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271021)

作品数:26 被引量:524H指数:14
相关作者:方建光孙耀张继红王巍徐林梅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乳山市海洋与渔业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9篇农业科学
  • 6篇天文地球
  • 5篇生物学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3篇养殖
  • 6篇贝类
  • 6篇沉积物
  • 4篇养殖水域
  • 4篇植物
  • 4篇扇贝
  • 4篇水域
  • 4篇浮游植物
  • 3篇养殖海区
  • 3篇营养
  • 3篇营养盐
  • 3篇水界面
  • 3篇海区
  • 3篇
  • 3篇初级生产力
  • 2篇氮磷
  • 2篇养殖区
  • 2篇摄食
  • 2篇摄食率
  • 2篇食性

机构

  • 25篇中国水产科学...
  • 14篇中国海洋大学
  • 4篇乳山市海洋与...
  • 2篇上海水产大学
  • 1篇华东理工大学
  • 1篇内蒙古民族大...
  • 1篇浙江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天津立达海水...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17篇方建光
  • 10篇孙耀
  • 5篇徐林梅
  • 5篇王巍
  • 5篇张继红
  • 5篇石晓勇
  • 4篇孟伟
  • 4篇姜守轩
  • 4篇蒋增杰
  • 4篇尹晖
  • 4篇董双林
  • 3篇梁兴明
  • 3篇武晋宣
  • 3篇刘慧
  • 2篇蔡立胜
  • 2篇门强
  • 2篇王迪迪
  • 2篇宋健中
  • 2篇宋建中
  • 1篇慕建东

传媒

  • 11篇海洋水产研究
  • 3篇水产学报
  • 2篇生态学报
  • 2篇中国水产科学
  • 2篇海洋环境科学
  • 2篇南方水产
  • 2篇渔业科学进展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年份

  • 3篇2009
  • 2篇2008
  • 3篇2007
  • 7篇2006
  • 5篇2005
  • 3篇2004
  • 3篇2003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规模化浅海养殖水域沉积作用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6
2003年
从2001年9月到2002年7月底分5个阶段,使用沉积物捕获器在桑沟湾养殖海区的扇贝区、牡蛎区和海带区进行自然沉积作用的研究。通过对收集的沉积物进行分析,估算该养殖海区的总氮和总磷由海水到海底的通量。估算结果显示,该海区颗粒物质的年平均沉积速率为278.8g/(m2·d),而每克颗粒物质则携带了190.4μg总氮、472.5μg总磷和0.103g有机物质沉入海底。沉积物的总氮和总磷含量显示了较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总氮的峰值出现在5月(春季),最低值出现在12月(冬季)。而总磷含量在12月显著高于5月和7月时段。分析表明,下沉的颗粒物质的氮磷摩尔比为0.67~2,而底泥的氮磷摩尔比为0.025~2。研究结果为桑沟湾沿岸海域氮磷营养盐的通量建模提供了重要参数,并为养殖水域环境容量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蔡立胜方建光梁兴明
关键词:总氮总磷氮磷比贝类养殖区
莱州湾和桑沟湾养殖海区浮游植物的研究Ⅰ被引量:21
2003年
系统研究了中国北方两个典型养殖海湾浮游植物的周年变动。从莱州湾浮游植物全年分布来看 ,早春 2~ 3月是细胞数量的高峰 ,此时的主要物种是中肋骨条藻 (Skeletonemacostatum(Grev .)Cleve)和角毛藻 (Chaetocerossp .)等硅藻 ,形成明显的暴发性增长。莱州湾浮游植物的群落演替明显 ,硅藻和鞭毛藻类交替占优势 :有 4个月是硅藻占绝对优势 ,其他藻类很难见到 ;有 4个月是硅藻占优势 ,甲藻或绿藻为次优势种 ;有 4个月是以单细胞的金藻、绿藻或甲藻占优势。在 8月份之前 ,3个采样点之间浮游植物在数量上差异不大 ;9月到 12月份差异比较大 ,说明筏式养殖的扇贝对浮游植物数量有一定影响。另外 ,浮游植物优势种的年际变化 ,说明包括营养盐在内的海区环境因子可能发生了变化。
刘慧方建光董双林梁兴明姜卫蔚王立超连岩
关键词:养殖海区浮游植物中肋骨条藻角毛藻鞭毛藻
莱州湾和桑沟湾养殖海区浮游植物的研究Ⅱ被引量:22
2003年
系统研究了桑沟湾浮游植物的周年变动 ,并对中国北方两个典型养殖海湾———莱州湾和桑沟湾的养殖模式及其与浮游植物数量变动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比较。桑沟湾浮游植物数量在 3月份达到高峰 ,此时的主要物种是中肋骨条藻 (Skeletonemacostatum (Grev.)Cleve)和海链藻 (Thalas siosirasp.)等。在桑沟湾 ,浮游植物的群落演替不明显 ,硅藻在全年都是主要类群。在实验进行的 1 2个月当中 ,始终都是硅藻占绝对优势 ,其中 1 0个月很难见到其他藻类 ,只有两个月发现水中有极少量的甲藻。通过对莱州湾和桑沟湾具体情况的比较 ,作者发现 :海带对浮游植物的压制作用强于扇贝 ,扇贝的代谢作用有可能促进浮游植物的繁殖。从浮游植物的年际变化也可以看出 。
刘慧方建光董双林梁兴明姜卫蔚王立超连岩
关键词:浮游植物优势种
桑沟湾养殖水域沉积物中营养要素(TOC、TN和TP)溶出动力学特性被引量:14
2005年
2003年8~11月对桑沟湾进行了两次生态环境的调查研究,测定了其扇贝、海带和牡蛎养殖区3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中有机碳、总氮、总磷的含量,并且通过沉积物-水界面交换室内培养实验得到了沉积物-水界面有机碳、总氮、总磷的交换量与时间的动力学关系,利用连续函数和非线形拟合技术计算了沉积物-水界面有机碳、总氮、总磷的交换速率.其交换速率变化范围TOC为22.96~172.41 mg/m2·d,TN为1.71~10.83 mg/m2·d,TP为1.22~7.66 mg/m2·d.总体趋势是相同站位的交换速率为8月高于11月,不同站位的交换速率为扇贝和牡蛎养殖区高于海带养殖区.
武晋宣孙耀张前前王晓丽
关键词:沉积物沉积物-水界面
夏季海水养殖区大型网箱内外沉降颗粒物通量被引量:17
2006年
通过模拟实验,研究了爱伦湾抗风浪网箱沉降颗粒物(SPM)的通量,估算了12h内SPM中无机氮(IN)、(无机磷)IP的释放速度。结果表明,由于投饵不当,残饵和粪便大量产生,严重影响水域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SPM通量、POC、TN、TP的通量均为网箱内大于网箱外,SPM的C/N为21.6~692,说明在浅海区沉降过程中,N的分解较快,爱伦湾是低生产力水域.N/P为0.54~0.99,颗粒物中氮缺乏.短期内,SPM都释放IN、IP.SPM对NH4^+-N有一定的吸附特性,SPM中POC71%~76%被释放,TP88%~97%被释放,TN的吸附率为44%-94%。
葛长字方建光
关键词:网箱养殖沉降颗粒物通量
石膏法测定海水流速被引量:1
2004年
为了测量浅海扇贝养成笼内、外环境因子的变化差异 ,利用石膏法测定了桑沟湾扇贝养殖海区、养成笼内的海水流速变化 ,并与挪威产SD60 0 0型自动记录海流计进行了比较。同时 ,对影响石膏块溶解的因子进行了探讨 ,得出了石膏块的溶失与水体积、温度、盐度、时间、水流之间的相关曲线。结果表明 ,石膏块的溶失与水流流速之间具有很好的相关性 (R2 =0 .982 ) ,经校正后石膏法测得的笼外平均海流流速与海流计测得的流速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 (P=0 41 1 )
蒋增杰方建光门强王巍
关键词:石膏流速
乳山湾东流区沉积物中氮形态的分布特征被引量:7
2009年
对2003年8月在乳山湾东流区采集的沉积物样品中不同形态N的平面和垂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了这些N的形态分布与贝类养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乳山湾贝类高密度养殖区各形态N含量一般大于低密度养殖区,各形态N在柱样中20 cm以下含量稳定。养殖区TN的平均含量高于非养殖区,但小于其它海区;OSF-N是EF-N的优势形态,其次是IEF-N、IMOF-N和CF-N。非转化态氮约占TN的70%左右。
王迪迪孙耀石晓勇刘霞徐林梅孟伟姜守轩宋健中
关键词:氮形态沉积物
中国浅海贝藻养殖对海洋碳循环的贡献被引量:191
2005年
中国是浅海贝藻养殖的第一大国,年产量超过 1 000万t。根据贝藻养殖产量、贝藻体内碳元素的含量及其贝类能量收支,推算出 2002年中国海水养殖的贝类和藻类使浅海生态系统的碳可达 300多万t,并通过收获从海中移出至少 120万t的碳。该结果不仅为探讨全球“遗漏的碳汇”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线索,同时也证明了浅海的贝类和藻类养殖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使用了大量的海洋碳,提高了浅海生态系统吸收大气CO2的能力。另外,贝藻的养殖活动与浅海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之间关系复杂,相互作用明显,因此,它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科学问题。
张继红方建光唐启升
关键词:碳循环浅海
贝藻混养生态系互利机制中的作用因子被引量:11
2005年
利用模拟养殖系统,在黄海水产研究所麦岛实验基地进行贝藻混养实验,选用栉孔扇贝(Chlamysfarreri)和海带(LaminariajaponicaAresch)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生态系中各生态因子在互利机制中的作用及其与对养殖效果的影响进行分析。在本实验条件(水温6~12℃,盐度32~33,光照1500~4500lx)下,各项作用因子对各养殖模式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营养条件综合指数、生活条件综合指数、环境条件综合指数、浮游植物可利用系数、浮游植物生产量、NH+4-N、DO;作用因子限制性较强的模式中影响力从大到小为:营养条件综合指数、生活条件综合指数、浮游植物生产量、环境条件综合指数、浮游植物可利用系数、NH+4-N、DO。
韦玮方建光董双林
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的生长、光合作用及其对扇贝排泄氮磷的吸收被引量:30
2006年
研究了不同温度、光照条件下大型藻类龙须菜 (Gracilaria lemaneiformis)的生长和光合作用特性,及其对扇贝排泄氮、磷的吸收作用.结果表明温度与龙须菜的生长和光合作用显著相关,在本实验条件下,15~25℃都适宜龙须菜生长,其中20℃龙须菜具有较高的生长率(SGR),为2.8%/d;光合作用速率随温度升高和光照的增加而升高,30℃和120 μmol/(m^2·s)时最高,最大光合作用速率(Pmax)为5.0 mg O2/(g dw·h).龙须菜对扇贝排泄氮、磷有较强的吸收作用,其吸收率和去除效率与放养密度和养殖时间有关.对NH4-N和PO4-P的最大去除效率分别为83.7%和70.4%,最大吸收率分别为9.9 μmol/(g ww·h)和4.3 μmol/(g ww·h).实验证明龙须菜生长温度范围和光照范围适合中国北方海区养殖,并且能有效吸收和去除扇贝排泄氮、磷,可以作为生物滤器与贝类及其他养殖动物进行综合养殖.
毛玉泽杨红生周毅胡宗福袁秀堂游奎王如才
关键词:龙须菜光合作用吸收率扇贝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