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360095)
- 作品数:16 被引量:52H指数:4
- 相关作者:慕晓玲李思源姜玉峰徐燕冉玉琴更多>>
- 相关机构:石河子大学第二军医大学复旦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端粒酶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被引量:4
- 2007年
- 目的:探讨导入外源性端粒酶逆转录酶能否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命周期延长,维持干细胞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从而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种子细胞。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1980-01/2006-06期间有关端粒酶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文献,检索词“telomere,telomerase,bone marrow cell,mesenchymal stem cell”,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CNKI数据库1994-01/2005-12和万方数据库2003/2006期间的相关文献,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检索词“端粒,末端转移酶,骨髓细胞,间充质干细胞。”资料选择:选取试验包括间充质干细胞自身端粒酶活性组和间充质干细胞中外源性端粒酶逆转录酶的活性组比较的文章,进行初审,删除明显不相关的试验研究,然后查找余下的文献全文,进一步判断是否为端粒酶对间充质干细胞的作用。纳入标准:①与端粒酶有关,无论是组成或是功能相关的。②与间充质干细胞有关,并涉及其分化潜能研究。排除标准:端粒酶与间充质干细胞之间没有建立关联的试验。质量评价主要考察资料的真实性和试验的严谨性。资料提炼:共检索到256篇相关文献,其中30篇文献根据相应标准采纳,其余文献均被删除。资料综合:端粒酶的表达对于维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自我更新能力和复制潜能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端粒酶逆转录酶修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有效地体外长期扩增并维持干/祖细胞的多向分化潜能特性;通过异位表达端粒酶逆转录酶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永生化,可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药物筛选模型或细胞模型。结论:随着组织细胞工程学的兴起,体外定向诱导干/祖细胞分化为各种所需组织细胞已经成为研究的焦点,因此诱导和增加端粒酶的活性,维持干细胞分化、自我更新和增殖能力,延长干细胞的寿命有重要意义。
- 徐燕慕晓玲
- 关键词:骨髓细胞干细胞
- 外源性端粒酶催化亚基不影响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特性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研究稳定表达端粒酶催化亚基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SCs)生物学特性。方法用含有人端粒酶返转录酶(hTERT)基因的反转录病毒质粒pBabepuro-hTERT感染hBMSCs,经嘌呤霉素(puro)筛选出转基因细胞,我们将其命名为hTERT-hBMSCs。采用TRAP-ELISA法检测hBMSCs细胞转染前后端粒酶活性的变化;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染色体核型分析,测量平板克隆形成率,成骨诱导等方法对hTERT-hBMSCs细胞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结果TRAP-ELISA法检测转染hTERT的hBMSCs的端粒酶为阳性;hTERT-hBMSCs细胞表面抗原CD44表达阳性,CD34阴性;hTERT-hBMSCs比hBMSCs增殖活跃,目前已传了11代,尚未见衰老迹象,其染色体数目和结构正常,未见畸变;克隆形成率较低,为正常细胞;并保持干细胞成骨分化潜能。结论将外源性hTERT基因转入hBMSCs后,不影响其生物学特性和分化功能。
- 徐燕冯丽娜唐琪冉玉琴慕晓玲
- 关键词: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端粒酶催化亚基永生化四甲基偶氮唑蓝法
- 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建立抗砷细胞模型
- 2006年
- 目的用低剂量NaAsO2长期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获得抗砷细胞,探讨机体抗砷机制。方法选取胎儿BMSCs,采用细胞抑制率在5%-10%时的NaAs02浓度(1μmol/L)作为砷诱导浓度,同时设不加砷培养的胎儿BMSCs作为同步对照,用噻唑蓝法(MTT)监测细胞抗砷性是否产生;采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方法检测细胞砷含量,二硫代二硝基苯甲酸直接显色法,比较抗砷细胞与同步对照组胞内GSH,GST等砷代谢指标的变化,验证细胞是否获得抗砷性。结果胎儿BMSCs经过18周NaAsO2诱导后,细胞对急性砷中毒的耐受性明显提高,排砷能力增强,细胞内GSH和GST活性增高。结论胎儿BMSCs在低剂量NaAsO2长期诱导下,能分化为具有抗砷能力的细胞。
- 慕晓玲姜玉峰李思源裴学莲何玲杨磊李和
- 关键词:砷间充质干细胞噻唑蓝法
- 慢性砷暴露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观察
- 2010年
- 目的观察抗砷细胞模型慢性砷暴露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CAsE—hFBMSCs)的生物学特性,探讨长期低剂量砷暴露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FBMSCs)的影响。方法常规条件培养hFBMSCs,48h急性砷毒性实验MTs法检测不同剂量砷刺激条件下[0(对照)、0.25、0.50、1.00、2.00、4.00、8.00、20.00、40.00、80.00、120.00μmol/L]第2代(P2)hFBMSCs细胞生存率,根据检测结果用1.00μmol/L亚砷酸钠刺激hFBMSCs14周,建立抗砷细胞模型CAsE—hFBMSCs,作为实验组,同时设立对照组,并采用荧光激活细胞分选术鉴定诱导前后细胞表型,流式细胞术检测第2、9、16代(P2、P9、P16)细胞周期,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是否发生恶性转化。结果〈10μmol/L时,急性砷刺激促进hFBMSCs增殖,而≥10μmol/L时.急性砷刺激则抑制细胞的生长。14周时实验组半数致死剂量(LC50)为(89.42±0.64)μmol/L,对照组为(52.48±0.71)μmol/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3.89,P〈0.05);抗砷细胞模型CAsE—hFBMSCs的细胞表型CD34、CD45表达阴性,CD29、CD90、CD166表达阳性,与对照组比较细胞表型未见明显改变;CAsE—hFBMSCs的细胞周期变化较大,与对照组f(8.44±0.45)%、(9.14±0.14)%、(82.42±0.60)%]比较,P2实验组G2/M期[(17.72±5.47)%]和S期细胞[(25.34±3.36)%]增加,GO/G1期细胞减少[(56.96±8.83)%],P16细胞周期恢复至与对照组相近的水平;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中,抗砷细胞CAsE—hFBMSCs未见克隆形成。结论长期低剂量砷刺激对hFBMSCs生物学特性无明显影响。
- 冉玉琴冯丽娜徐燕唐琪慕晓玲
- 关键词:间质干细胞表型细胞周期
- 长期低剂量NaAsO2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化
- 2009年
- 目的研究在建立抗砷细胞模型CAsE-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SCs)过程中,低剂量砷长期暴露对hBMSCs分化的作用。方法常规条件培养hBMSCs,实验组用1μmol/L的亚砷酸钠连续诱导hBMSCs≥12周,采用48h急性砷中毒实验检测细胞抗砷性的产生;细胞集落形成实验分析CAsE-hBMSCs的增殖能力;应用RT-PCR、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砷对Oct-4表达的影响;RT-PCR检测砷对ABCG2表达的影响。结果用1μmol/L的亚砷酸钠连续诱导12周后,hBMSCs获得抗砷性,砷诱导hBMSCs的LC50为35.59μmol/L,平行培养的hBMSCs的LC50为18.04μmol/L;与对照组比较,CAsE-hBMSCs不具有恶性增殖能力;Oct-4基因在第4代、第18代及砷诱导4周的hBMSCs中均有表达,但在亚砷酸钠诱导12周、15周后未检测到Oct-4的表达;Oct-4蛋白在第4代hBMSCs表达阳性,砷诱导15周的CAsE-hBMSCs中呈弱阳性表达,阳性颗粒分布在胞质内;实时定量结果显示ABCG2在砷诱导15周的hBMSCs中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结论长期低剂量NaAsO...
- 冯丽娜王一李思源慕晓玲
-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OCT-4ABCG2RT-PCR
- 293T细胞转染表达ARG1及其对砷代谢的影响被引量:1
- 2010年
- 研究含有ARGI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IE-ARG1转染真核细胞后,在细胞中的表达及对细胞砷代谢的影响。由脂质体介导将PcDNA3.1-IE-ARG1转染入293T中,用real-timePCR方法检测ARG1基因的表达,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24h砷染毒后细胞内砷含量及细胞排砷量。重组质粒成功转入293T细胞中且表达良好;与转染前细胞比较,转染重组质粒的细胞在不同浓度砷染毒下细胞内砷含量明显降低(P<0.05),并且细胞的排砷量也高于转染前的;此外,转染表达ARGI基因的细胞在砷染毒48h后其内GSH及GST的含量高于转染前细胞。这些表明,ARG1基因在真核细胞中相对高表达后在砷代谢排出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 李莉杨元元王瑞张冰荫李媛媛慕晓玲
- 关键词:转染砷代谢GSHGST
-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型及其增殖特性被引量:4
- 2007年
- 目的:分离培养及纯化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鉴定其表型与增殖特性。方法:实验于2006-11在上海复旦大学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①由上海浦东妇幼保健医院协助,骨髓标本采自因意外事故流产死亡的正常胎儿,产妇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实验经过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②无菌操作分离死亡2h内的胎儿下肢股骨、胫骨,贴壁筛选法分离培养胎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长满80%左右用胰酶消化传代,1∶4传于新的培养瓶中,原代培养结束。传代培养细胞长满后均按1∶3或1∶4传代,用a-MEM+胎牛血清+二甲基亚枫冻存备用。③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原代及传代培养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情况及形态变化。MTS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荧光激活细胞分选术鉴定细胞表面分子,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Real-timePCR分析不同代次细胞转录因子oct-4的表达丰度。结果:①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情况及形态观察:接种48h后,贴壁细胞呈梭形、多角形成纤维细胞样形态,大小均一。传代培养细胞已看不到血细胞贴壁,形态更加均一,呈克隆样生长。传至18代后生长减慢,20代后出现胞浆空泡化、胞体变大等老化现象。②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曲线:细胞贴壁48h基本无增殖,处于潜伏期;对数增殖期为3~5d,第6天后进入平台期,细胞出现接触抑制现象。③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记鉴定:第2代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纯度可达98%以上,其细胞表型CD29,CD90,CD166呈阳性表达,CD34,CD45呈阴性表达。④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周期检测结果:培养的第2代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82%以上处于G0/G1期,处于S期的细胞比例不到10%,8%左右的细胞处于G2/M期,保持了较高的增殖潜能。⑤转录因子oct-4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oct-4在第3,7,12,18代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丰度呈略下降的趋势(0.68�
- 冉玉琴慕晓玲何大为徐燕秦波
- 关键词:骨髓细胞间质干细胞细胞分离
- 三种不同年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性状被引量:9
- 2005年
- 目的:比较老年人、成人和胎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生物学性状,为选择抗砷细胞的种子细胞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取老年人、成人和胎儿骨髓MSCs,在α-MEM培养液中进行骨髓MSCs培养,测定生长曲线、细胞贴壁率及NaAsO2对骨髓MSCs的细胞毒作用。结果:老年人、成人和胎儿骨髓MSCs在细胞形态、生长特性等方面是相似的,胎儿骨髓MSCs的扩增潜能明显强于成人和老年人骨髓MSCs,对NaAsO2的耐受性也较成人和老年人骨髓MSCs高。结论:从老年人、成人及胎儿骨髓中可分离培养出骨髓MSCs,在体外保持有效扩增能力。胎儿骨髓MSCs较成人和老年人骨髓MSCs更原始,具有更大的体外扩增潜能,可做为抗砷细胞的种子细胞。
- 姜玉峰慕晓玲李思源
- 关键词:年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性状成年细胞毒作用
- 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及其生物学特性鉴定被引量:11
- 2008年
- 目的:探讨并优化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at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rBMSCs)体外分离培养方法,鉴定其生物学特性,为BMSCs应用奠定技术基础。方法:无菌条件下分离SD大鼠股、胫骨,用无血清培养液(α-MEM培养基、100U/mL青霉素,100U/mL链霉素)冲出骨髓,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筛选法分离纯化rBMSCs,通过传代培养,扩增rBMSCs。倒置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及生长特征,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测定rBMSCs表面标志,成骨诱导试剂盒检测rBMSCs向成骨分化的潜能。结果:镜下rBMSCs呈梭形、多角形成纤维细胞样形态,大小均一,漩涡状生长。生长曲线分析rBMSCs贴壁2d基本无增殖,处于潜伏期,对数增殖期为3~6d,第7天后进入平台期,细胞出现接触抑制现象。rBMSCs表面标志显示第3代rBMSCs纯度可达99%以上,其细胞表型CD44呈阳性表达,CD34呈阴性表达。向成骨诱导rBMSCs10d后细胞表现成骨细胞特性,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增高。结论:本实验从细胞取材、细胞接种密度、条件培养基到细胞微环境等各方面的方法进行了优化,建立了一种理想的体外分离扩增rBMSCs的培养体系。实验结果表明所分离培养的rBMSCs纯度高、扩增迅速、生物学形状稳定,可为组织工程提供比较理想的种子细胞,为进一步研究BMSCs生物学行为及临床研究和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闫磊李思源慕晓玲
- 关键词:干细胞细胞培养生物学特性
-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生物性状研究
- 2004年
- 分离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研究其在体外生长增殖的生物特性。冲洗手术弃骨骨髓,获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培养,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情况,绘制生长曲线,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细胞表面抗原,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冷冻保存细胞复苏后的生长状况观察。结果显示,原代和传代培养的细胞呈现梭形外观,具有较强的生长增殖能力;细胞CD44,CD54抗原表达阳性,CD34表达阴性。染色体核型分析表明是正常的人二倍体细胞。复苏细胞生物学特性无明显改变。
- 慕晓玲李思源姜玉峰
-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骨髓细胞培养生物性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