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171095)

作品数:7 被引量:33H指数:4
相关作者:楼敏张圣严慎强陈智才孙建忠更多>>
相关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浙江医院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血栓
  • 6篇血栓溶解
  • 6篇血栓溶解疗法
  • 6篇疗法
  • 5篇溶酶
  • 5篇组织型
  • 5篇组织型纤溶酶...
  • 5篇组织型纤溶酶...
  • 5篇纤溶
  • 5篇纤溶酶
  • 5篇纤溶酶原
  • 5篇纤溶酶原激活
  • 5篇纤溶酶原激活...
  • 5篇激活物
  • 3篇药物疗法
  • 3篇溶栓
  • 3篇溶栓后
  • 3篇出血
  • 2篇血管
  • 2篇液体衰减反转...

机构

  • 7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杭州市第一人...
  • 1篇浙江医院
  • 1篇嘉兴市第二医...
  • 1篇杭州市下城区...

作者

  • 7篇楼敏
  • 6篇张圣
  • 4篇严慎强
  • 3篇陈智才
  • 2篇钟根龙
  • 2篇孙建忠
  • 1篇翟丽萍
  • 1篇程慧
  • 1篇丁美萍
  • 1篇蔡新
  • 1篇刘克勤
  • 1篇唐欢
  • 1篇徐超
  • 1篇张晓程

传媒

  • 5篇浙江大学学报...
  • 1篇中华神经科杂...
  • 1篇中国卒中杂志

年份

  • 5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24小时血压变异与血流再灌注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明确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24h血压变异对脑组织再灌注以及3个月后神经功能结局的影响。方法:连续收集2009年6月至2014年9月期间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行多模式MRI检查或CT灌注扫描,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影像、溶栓后24h内动态血压监测资料,评估溶栓后24h再灌注情况及3个月改良Rankin评分。记录血压均值和变异指标,后者包括标准差(sd)、连续变异度(SV)、上升变异(sv-rise)和下降变异(sv-drop)。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血压变异指标对再灌注及神经功能结局的影响。结果:最终纳入188例患者,其中114例(60.6%)达到再灌注,74例(39.4%)未达到再灌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静脉溶栓后24h内收缩压连续变异(SBPsv),尤其是上升变异(SBPsv—rise)较大者不易达到再灌注(SV:OR=0.421,95%CI:0.187—0.950,P=0.037;sv—rise:OR=0.311,95%凹:0.137~0.704,P=0.005)。同时,静脉溶栓后24hSBPsv—rise高者不易达到早期神经功能恢复(OR=0.372,95%CI:0.166~0.832,P=0.016);SBPsv、SBPsv-rise和SBPsv—drop是溶栓治疗3个月后患者神经功能不良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SV:OR=6.381,95%a:2.132~19.096,P=0.001;SV.rise:OR=5.615.95%CI:2.152~14.654,P〈0.001;sv.drop:OR=3.009,95%CI:1.263~7.169,P=0.013)。结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收缩压变异越大越不利于脑组织再灌注和早期神经功能恢复,并与静脉溶栓治疗后3个月患者神经功能不良结局有关。
刘克勤陈清梦严慎强张圣楼敏
关键词:血栓溶解疗法血压再灌注
利用CT灌注评估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血栓长度并预测血管再通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本研究旨在利用CT灌注图像对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的血栓长度进行评估,并探讨其对静脉溶栓治疗后血管再通和神经功能结局的预测能力。方法:连续收集2009年6月至2015年5月期间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纳入溶栓前行CT灌注检查提示急性大脑中动脉近端(M1)闭塞的患者,收集其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通过CT灌注动态血管图像测量血栓近端与远端,定义为血栓长度,利用动脉闭塞病灶(AOL)量表评估溶栓后血管再通情况,随访3个月改良Rankin评分。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血栓长度与静脉溶栓后大脑中动脉再通及3个月不良神经功能结局的相关性,并利用ROC曲线寻找血栓长度的最佳切点。结果:患者纳入分析56例,平均年龄(68.8±11.7)岁,男性、女性均28例(50.0%),发病至溶栓时间为(214.3±82.0)min,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中位数为13(四分位距为8-17)。静脉溶栓24h后血管再通患者共42例(75%),血栓平均长度为(9.0±4.7)mm;血管未再通患者共14例(25%),血栓平均长度为(10.0±5.4)mm。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血栓长度能独立预测静脉溶栓24h后大脑中动脉再通(OR=0.869;95%CI:0.764~0.987;P=0.031),且血栓长度11.3mm是提示静脉溶栓后血管未再通的最佳切点(AUC=0.697,敏感度71.4%,特异度76.2%)。同时,血栓长度亦是静脉溶栓后3个月不良神经功能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80;95%CI:1.023—1.362;P=0.023),且血栓长度9.9mm是提示静脉溶栓后不良神经功能结局的最佳切点(AUC=0。689,敏感度64.7%,特异度71.4%)。结论:CT灌注可以额外获得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血栓长度的信息,并且该血栓长度能有�
陈清梦许绿依严慎强张晓程张圣楼敏
关键词:疗法血栓溶解疗法
既往抗血小板治疗对合并颅内微出血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的安全性分析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既往抗血小板药物使用对合并颅内微出血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转化以及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分析2009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临床资料,纳入溶栓前行磁敏感序列检查的患者,收集其既往抗血小板药物使用记录;根据ECASSII标准评估溶栓后出血转化情况,随访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最终纳入分析449例患者,平均年龄(66.8±12.9)岁,女性151例(33.6%),男性298例(66.4%),发病至溶栓时间为(229.0±103.7)min,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为10(5-15)分;共172例(38.3%)合并颅内微出血,63例(14.0%)既往使用抗血小板药物。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既往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不增加合并颅内微出血患者静脉溶栓后血肿型出血转化风险(OR=0.809;95%CI:0.201。3.262:P=0.766),也不增加其3个月神经功能结局不良(mRS≥3)的比例(OR=1.517:95%CI:O.504—4.568;P=0.459)。而对于合并多发微出血(i〉3)的患者,既往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增加其梗死外出血转化风险(OR=9.737;95%CI:1.364。69.494;P:0.023),但对神经功能结局无显著影响(OR=1.697:95%CI:0.275。10.487;P=0.569)。结论:目前没有证据显示需要将既往抗血小板药物使用作为合并颅内微出血患者静脉溶栓的禁忌,而合并多发颅内微出血的患者需要更大样本的研究。
严慎强毛颖盈钟根龙张圣楼敏
关键词:血栓溶解疗法静脉内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磁敏感加权成像毛刷征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意义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分析急性大动脉闭塞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基线磁敏感加权成像(SWI)上毛刷征与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转化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14年10月期间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前循环大动脉闭塞(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M1和M2)患者,在SWI图像上将两侧静脉显影程度评分相减(患侧.健侧)得到不对称指数(AI)。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毛刷征的影响因素,二元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和毛刷征之间的相关性。最后分析毛刷征联合早期再灌注对出血转化的影响。结果:最后纳入分析66例患者,平均年龄(68-4-13)岁,女性22例(占33%),男性44例(占67%),共计26例(39.4%)患者出现出血转化。根据AI将其分为三组:AI=0(n=9)、AI=1(n=39)、AI=2(n=18)。各组间出血转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I分级升高(即毛刷征越显著)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溶栓后发生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OR=2.589,95%CI:1.080—6.210,P=0.033)。非再灌注亚组分析结果提示毛刷征越显著者出血转化率越高(P=0.023)。结论:SWI毛刷征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转化相关,有临床预测价值。
徐超陈智才唐欢徐梦骏张圣孙建忠楼敏
关键词:血栓溶解疗法静脉内
自发性局限性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被引量:5
2013年
1病例介绍病例l,患者,女,19岁,因“反复发作左侧面部、左手抽搐4周余”于2010年6月29日至我院门诊就诊。患者4周前(2010年6月1日)晚饭后无明显诱因下突发左侧面部抽搐,数秒后出现左手抽搐,持续数分钟后自行缓解,发作时意识清,应答自如,面色如常,无大小便失禁,
程慧楼敏丁美萍
关键词: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
磁共振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血管高信号对前循环脑梗死静脉溶栓预后的影响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 探讨磁共振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血管高信号(FVH)与静脉溶栓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2009年5月至2013年12月连续收集的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选取前循环梗死的病例,评估大脑中动脉远端供血区域FVH的情况,并分析其与溶栓后再灌注以及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 共纳入93例患者,55例(59.1%)存在FVH,较FVH阴性者基线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分)更高(11.8±6.0与7.2 ±4.5,t =-4.82,P<0.01),弥散加权成像所显示的病灶更大(中位数分别为5.5 ml与2.0 ml,Z=-3.030,P=0.002)、灌注成像低灌注区更大(中位数分别为42.0 ml与3.0 ml,Z=-6.104,P=0.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FVH阳性的独立影响因素为近端大血管闭塞(OR =48.874,95% CI 11.6~205.9,P<0.01)和高脂血症病史(OR =0.264,95%CI 0.07~0.90,P=0.048).FVH阳性是3个月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 =4.143,95%CI 1.440~11.919,P=0.008),但FVH伴早期再灌注则能明显改善3个月预后(OR=8.500,95%CI1.964~36.790,P=0.004).结论 FVH的存在与近端大血管闭塞有关,且影响静脉溶栓远期预后.早期再灌注可改善FVH阳性者的溶栓预后.
蔡新孙建忠陈智才张圣楼敏
关键词:脑梗死血栓溶解疗法脑动脉疾病疾病严重程度指数
醒后缺血性卒中高龄患者静脉溶栓后临床结局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分析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醒后缺血性卒中(WUIS)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并着重探讨高龄对WUIS静脉溶栓患者临床结局和出血转化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5年5月期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在多模式影像学检查指导下的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的WUIS病例资料。出血转化参照ECASSII标准,临床结局评估采用3个月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mRS≤3分定义为神经功能结局良好。采用单因素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对溶栓后出血转化风险以及神经功能结局的影响。结果:2009年5月至2015年5月共有600例缺血性卒中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其中68例为WUIS。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相较于年龄〈80岁的WUIS患者,年龄≥80岁的WUIS患者中男性(41.2%与76.5%,P=0.007)及吸烟者(11.8%与43.1%,P=0.019)比例低,心源性卒中(64.7%与35.3%,P=0.034)比例高,溶栓后出血转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神经功能良好的比例低(52.9%与78.4%,P=0.043)。以临床结局良好为因变量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龄不是溶栓后3个月神经功能良好的独立影响因素(OR=0.524,95%CI:0.141-1.953,P=0.336)。以出血转化为因变量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合并心房颤动是WUIS患者溶栓后发生出血转化的独立影响因素(OR=4.947,95%CI:1.194-20.506,P=0.028),而年龄则不是WUIS患者溶栓后发生出血转化的独立影响因素(OR=1.039,95%CI:0.972—1.111,P=0.262)。结论:高龄不增加WUIS患者在多模式影像检查指导下的溶栓后出血转化风险,也不独立影响其神经功能转归。
翟丽萍陈智才严慎强钟根龙张圣徐梦骏楼敏
关键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血栓溶解疗法LOGISTIC模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