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0BZX032)

作品数:5 被引量:100H指数:5
相关作者:黄玉顺更多>>
相关机构:山东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哲学宗教

主题

  • 4篇正义
  • 2篇正义问题
  • 2篇儒学
  • 2篇生活儒学
  • 1篇养气
  • 1篇易传
  • 1篇正当
  • 1篇正义感
  • 1篇正义观念
  • 1篇正义原则
  • 1篇社会
  • 1篇适宜性
  • 1篇情感
  • 1篇荀子
  • 1篇良知
  • 1篇伦理
  • 1篇伦理学
  • 1篇角色
  • 1篇角色意识
  • 1篇《易传》

机构

  • 5篇山东大学

作者

  • 5篇黄玉顺

传媒

  • 1篇齐鲁学刊
  • 1篇学术界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社会科学
  • 1篇社会科学研究

年份

  • 3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1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情感与存在及正义问题——生活儒学及中国正义论的情感观念被引量:8
2014年
汉语之"情"既指情感,也指事情,是一回事。儒学史上,最初是"情→性"观念,后来是"性→情"观念;近代至今,以情感为本源的观念逐渐复兴。生活儒学以作为存在、先在于任何存在者的情感为本源,由此出发,重建形而上学、形而下学。具体到生活儒学的伦理学层级,作为制度伦理学的中国正义论的建构,是以仁爱情感阐明一切,重在说明差等之爱的情感如何导致利益冲突,一体之仁的情感如何通过确立正义原则(义)并据此建构制度规范(礼)来解决利益冲突问题。
黄玉顺
关键词:儒学情感正义生活儒学
荀子的社会正义理论被引量:51
2012年
荀子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社会正义理论,其基本结构为:仁(爱)→利→义→礼(规范)→乐(和)。其中正义原则是其枢纽。围绕这个中心议题,荀子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制度规范(礼)的建构目的是为了解决利益冲突问题;利益冲突源于仁爱中的从自爱出发的差等之爱;而正义原则(正当性原则、适宜性原则)则源于仁爱之中的超越差等之爱的一体之仁;故解决利益冲突问题的根本还是仁爱,其直接根据则是赖以建构制度规范的正义原则;社会正义的最终目标在于社会和谐(乐)。
黄玉顺
关键词:荀子正义
“周礼”的现代价值究竟何在——《周礼》社会正义观念诠释被引量:30
2011年
《周礼》乃是战国时期、亦即中国社会第一次大转型时期的儒者的一套"乌托邦"、"理想国"性质的社会制度规范的设计。作为儒学的重要经典,《周礼》的根本意义并不在于其所设计的那些具体的、可以损益的制度规范(礼),而在于其背后的普适的正义原则(义),包括正当性原则(公正性、公平性)、适宜性原则(时宜性、地宜性)。正当性原则要求制度设计的出发点为仁爱,并且超越差等之爱,指向一体之仁。适宜性原则要求制度设计充分考虑到具体的生活方式的时间、空间的条件。通过这种正义思想的揭示,《周礼》才能在现代社会中再次成为重要经典。
黄玉顺
关键词:正义原则适宜性
“角色”意识:《易传》之“定位”观念与正义问题——角色伦理学与生活儒学比较被引量:11
2014年
"角色伦理学"与"生活儒学"及其伦理层级上的"中国正义论"之间颇有相通之处,但也存在着重大差异。一个人的"角色"是由其所居之"位"规定的,因此,可以从儒家《易传》"位"或"定位"观念来切入这个问题:1、"正位"并且"当位"指的是恪守既定的位置及其角色,这是行为正义问题,角色伦理学与生活儒学对此都有基本的确认;2、"得位"指的是获得一种新的位,即对原有之位置与角色的超越,角色伦理学与生活儒学对此的理解有所不同;3、"设位"指的是对社会角色秩序本身的设置或重置,这是制度正义问题,角色伦理学未触及这个问题,而生活儒学则通过中国正义论的重建来探索这个问题。
黄玉顺
关键词:生活儒学《易传》
养气:良知与正义感的培养被引量:8
2014年
孟子所说的"气"或"浩然之气",也叫"正气",是一种情绪体验,而"夜气"是一种比喻。这种情绪体验来自一种内在感受,即通常所谓"正义感",孟子谓之"是非之心"。这种内在感受来自一种关于是非曲直的直觉判断能力,这是孟子"良知"观念的涵义之一。这种直觉判断能力源于人们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共通的是非观念,而这种生活即孟子所说的"居"、"养"。所谓"养气",就是在生活中自觉地培养这种是非观念以及相应的直觉判断能力、内在感受能力、情绪体验能力。
黄玉顺
关键词:养气良知正义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