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09BdSH051)

作品数:2 被引量:75H指数:2
相关作者:蔺秀云刘杨方晓义袁晓娇侯舒艨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哲学宗教

主题

  • 2篇流动儿童
  • 1篇压力应对方式
  • 1篇知觉
  • 1篇社会支持
  • 1篇社交焦虑
  • 1篇歧视知觉
  • 1篇孤独感
  • 1篇儿童孤独感

机构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北京航空航天...

作者

  • 2篇袁晓娇
  • 2篇方晓义
  • 2篇刘杨
  • 2篇蔺秀云
  • 1篇侯舒艨

传媒

  • 2篇心理发展与教...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1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流动儿童压力应对方式与抑郁感、社交焦虑的关系:一项追踪研究被引量:43
2012年
为了探讨流动儿童压力应对方式与抑郁感、社交焦虑的变化特点及其动态关系,本研究通过整群抽样法从5所北京市公立学校和1所打工子弟学校选取1164名流动儿童,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其进行为期一年的追踪测查,追踪时回收有效数据680份。对前、后测均参加调查的680名被试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经过一年的城市适应,流动儿童整体的积极应对增多,消极应对减少,抑郁感下降,但社交焦虑水平无明显变化;(2)流动儿童个体在压力应对、抑郁感、社交焦虑的发展上均表现出两极分化的现象,年龄越小、来京时间越短、低年级及女生流动儿童群体的发展趋势更为良好;(3)流动儿童压力应对方式与抑郁感、社交焦虑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动态关系,前测压力应对方式、抑郁感、社交焦虑均能显著预测后测相应变量的水平,前后测压力应对方式对抑郁感、社交焦虑均有即时预测作用,而前测抑郁感和社交焦虑对后测压力应对方式有不同的延时性影响。
袁晓娇方晓义刘杨蔺秀云
关键词:流动儿童压力应对方式社交焦虑
社会支持和歧视知觉对流动儿童孤独感的影响:一项追踪研究被引量:34
2011年
为了探讨流动儿童孤独感、歧视知觉、社会支持随时间变化的特点,以及社会支持、歧视知觉对孤独感的影响作用及机制,本研究从北京市公立学校和打工子弟学校选取1164名流动儿童,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流动儿童的孤独感、歧视知觉和社会支持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追踪测查,回收有效追踪数据680份。对前、后测均参加的680名被试数据进行分析发现:(1)随着进入城市时间的增长,流动儿童的孤独感和歧视知觉显著减少,报告的社会支持显著增加;(2)流动儿童报告的社会支持、歧视知觉与孤独感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前测的歧视知觉和报告的社会支持共同影响前测孤独感;同时,前测孤独感又会影响后测歧视知觉和报告的社会支持,进而影响后测孤独感。并且在这个动态作用过程中,前、后测社会支持既能分别直接影响前、后测孤独感,前测社会支持还能通过后测社会支持和歧视知觉间接影响后测孤独感;而前、后测歧视知觉则只能分别直接影响前、后测孤独感;(3)前测歧视知觉和社会支持都不能直接影响后测的孤独感,而是需要通过影响后测歧视知觉和社会支持才能对后测的孤独感产生作用。
侯舒艨袁晓娇刘杨蔺秀云方晓义
关键词:流动儿童孤独感歧视知觉社会支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