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2CB955504)

作品数:40 被引量:758H指数:15
相关作者:刘起勇王君戚晓鹏吴海霞刘小波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山东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4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7篇医药卫生
  • 4篇天文地球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6篇登革热
  • 6篇蚊虫
  • 4篇气候
  • 3篇伊蚊
  • 3篇疫情
  • 3篇时间序列
  • 3篇死亡率
  • 3篇气候变化
  • 3篇气象因素
  • 3篇健康
  • 2篇信息化
  • 2篇信息化人才
  • 2篇血管
  • 2篇生境
  • 2篇时间序列分析
  • 2篇手足
  • 2篇手足口
  • 2篇手足口病
  • 2篇气温
  • 2篇染病

机构

  • 28篇中国疾病预防...
  • 14篇中国疾病预防...
  • 4篇山东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气象局国...
  • 3篇北京市昌平区...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济南市疾病预...
  • 2篇厦门出入境检...
  • 1篇北京市疾病预...
  • 1篇广东省疾病预...
  • 1篇泰山医学院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汕头大学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烟台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云南省寄生虫...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地...

作者

  • 29篇刘起勇
  • 7篇戚晓鹏
  • 7篇王君
  • 6篇马家奇
  • 6篇吴海霞
  • 6篇孟郁洁
  • 6篇刘小波
  • 5篇郭玉红
  • 5篇夏兰芳
  • 5篇陈倩倩
  • 5篇桑少伟
  • 5篇李迎迎
  • 5篇任东升
  • 4篇鲁亮
  • 3篇白莉
  • 3篇于石成
  • 3篇李旭东
  • 3篇李月
  • 3篇陈斌
  • 3篇孟凤霞

传媒

  • 15篇中国媒介生物...
  • 6篇中华流行病学...
  • 3篇疾病监测
  • 3篇环境与健康杂...
  • 2篇气候变化研究...
  • 2篇中国数字医学
  • 1篇科学通报
  • 1篇中国卫生事业...
  • 1篇中国公共卫生
  • 1篇中国卫生统计
  • 1篇中国循证医学...
  • 1篇干旱气象
  • 1篇预防医学论坛
  • 1篇国际病毒学杂...
  • 1篇地球信息科学...
  • 1篇第31届中国...

年份

  • 1篇2021
  • 2篇2020
  • 4篇2019
  • 3篇2018
  • 3篇2017
  • 4篇2016
  • 8篇2015
  • 12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1
4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全球增温潜势和全球温变潜势对主要国家温室气体排放贡献估算的差异被引量:20
2013年
全球增温潜势(GWP)和全球温变潜势(GTP)是目前常用的温室气体增温能力的通用指标。如果用GTP代替GWP,1990—2005年,欧盟、美国、日本、加拿大和南非温室气体排放所占份额增加,而巴西、澳大利亚、中国、印度、墨西哥和俄罗斯所占份额减少;2015—2030年,欧盟、美国、日本、中国所占份额将增加,而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墨西哥和巴西所占份额会减少。用GTP代替GWP后,巴西、澳大利亚等国所占份额减小,而欧盟所占份额增加,这可能是巴西、澳大利亚等国考虑尽早采用GTP代替GWP而欧盟反对的一个重要原因。
王长科罗新正张华
关键词:温室气体
常用蚊虫监测方法和技术研究进展被引量:19
2020年
媒介蚊虫是我国多种蚊媒传染病的传播媒介。常见的蚊虫监测方法分为幼蚊监测和成蚊监测。幼蚊监测主要包括布雷图指数法、容器指数法、房屋指数法、勺捕法、路径法和诱蚊诱卵器法等方法;而成蚊监测主要包括人诱法、人工小时法、双层叠帐法、诱蚊灯法和BG-Sentinel trap等方法。该文综述了我国常用的传统媒介蚊虫监测方法和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技术,并介绍了各种方法的特点与不足,为制定科学的蚊媒监测方案和蚊媒监测新技术的研发提供参考依据。
闫冬明黄坤赵春春宋秀平张钦凤王君刘起勇
关键词:媒介蚊虫
济南城市中心区和边缘区居民高温健康脆弱性比较研究
2014年
目的:比较济南城市中心区和边缘区居民高温健康脆弱性特征的差异,为制定适应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在济南市环城高速内抽取8个社区(村)(中心区和边缘区),再采用偶遇抽样抽取≥16岁居民共801人,使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横断面调查,收集两地区居民有关高温健康脆弱性的健康医疗、社会联系、认知行为、经济情况、生活资源、居住环境及工作环境7个维度的23个指标数据,采用等权加和方法计算各维度评分(评分范围为0~1,越接近1表示脆弱性越大)。结果济南城市边缘区居民有关高温健康脆弱性的认知行为、经济情况、生活资源和工作环境4个维度评分分别为0.42、0.63、0.55和0.62,高于城市中心区居民的0.41、0.51、0.26和0.41;城市中心区居民在居住环境、社会联系和健康医疗维度评分分别为0.57、0.49和0.31,高于城市边缘区居民的0.50、0.46和0.25。表明中心区居民对居住环境、健康医疗状况和社会联系维度脆弱性较高,边缘区居民对高温认知行为、经济情况、生活资源和工作环境则较为欠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小范围地理尺度内(城市中心区和边缘区)居民的高温健康脆弱性特征具有差异,因此在制定高温适应措施时应更具区域针对性。
万方君辛正周琳白莉王永明谷少华刘守钦李萌萌桑少伟张济刘起勇
关键词:高温脆弱性城市中心区城市边缘区
济南市4个区气温对非意外死亡及死因别死亡的影响被引量:10
2014年
目的:研究气温与济南市4个区居民日均非意外死亡的关系,探讨气温在不同滞后天数下对各死因别死亡的影响。方法收集济南市4个区(市中、槐荫、天桥、历下)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死亡资料,以及同期气温数据和空气污染指数(API)数据,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控制长期趋势和季节效应以及其他混杂因素后,研究气温与非意外死亡的关系以及在不同滞后天数时气温对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及部分亚类(高血压病、缺血性心脏病、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的影响。结果济南市4个区气温与非意外死亡的暴露-反应曲线为“W”形;低温的滞后天数较长,累计效应可达1个月,高温的滞后天数较短,不超过5 d,且呈现出收获效应;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缺血性心脏病、脑血管病、急性心肌梗死存在热效应,高温当天的RR值分别为1.12(95%CI:1.07~1.17)、1.06(95%CI:1.02~1.31)、1.08(95%CI:1.003~1.16)、1.10(95%CI:1.02~1.20)、1.13(95%CI:1.003~1.26),滞后期较短,泌尿系统疾病和高血压病在极高温时有较高的RR值,分别为2.30(95%CI:1.18~4.51)、1.65(95%CI:1.02~2.69);其中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高血压、缺血性心脏病、脑血管病、急性心肌梗死均呈现出一定的冷效应,30 d滞后的累计效应分别为1.51(95%CI:1.42~1.60)、1.90(95%CI:1.64~2.20)、2.12(95%CI:1.67~2.69)、1.48(95%CI:1.08~2.03)、1.60(95%CI:1.46~1.75)、1.40(95%CI:1.26~1.55)、1.68(95%CI:1.45~1.95)。结论气温与济南市4个区居民的非意外死亡及各死因别死亡存在关系,温度过高或过低均是其危险因素,在高温或低温期间需针对敏感疾病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李萌萌周脉耕张霞黄季夏白莉桑少伟张济刘起勇
关键词:气温
PM2.5对北京市昌平区居民心血管系统疾病死亡的短期影响被引量:11
2019年
目的定量评估北京市昌平区空气中粒径≤2.5 μm的颗粒物(PM2.5)对居民心血管系统疾病累积超额死亡率(CER)及寿命损失年(YLL)的短期影响。方法收集2014-2017年北京市昌平区户籍人群的死亡个案资料、PM2.5、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浓度资料及气象资料,运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不同滞后天数PM2.5浓度对不同人群心血管系统疾病CER及YLL的影响。结果 PM2.5对心血管系统疾病CER和YLL的危害效应分别在滞后7 d和9 d时开始显现,滞后14 d时达到最大,持续时间长达21 d。累积滞后21 d时,PM2.5每增加10 μg/m3,人群心血管系统疾病死亡的CER为0.021%(95%CI:0.004%~0.038%),YLL为1.47(95%CI:0.23~2.70)年。PM2.5对男性及≥75岁人群心血管系统疾病死亡的CER和YLL影响更大。结论 PM2.5可以增加人群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死亡率和YLL。
李静王焕新屈龙赵明强丁小栋谢春新刘起勇
关键词:空气污染寿命损失年
媒介生物可持续控制策略和实践——新中国70年媒介生物传染病控制成就被引量:20
2019年
媒介生物传染病在我国传染病中占比较高,构成严重的公共卫生风险。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媒介生物控制策略及理念不断发展,经历了最初依托爱国卫生运动的媒介生物防控、改革开放后的媒介生物综合治理策略、新世纪的媒介生物可持续控制策略。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不同时期采取的媒介生物控制策略及理念均对当时媒介生物传染病控制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受多种自然及社会因素影响并随着"全球病媒控制对策2017-2030"、"一带一路倡议"、爱国卫生运动及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当前我国媒介生物传染病防控形势及媒介生物控制的策略和理念均需随之不断发展和更新。该文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不同历史时期采取的媒介生物控制策略及其对同期传染病防控的成就进行述评,为我国媒介生物传染病可持续控制提供参考。
刘起勇
关键词:发病率
多选题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及SAS实现被引量:6
2015年
多选题数据录入常用的编码方法有二分法编码、分类法编码和原始编码[1]。其中,原始编码是将多选题设为一个变量var,按照调查对象选择顺序连续录入被选中选项的编码;数据中各项之间以","分开,如"1,3,5"。原始编码最节约录入时间,但是不便于统计分析,故在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之前需将原始编码数据转换为多个1-0单项选择。
夏兰芳孟郁洁李迎迎陈倩倩于石成李月马家奇戚晓鹏
关键词:统计分析SAS宏程序单位数广义线性模型
ARMA模型在非意外死亡率动态预测中的应用
2014年
目的:探讨ARMA模型在某县区死亡率动态分析中的应用,分析和预测其非意外死亡率的动态发展趋势。方法:对该地2008年1月-2012年9月的逐月死亡率进行ARMA模型拟合,采用2012年10-12月的实际月死亡率验证模型的预测效果。结果:MA(1)模型较好地拟合了该地区既往时间段上的死亡率序列,模型残差为白噪声(P>0.05),模型参数MA1,1=-0.470,有统计学意义(t=-4.010,P=0.000),AIC=431.719,SBC=435.907,模型数学函数式为:x_t=35.07217+(1+0.4757 B)ε_t。预测得到的2012年10-12月死亡率为32.65/10万、35.07/10万、35.07/10万,2013年1月死亡率为35.07/10万,预测误差为12.25%。结论:ARMA模型可以较好地拟合死亡率的时间变化趋势,并用于预测未来的死亡率,是一种短期预测精度较高的预测模型。
夏兰芳孟郁洁李迎迎陈倩倩戚晓鹏马家奇
关键词:死亡率时间序列分析ARMA模型
中国40岁及以上人群骨关节炎患病率的Meta分析被引量:33
2021年
目的系统评价2000年1月至2019年12月中国40岁及以上人群骨关节炎患病率。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ScienceDirect、Wiley Online Library、The Cochrane Library、CBM、VIP、CNKI和WanFang Data数据库,搜集有关中国40岁以上人群骨关节炎患病率的横断面研究,检索时限均为2000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 3.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9个横断面研究,样本总量60711例,患病人数19707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国40岁及以上人群骨关节炎粗患病率为38.46%[95%CI(24.31%,46.22%)]。亚组分析结果显示,腰椎骨关节炎患病率24.79%[95%CI(13.28%,27.37%)]最高;膝骨关节炎患病率20.50%[95%CI(14.51%,27.23%)]次之,且随年龄升高而升高。女性膝骨关节炎患病率为25.14%[95%CI(19.54%,31.19%)]高于男性的18.99%[95%CI(13.86%,24.71%)];膝、腰椎骨关节炎患病率农村均高于城市。西部地区膝骨关节炎患病率为23.59%[95%CI(18.34%,30.35%)]高于东部的18.63%[95%CI(12.43%,27.92%)]和中部地区的15.54%[95%CI(11.22%,21.53%)]。西部地区腰椎骨关节炎患病率为31.17%[95%CI(19.21%,50.60%)]高于东部地区的24.38%[95%CI(16.26%,36.54%)]。东部颈椎骨关节炎患病率为20.49%[95%CI(13.90%,30.21%)]高于西部地区的12.32%[95%CI(8.09%,18.75%)]。西部地区手骨关节炎患病率为6.85%[95%CI(2.71%,8.13%)]高于东部地区的2.7%[95%CI(1.33%,5.48%)]。结论现有证据表明,中国40岁及以上人群骨关节炎患病率较高,其中腰椎骨关节炎患病率最高,西部患病率高于东部与中部地区;其次为膝骨关节炎,女性、农村、西部地区人群患病率较高。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的限制,上述结论尚待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张莹莹李旭东杨佳娟马丽陈岳伟
关键词:骨关节炎中老年人患病率META分析
2014-2015年湖北省仙桃市气温与手足口病报告发病关联性分析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探索湖北省仙桃市气温对手足口病发病的影响,初步建立手足口病的预警温度范围。方法仙桃市为研究区域,通过收集该市气温监测数据和疾病监测数据进行相关分析,运用R软件的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初步分析气温对手足口病发病的影响。结果当仙桃市日平均气温在15~18℃,手足口病发病风险升高;温度为17.33℃时相对危险度(RR)值最大,为1.16(95%CI:1.078~1.259),日平均气温对手足口病的发病存在滞后效应,滞后5 d;日平均气温在-2~0℃时,滞后0~2 d,RR值增高。结论仙桃市手足口病存在预警范围(15~18℃),尤其在17.33℃时,发病RR值最高;气温对手足口病的发病存在滞后效应,可通过建立温度与发病模型预测预警手足口病发病情况,为开展疾病防控及病因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赵球平赵球平李旭东王悦Aristotle Sun
关键词:气温手足口病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