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807016)

作品数:4 被引量:0H指数:0
相关作者:朱菁萍赵开弘曾滟迟瑛邓黎黎更多>>
相关机构:华中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科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建筑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篇杂交
  • 2篇杂交法
  • 2篇探针
  • 2篇微囊藻
  • 2篇分子
  • 2篇分子探针
  • 1篇鱼腥藻
  • 1篇藻红蓝蛋白
  • 1篇藻蓝蛋白
  • 1篇生物合成
  • 1篇体外
  • 1篇体外重组
  • 1篇突变体
  • 1篇裂合酶
  • 1篇蓝藻
  • 1篇基因序列
  • 1篇光化学活性
  • 1篇PC
  • 1篇IGS
  • 1篇别藻蓝蛋白

机构

  • 4篇华中科技大学

作者

  • 4篇朱菁萍
  • 2篇赵开弘
  • 1篇汪星
  • 1篇左椒兰
  • 1篇郭卫鹏
  • 1篇苏紫君
  • 1篇李仙
  • 1篇杜诗
  • 1篇杨开峰
  • 1篇邓黎黎
  • 1篇迟瑛
  • 1篇曾滟

传媒

  • 2篇中国给水排水
  • 1篇武汉理工大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09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藻红蓝蛋白α亚基突变体的构建及体外重组
2009年
为获得分子量较小的、具有光化学活性的藻胆蛋白,通过分子设计和基因工程手段得到藻红蓝蛋白α亚基(α-PEC)脱辅基蛋白N端缺失突变体PecA(N-44)和PecA(N-64)。将突变体分别与藻蓝胆素PCB进行体外直接重组和裂合异构酶PecE/PecF催化下的重组实验,通过测定重组产物的吸收光谱确定其光化学活性。结果表明,PecA(N-44)与PCB在酶催化下偶联生成的PVB-PecA(N-44)(=α-PEC(N-44))分子量为13.4 kDa,具有与α-PEC相似的可逆光致变色性质,光化学活性为78%。
朱菁萍邓黎黎苏紫君赵开弘
关键词:藻红蓝蛋白突变体光化学活性体外重组
基于mcyJ基因序列的酶联夹心杂交法检测产毒微囊藻
2013年
微囊藻是分布最广的一类水华蓝藻,多数都能产生微囊藻毒素。研究、建立产毒微囊藻的快速检测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藻毒素合成基因mcyJ设计一组可用于产毒微囊藻种属的特异性探针,以实验室培养的微囊藻FACHB 905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一种检测产毒微囊藻的酶联夹心杂交法,并对酶联夹心杂交实验中的杂交液成分、浓度,杂交时间、温度以及酶联反应时间和温度等反应条件逐一进行了优化,建立了该方法的标准曲线,相关系数为0.997。
曾滟薛晴晴杜诗朱菁萍
关键词:产毒微囊藻分子探针
别藻蓝蛋白ApcA_2的体内生物合成
2009年
为了研究别藻蓝蛋白ApcA2的生物合成途径,从鱼腥藻7120中扩增出apcA2基因.将PCB合成基因、裂合酶基因cpeS1和apcA2基因共同导入大肠杆菌体内,使其在大肠杆菌体内共表达.对生成的重组蛋白进行电泳检测和光谱学研究,发现在CpeS1的催化下,体内合成的PCB共价偶联到脱辅基蛋白ApcA2的Cys-82上.实验结果表明已在大肠杆菌体内合成得到具有光活性的PCB-ApcA2.根据光谱数据计算得到体内合成的PCB-ApcA2的摩尔消光系数为8.78×104L/(mol.cm),荧光量子产率为0.195(±0.05).
朱菁萍迟瑛汪星赵开弘
关键词:蓝藻别藻蓝蛋白生物合成裂合酶鱼腥藻
分子探针-酶联夹心杂交法测定水中微囊藻
2012年
微囊藻是分布最广的一类水华蓝藻,研究、建立微囊藻的快速检测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藻蓝蛋白的基因间隔区域序列设计了一组可用于检测微囊藻种属的特异性探针,以实验室培养的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一种检测微囊藻的夹心杂交法。将该法用于华中科技大学校园内的景观湖———镜湖水样的检测,结果与显微镜观察和全细胞PCR的结果一致,表明试验建立的方法是有效的。
郭卫鹏左椒兰杨开峰李仙朱菁萍
关键词:微囊藻分子探针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