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XZW012)

作品数:17 被引量:20H指数:3
相关作者:颜同林方锦煌吕学琴谭琳妃更多>>
相关机构:贵州师范大学六盘水师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贵州省优秀科技教育人才省长资金项目贵州省省长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5篇文学
  • 3篇历史地理

主题

  • 4篇方言
  • 4篇白话
  • 3篇校释
  • 3篇方言入诗
  • 2篇新诗
  • 2篇诗人
  • 2篇诗坛
  • 2篇文学
  • 2篇小说
  • 2篇抗战
  • 2篇白话诗
  • 1篇大众化
  • 1篇都市
  • 1篇意象
  • 1篇语言
  • 1篇语言方式
  • 1篇语言观
  • 1篇语言观念
  • 1篇语音
  • 1篇粤语

机构

  • 16篇贵州师范大学
  • 1篇六盘水师范学...

作者

  • 15篇颜同林
  • 2篇方锦煌
  • 1篇吕学琴
  • 1篇谭琳妃

传媒

  • 3篇武陵学刊
  • 2篇福建论坛(人...
  • 2篇长沙理工大学...
  • 1篇广东社会科学
  • 1篇晋阳学刊
  • 1篇甘肃社会科学
  • 1篇当代文坛
  • 1篇贵州师范大学...
  • 1篇南京政治学院...
  • 1篇前沿
  • 1篇中国现代文学...
  • 1篇黎明职业大学...
  • 1篇现代中国文化...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5篇2013
  • 6篇2012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后方文化卫星城与贵阳抗战诗歌的兴衰被引量:3
2014年
抗日战争爆发后,地处西南腹地的贵州以独特的地理优势,耸立而成陪都重庆的天然屏障,是大西南交通线上的枢纽之一,省会贵阳则升格成为战时的文化卫星城。在抗日战争时期,贵阳城在1939年2月遭到日军的疯狂轰炸,1944年12月在贵州省境内又发生黔南事变的惨剧,都是影响与冲击贵阳的历史大事件,数以百计的外省诗人与作家受到程度不一的牵涉。面对这些典型的历史事件,诗人们用自己不同的笔,留下了各自的心灵记录,其中九叶诗人群体、现代派诗人群体、军旅背景诗人群体与本土诗人群体在贵阳诗坛的歌吟具有代表性。抗战诗歌是贵阳诗坛新的名片与生长点,同时因抗战胜利前后外省诗人的离散而导致贵阳诗坛走向了衰落。
颜同林
关键词:抗战诗歌
《蕙的风》版本校释与普通话写作
2016年
早期白话诗集《蕙的风》是湖畔诗人汪静之的代表作,一共有若干版本,1922年亚东版、1957年人文版与1992年增订本具有较高的版本学价值。在这三个版本的校释与还原中,既彰显了对应于不同时代的白话式口语写作与普通话写作的内容,也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初与50年代初、90年代初这些阶段中中国社会历史与文化的变迁。《蕙的风》数个版本名同而实异,折射出诗人不同时期的审美心态与时代应对,是新诗史上诗集异动序列中的一个典型个案。
颜同林
关键词:《蕙的风》
苏联经验与普通话写作——以郭沫若为中心的考察被引量:1
2013年
普通话之于新中国犹如国语之于中华民国,从1950年代开始普通话成为民族共同语的化身,相应普通话写作成为文学创作的主流。普通话写作离不开对苏联语言学资源的借鉴与挪用,也离不开像郭沫若这样的文化领导人的设计、参与和实践。承接30年代瞿秋白"普通话"理论,延安时期吴玉章的语言大众化实践,郭沫若在自身苏联经验与创作实践的基础上,介入普通话写作,包括在《沫若文集》中对旧作中欧化、古化与方言化的去留与删削。
颜同林
关键词:苏联经验
新诗:在通向白话的途中——以早期新诗四个流派为中心
2013年
白话为诗是新诗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跃居诗歌正宗的核心环节,无限贴近口语和与土白的进一步分离,成为新诗语言形式探索的又一标志。象征派、新月诗派、现代派和中国诗歌会等四个诗歌流派,代表着此一时期白话诗史上四种既有差异性又互相联结的诗歌语言走向,白话本身在诗语层面有清晰而明确的流变脉络。在"白话"与"诗"之间,白话新诗始终以语言为再出发的原点。
颜同林
关键词:白话诗语言观念
台湾闽南语诗中的“飞鸟”意象
2013年
"飞鸟"在台湾闽南语诗中不仅作为美丽风光描绘的部分,也昭示着台湾诗人漂泊思归的复杂的心路历程。飞鸟是关连故乡和羁客的"使者",穿越千山万水传递着故乡的信息;飞鸟是个体生存困境的缩影,它反映着诗人寻求精神家园的迫切希望。闽南语诗本土化的书写,并不单指语言的本土化,同时也是台湾诗人思想情感的本土化,"飞鸟"意象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台湾诗人在羁旅、流浪中艰难寻根的精神象征。
方锦煌
关键词:飞鸟意象
上海方言与马凡陀的山歌
2012年
在新诗民族化与大众化潮流中,马凡陀的山歌被誉为新诗创作的一个新方向。作为被左翼批评界认可的新诗样板,它可贵之处是一方面普遍调用丰富的吴语资源,另一方面则始终以底层市民的民生为重。新诗中的山歌道路仍是敞开的,其口语化、方言化、大众化的运行轨道,以及针贬现实、为民代言的品性,对当下诗坛仍然有借鉴启示意义。
颜同林
关键词:方言入诗都市
自我突围与方言自觉——论沙鸥的四川方言诗创作被引量:2
2012年
沙鸥是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大后方诗坛上诗风独特、影响甚著的四川方言诗人。他通过选择以四川方言入诗作为自我突围、转型的突破口,寻找和确定了属于自己诗歌创作的风格与特色。在特定的时代语境下,诗人用四川农民活的语言来书写大后方农村的凋敝破败与农民的苦难生活,既接续了深入民间、为民代言的传统,也为新诗民间化、大众化开辟了新的道路。
颜同林
关键词:大众化
普通话写作与共和国文学的确立
2015年
20世纪四五十年代之交,战火弥漫的中国正发生着急剧而猛烈的社会大变革。经过战火洗礼,从延安窑洞中一路走来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饱受战争创伤的中国人民在探索中前行,并最终创立了一个崭新的现代民族国家。20世纪中国文学的历史进程,把最为重要的分水岭也标划在这一历史时刻。在既有的共和国文学史的建构与叙述中,新中国文学一直以唯一的合法性进行自己的命名。文学与政治关系的强化,由国语写作而普通话写作的转型,则是其中最为复杂的一环。"大众化语言"、"群众口语"、"新的语言"
颜同林
关键词:战争创伤现代民族国家北京语音汉语规范化白话文运动
“以诗为文”传统与现代小说的诗化被引量:1
2013年
"以诗为文"是叙事文体受"诗骚传统"影响的历史现象,与其说缘于文学继承,不如说来自于作家的独特创造。现代小说的"诗化",既是小说借镜诗歌之后形成的一种交叉性文体趣味,也是奠基于民族审美心理之上所形成的精神格调。中国现代小说的诗化类型有两种:一种是文体观念较为淡薄,作家的全部作品几乎都以诗化、散文化著称;另一种是在强化小说客观性、情节性的过程中,时常有越轨的笔致,在小说内容的局部对诗化有所靠近。
颜同林
台语诗写作与闽南方言——以方耀乾台语诗为例
2012年
闽南方言作为台语诗的语言载体和表达手段,是台语诗人表达乡土情怀、展现地域文化的重要依托,也是台语诗区别于其他华语乡土诗歌的关键所在。从语汇、语音节奏和地域文化三个角度对代表性台语诗人方耀乾的创作进行分析,有助于还原方耀乾一脉台语诗的语言特征和意蕴内涵。台语诗并不是"台独"论者的合法化对象,相反,台语诗仅仅是20世纪方言入诗的种类之一,是方言入诗在台湾地区的特殊呈现。
颜同林方锦煌
关键词:闽南方言方言入诗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