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08ZXJ09004-018)

作品数:4 被引量:20H指数:3
相关作者:汪海崔文玉张东祥肖忠海张雁芳更多>>
相关机构:军事医学科学院北京赛德维康医药研究院解放军第18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埃他卡林
  • 1篇多态
  • 1篇多态性
  • 1篇血管
  • 1篇血管紧张
  • 1篇血管紧张素
  • 1篇血管紧张素转...
  • 1篇血管紧张素转...
  • 1篇血压
  • 1篇肾损
  • 1篇肾损伤
  • 1篇肾脏
  • 1篇肾脏损伤
  • 1篇死因
  • 1篇通道开放剂
  • 1篇尿酸
  • 1篇肿瘤
  • 1篇肿瘤坏死因子
  • 1篇转换酶
  • 1篇敏感性钾通道

机构

  • 4篇军事医学科学...
  • 2篇北京赛德维康...
  • 1篇解放军第18...

作者

  • 4篇汪海
  • 3篇崔文玉
  • 2篇张雁芳
  • 2篇肖忠海
  • 2篇张东祥
  • 1篇崔建华
  • 1篇刘卫
  • 1篇王引虎
  • 1篇王小佩
  • 1篇赵颖
  • 1篇冉玉华
  • 1篇石永平
  • 1篇龙超良
  • 1篇聂鸿靖
  • 1篇段瑞峰
  • 1篇高红岩

传媒

  • 2篇中国临床药理...
  • 1篇中国药理学与...
  • 1篇中国应用生理...

年份

  • 2篇2011
  • 2篇2010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I/D多态性与埃他卡林抗高血压临床疗效之间的相关性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研究汉族高血压人群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与埃他卡林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对162例汉族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给予埃他卡林8周治疗,并进行ACE基因I/D多态性分析。结果:162例汉族高血压患者ACE基因I/D多态性分型结果为:II∶ID∶DD(0.401∶0.463∶0.136)。埃他卡林治疗前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分别是(153±13)mm Hg和(100±4)mm Hg。各基因型组患者在药物治疗前SBP和DBP的特点是DD基因型组的SBP显著高于II和ID基因型组(P<0.05),而3种基因型组的DBP比较相近(P>0.05)。治疗后SBP和DBP分别是(142±13)mm Hg和(89±9)mm Hg。治疗后II基因型组患者的ΔDBP显著大于ID组的ΔDBP(P<0.05)。治疗后血压较治疗前血压降低(P<0.001)。162例汉族高血压患者埃他卡林治疗8周后临床有效率为66.67%。II基因型组的总降压有效率(75.38%)比ID基因型组的总降压有效率(58.67%)高(P<0.05)。结论:埃他卡林是新型有效降压药物,II基因型患者对埃他卡林的降压反应较好。
段瑞峰崔文玉高红岩王小佩胡胜凯刘卫汪海
关键词:埃他卡林高血压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
ATP敏感性钾通道开放剂埃他卡林对高原脱习服的影响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观察长期口服埃他卡林对高原脱习服的影响。方法:该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试验方法,随机分为埃他卡林试验组和安慰剂对照组,两组受试者分别为39例和17例。其中,受试者分别口服埃他卡林片(5 mg/片,1次/日)或安慰剂(1片/日),连续服用药物7个月,下山到3700 m停留2 d并停止服药,再返回到海拔1400 m的平原地区,自返回平原的第2、4、6天,进行高原脱习服症状调查,随访受试者的高原脱习服症状并进行症状评分。结果:长期驻扎在5200~5380 m高海拔地区的受试者,返回平原后第2、4、6天,分别有82.4%、52.9%、23.5%的人员产生显著的高原脱习服症状,长期口服埃他卡林,高原脱习服发生率分别为43.6%、30.8%、38.5%;安慰剂对照组返回平原后脱习服反应程度的评分,在第2、4、6天分别为(6.0±1.9)、(4.6±1.0)、(3.8±1.5)分,埃他卡林治疗组分别为(4.4±2.4)、(3.3±1.8)、(4.0±1.5)分,两组比较,在返回低海拔第2、4天,高原脱习服反应的发病率及发病程度均显著减少,第6天的数据两组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原地区长期口服埃他卡林可显著减轻高原脱习服的发病程度,降低高原脱习服的发生率,预防高原脱习服。
崔文玉聂鸿靖张东祥肖忠海张雁芳崔建华石永平龙超良王引虎汪海
关键词:ATP敏感性钾通道开放剂埃他卡林
急性高原肺水肿患者血清中VEGF,TNF-α,IL-6及NO的含量变化被引量:10
2011年
目的:检测高原肺水肿患者发生及转归过程中内皮生长因子(VEG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和一氧化氮(NO)的含量变化,探讨高原肺水肿发生发展可能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收集10例高原肺水肿患者治疗前和转归后的血清样本,采用酶联免疫法和硝酸还原测定VEGF,TNF-α,IL-6和NO的含量。结果:VEGF在高原肺水肿发病时血清的含量为(167.9±26.5)pg/ml,而转归之后其含量显著降低为(53.1±17.0)pg/ml,(P<0.01);TNF-α在血清中的含量从发病时的(86.2±24.1)pg/ml减少到转归后的(29.2±6.8)pg/ml,(P<0.05),有显著性差异。而IL-6的水平也从发病时的(32.3±16.5)pg/ml变化为转归后的(12.5±8.0)pg/ml,虽然有下降的趋势,但没有统计学差异。而高原肺水肿患者血清中的NO水平从发病时的(33.8±3.3)μmol/L明显的升高到转归后的(74.1±6.2)μmol/L,(P<0.01)。结论:VEGF,TNF-α,IL-6和NO参与了高原肺水肿的发生和转归过程。
冉玉华张东祥肖忠海张雁芳崔文玉王引虎崔建华汪海
关键词:高原肺水肿内皮生长因子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6
尿酸肾损伤发病机制及埃他卡林防治尿酸肾损伤的作用靶标被引量:1
2011年
目前,肾脏疾病的临床治疗主要是控制血压,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而这样也只能延缓而不能抑制肾脏疾病的发展。因此,排除影响肾脏疾病的危险因素和发现新的治疗方法一直是医学研究的主要目标。尿酸是肾脏疾病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损伤内皮细胞功能、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炎症作用、刺激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和环氧合酶系统、诱导产生严重的肾小球血管病变以及诱导高血压和肾小球肥厚等多种途径损伤肾脏。本实验室前期研究表明,埃他卡林以内皮细胞为靶标,通过激活ATP敏感性钾离子通道,改善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可对肾脏产生保护作用。该途径有望成为防治尿酸肾脏损伤的新途径。
赵颖汪海
关键词:尿酸肾脏肾脏损伤埃他卡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