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171085)

作品数:8 被引量:47H指数:5
相关作者:徐运张梅娟李姗姗张鹏张沈阳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卒中
  • 4篇缺血
  • 3篇溶栓
  • 3篇溶栓治疗
  • 2篇血管
  • 2篇血性
  • 2篇炎症
  • 2篇缺血性卒中
  • 2篇卒中后
  • 2篇细胞
  • 2篇脑缺血
  • 2篇静脉溶栓
  • 2篇胶质
  • 2篇胶质细胞
  • 1篇动脉
  • 1篇动脉供血
  • 1篇动脉供血不足
  • 1篇动脉狭窄
  • 1篇动脉硬化
  • 1篇心房

机构

  • 7篇南京大学医学...
  • 1篇东南大学
  • 1篇江苏省苏北人...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徐州医学院附...
  • 1篇徐州市中心医...

作者

  • 7篇徐运
  • 2篇张梅娟
  • 1篇林永娟
  • 1篇沈佳慧
  • 1篇韩丽娟
  • 1篇吴政政
  • 1篇李晓波
  • 1篇王中原
  • 1篇衡卫卫
  • 1篇杨文杰
  • 1篇张沈阳
  • 1篇张鹏
  • 1篇李姗姗

传媒

  • 3篇国际脑血管病...
  • 3篇中国卒中杂志
  • 1篇国际神经病学...
  • 1篇Neuros...

年份

  • 4篇2016
  • 1篇2014
  • 3篇2012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小胶质细胞介导缺血性卒中后炎症的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12年
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固有免疫细胞,在维持脑组织局部微环境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是介导缺血性卒中后炎症反应的主要细胞,过度激活会加重脑组织炎症损伤,抑制炎症反应是潜在的卒中治疗手段。然而小胶质细胞亦可发挥脑保护作用,抑制不当会干扰其保护作用。本文对其在缺血性卒中后的损伤和保护作用进行综述,阐明调控小胶质细胞活化状态是缺血性卒中有效的治疗方法。
韩丽娟徐运
关键词:缺血性卒中炎症反应小胶质细胞活化脑保护
脑血管再通临床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16年
卒中成为我国第一大致残及致死疾病,近年来逐渐呈现年轻化趋势。缺血性卒中最终由于血管狭窄或闭塞引起,因此通过各种手段在有效时间窗内重新恢复或开通病变血管,实现缺血脑组织的再灌注是治疗的关键。静脉溶栓是目前最为公认和有效的治疗方案,
嵇碧莹徐运
关键词:血管再通溶栓治疗血管内治疗机械取栓
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rt-PA溶栓治疗的性别差异及其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13
2016年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治疗性别反应性差异及其可能影响因素。方法搜集2012至2013年江苏省临床卒中中心包括南京、徐州和扬州地区,6家三级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病6 h内,行rt-PA静脉溶栓病例,回顾性分析其不同性别之间的基线危险因素,溶栓后颅内出血、卒中并发症发生率、神经功能及预后的差异,并分析不同性别患者溶栓后10-14 d对神经功能产生重要影响的可能相关因素。结果本研究共入组289例患者,其中女性111例,男性178例。女性组平均发病年龄,女性组年龄≥75岁比率,既往有心房颤动、高血压病史,血小板计数、球蛋白、高密度胆固醇、D-二聚体方面等凝血水平,溶栓前平均收缩压水平,心源性栓塞性卒中发生率等高于男性组;在既往吸烟、饮酒史,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发生率,颅内外磁共振血管造影或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术提示的血管内轻度狭窄率低于男性组;而两组在既往脑血管事件、糖尿病病史,血管内无狭窄率、中度及重度狭窄率等方面未见明显性别差异。女性在入院时、溶栓后24 h内及10-14 d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意识受累程度、颅内出血发生率、卒中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尤其心血管相关事件发生率)均高于男性组,24 h内及溶栓后10-14 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程度低于男性。而24 h内、溶栓后10-14 d症状性脑出血及死亡发生率未见显著性别差异。分别对女性组及男性组发病10-14 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线性相关分析,发现入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早期神经功能改善(24 h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8分或24 h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0或1分)、溶栓后10-14 d症状性脑出血发生、既往心房颤动病史、基线高密度胆固醇水平与女性�
李姗姗嵇碧莹沈佳慧张沈阳张清秀衡卫卫李晓波张鹏徐运张梅娟
关键词:静脉溶栓性别差异
多模式CT指导下的扩大时间窗溶栓治疗病例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在多模式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指导下,急性缺血性卒中4.5-9 h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在2008至2009年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内科临床诊断为急性缺血性卒中且发病时间在4.5-9 h的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经多模式CT筛选后,进行rtPA(0.9 mg/kg)静脉溶栓治疗。溶栓前以及溶栓后2 h、24 h和7 d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th Stroke Scale,NIHSS)评估神经功能缺损和恢复情况,溶栓后7 d和90 d时行巴氏指数量表(Barthel Index,BI))评估日常生活能力和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估神经功能,在溶栓后24 h复查多模式CT评估血管再通情况。血管狭窄程度采用缺血性卒中血管栓塞程度量表(Thrombolysis in Cerebral Ischemia Scale,TICI)分级方法。结果在入选的6例患者中,1例患者发生脑出血和病情恶化。6例患者TICI分级评分在溶栓24 h后较溶栓前显著升高(2.0+0.71 vs 1.0+0.71,P=0.03)。除去1例出血患者,溶栓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分别为12.2±3.27(溶栓前)和9.4±3.78(溶栓后7 d),差异具有显著性(P=0.04)。在日常生活能力方面,与溶栓后7 d相比,BI评分在溶栓后90 d后稍有提高,但差异无显著性(62.5±27.23 vs47.5±27.84,P=0.13)。患者90 d mRS评分较7 d mRS评分有所好转,但差异无显著性(4±0.82 vs3±0.82,P=0.09)。结论多模式CT指导下扩大静脉溶栓治疗时间窗对促进卒中患者血管再通、神经功能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有促进作用。
张梅娟劳加敏王中原夏名浒徐运
关键词: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rombolysis Outcome in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被引量:13
2016年
The outcome of early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for ischemic stroke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AF)is worse than that without thrombosis. How to increase the efficacy of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for AF-related ischemic stroke remains largely unknown.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d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effect of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in these patients.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thrombolysis was independently associated with a favorable outcome(P \ 0.001) and did not influence the mortality of AF-related ischemic stroke, although it increased the risk of hemorrhage within 24 h after treatment. Risk factors for a poor outcome at admission were:heart failure(P = 0.045); high systolic pressure(P = 0.039); high blood glucose(P = 0.030); and a high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 score(P \ 0.001). Moreover, high systolic pressure at admission(P = 0.007), high blood glucose(P = 0.027), and a high NIHSS score(P \ 0.001) wer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mortality at 3 months. Besides thrombolysis, a high NIHSS score(P = 0.006) and warfarin taken within 48 h before stroke onset(P = 0.032) were also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symptomatic hemorrhage within 24 h after treatment.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 with AF benefited from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with 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within 4.5 h after stroke.
Qiuyun ZhaoXiaobo LiWanli DongMin YeYongjun CaoMeijuan ZhangQiantao ChengJunshan ZhouGuofang ChenMing YuShanshan HongXiue WeiBei WangGuiyun CuiPeng ZhangHong DingRongzhen XuYan ChenYun Xu
关键词:心房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星形胶质细胞在脑缺血中的双重作用被引量:3
2012年
星形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中数量最多的神经细胞,发挥着重要的生理作用。在脑缺血过程中,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变化之一。活化的星形胶质细胞可通过维持离子平衡、调节能量代谢、清除兴奋性氨基酸、对抗氧化应激、分泌神经保护物质等机制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然而,脑缺血后星形胶质细胞活化也有其不利的一面。文章对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在脑缺血中的保护与损害作用进行了综述,探讨了其调控机制,旨在为缺血性卒中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吴政政徐运
关键词:脑缺血星形胶质细胞炎症神经元细胞保护
NADPH氧化酶在缺血性卒中后氧化应激中的作用被引量:1
2014年
氧化应激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NADPH氧化酶(NADPH oxidase,NOX)在缺血性卒中氧化应激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有可能会成为一个新的治疗靶点。文章归纳了NOX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主要研究进展,讨论了各种同工酶的特点及其与卒中的关系,从NOX角度进一步探讨卒中的发病机制,为缺血性卒中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
杨文杰徐运
关键词:卒中脑缺血NADPH氧化酶氧化性应激活性氧
椎动脉狭窄及其治疗被引量:5
2012年
椎动脉狭窄常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由于症状不典型、无创性检查不易检出等,临床诊断较为困难。椎动脉狭窄患者的年卒中发生率较高,以有症状重度椎动脉狭窄为著,约20%的后循环卒中由椎动脉狭窄引起。文章就椎动脉狭窄的流行病学、自然史、诊断和治疗进行了综述。
林永娟徐运
关键词:椎底动脉供血不足卒中颅内动脉硬化血管成形术椎动脉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