对"类群"命运的决定性影响等系统内容。
陈秉公
关键词:类群
论多样性的现代含义与中国人类学学科体系建构被引量:2
2012年
文化多样性的科学含义是指通过文化"一体化二重性"(特殊进化与一般进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叠加创新",不断整合、创新和超越,建设"高势位"的文化,实现人类多元文化的"高势和存"。建构中国人类学学科体系也必须遵循"叠加创新"的方针。200年来,西方人类学学科对象和学科体系发生"偏移",产生严重危害。因此,应重构人类学学科体系,建立包含主体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和体质人类学三个大分支学科在内的中国人类学创新体系,以担负起中国人类学的历史使命。
陈秉公
关键词:文化多样性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才思想被引量:1
2005年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才思想是非常丰富的,这些极具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人才思想在尊重人才、选拔人才、使用人才及如何监督人才等方面都对当今的人才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高建军马增峰
关键词:传统文化
论国家核心价值体系“高势位”建设的目标诉求与方针被引量:3
2012年
"全球化"时代必须重新认识"价值信仰"系统的地位和特性,文明的实质是以"价值信仰"系统为纽带的"生存共同体"。"价值信仰"系统是文明发轫的前提、文明凝聚力的基础、文明的动力源泉和文明有序与无序的"晴雨表",具有结构性、流动性和合法性,必须"高势位"建构。"高势位"国家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目标是具有五种优秀品格——真理性品格、民族性品格、时代性品格、包容性品格和自觉性品格。"全球化"时代,国家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实行"叠加创新"方针,通过"叠加创新"和"高势位"建设,实现人类文化和文明的"高势和存"。
陈秉公
近现代中国核心价值“高势位”建设的历程与基本经验被引量:8
2011年
从界定国家核心价值"高势位"建设概念和内涵开始,概括和分析了近现代中国核心价值"高势位"探索和建设的三个历史阶段──"上下求索"阶段、"第一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阶段和"第二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阶段;总结了近现代中国核心价值探索和建设的四个基本经验──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确方向、坚持中国核心价值"高势位"建设的目标、坚持"马中西"融合的路径、坚持反思与超越的理论自觉;提出了21世纪中国核心价值"高势位"建设的历史展望。
陈秉公
论民族振兴与大学“共同知识课程”体系建构被引量:5
2009年
看一个民族有无前途,短线的因素看政治、经济与政策,长线的因素看教育和文化。一个民族的教育是否先进,关系整个民族的精神面貌和国民人格的周延,也关系着这个民族能否产生人文和科学技术大星、巨星,能否创造出世界一流的人文和科技成果。在今日之中国,大学何为?提升民族精神,完善国民人格。塑造能够创造出世界一流人文和科技成果的大星、巨星和群星!大学肩负着21世纪中华民族振兴的命运。
陈秉公
关键词:民族振兴知识课程民族精神人文
再论国家核心价值“高势位”建设的规律性──200年中国核心价值“高势位”建设成功经验的理论解读被引量:3
2010年
中国历史出现了两个"马鞍型",即中国核心价值发展的"马鞍型"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马鞍型"。200年中国核心价值"高势位"探索和建设的成功经验,揭示了国家核心价值对于国势盛衰的决定性作用。揭示了200年中国核心价值"高势位"探索和建设的"三个历史"阶段,总结了200年中国核心价值探索和建设的四个基本经验──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确方向,坚持中国核心价值"高势位"建设的目标诉求,坚持"马中西"文化融合路径,坚持反思与超越的理论自觉。提出了21世纪中国核心价值建设的历史前瞻。
陈秉公
关键词:国家核心价值
论当代国民人格的层次被引量:4
2013年
文章尝试探索国民人格层次划分的新理论,并对当代中国国民人格的层次进行实际划分。文章不同于以道德、心理或阶层划分国民人格层次,而主张以主体人类学的"人格结构"("三级结构八种力量")理论为依据,划分国民人格的层次,并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将当代中国国民人格划分为四个层次——"杰出人格"、"完全人格"、"缺失人格"和"蒙昧人格",对各层次国民人格的规定性及其相互关系做了全面而具体的阐述,同时提出了划分和提升国民人格层次的若干理念和建议。
陈秉公
关键词:完全人格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