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06HJ-01)
- 作品数:3 被引量:7H指数:2
- 相关作者:潘智彪李丹媛更多>>
-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 当代文化产业的复制特征被引量:3
- 2010年
- 当代文化产业,复制为其典型特征。学界以艺术必须坚持创造为立足点,认为复制的机械性颠覆了一切创造的可能,由此对复制文化展开批判。事实上,复制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具有一种"再生式"的创造性,没有复制就无所谓创新,复制正是创新的起点。真正的复制在于能够超越原作本身,使复制的文本增值,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复制作为当代文化产业存在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坚持继承之中有创新,创新之本是继承,才能推动文化产业蓬勃、健康、良性发展。
- 潘智彪李丹媛
- 论社会思潮与审美文化被引量:2
- 2010年
- 社会思潮是审美文化的主要发展模式之一,是为社会审美思潮。社会思潮分为两种,一种建基于社会感性(社会心理)之上,另一种建基于社会理性(思想体系)之上。相比于后者,前者在空间上传播广远,在时间上却持续短暂。审美文化也分为两种,狭义的审美文化强调感性显现中隐含的理性规范,广义的审美文化强调文化中的感性欢娱。狭义的审美文化主要通过社会理性传播,形成建基于思想体系之上的社会审美思潮,广义的审美文化主要通过社会感性流行,形成建基于社会心理之上的社会审美思潮。社会审美思潮的发展规律主要是由点到面、循环往复、偶然多变。把握了社会审美思潮的发展,也就把握了时代精神的脉搏。
- 潘智彪
- 关键词:社会思潮审美文化
- 走向审美普遍性——论杜夫海纳的审美公众理论被引量:2
- 2010年
- 杜夫海纳的审美公众理论是现象学美学与康德的先验论美学相结合的产物。审美公众是由审美对象开创的,并具有闭合中开放性的特质,审美公众的出现使面向人与世界的审美社会性的实现成为可能。审美公众理论打破了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界限,从而彻底超越了传统艺术理论的二元论思维模式。面对审美对象的人超越自己的特殊性,走向人类的普遍性。审美对象在更高的层次把人们集拢在审美的大家庭里。在这一层次,尽管个人仍是个人,却与社会他人有休戚与共之感。
- 潘智彪
- 关键词:杜夫海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