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2011JBFA06)
- 作品数:3 被引量:32H指数:3
- 相关作者:施炜纲刘凯段金荣徐东坡张敏莹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京农业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农业部渔业种质资源保护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长江下游中华绒螯蟹成蟹资源现状(2007~2011年)被引量:7
- 2015年
- 根据2007~2011年在长江安徽段和江苏段的中华绒螯蟹成蟹汛期调查结果,研究了长江下游中华绒螯蟹的资源变动特征。中华绒螯蟹平均体重在空间分布上基本呈现由上游至下游逐步下降的趋势,在时间上各江段变动规律各有不同,最大平均体重出现于2010年的安庆江段,为0.25kg;最小平均体重出现于2008年的靖江江段,为0.05kg。安徽段总捕捞量为9.07~30.44t,汛末瞬时资源量为3.01~6.07t,总资源量为12.09~36.50t;江苏段总捕捞量为6.76~48.28t,汛末瞬时资源量为2.85~10.19t,总资源量为9.88~55.92t。近5a长江下游中华绒螯蟹汛期捕捞强度为0.75~0.86,捕捞压力处于高位,加之长江下游中华绒螯蟹幼蟹、蟹苗捕捞作业逐步恢复,中华绒螯蟹资源仍面临着严峻的问题。为促进中华绒螯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建议全江禁捕,建立中华绒螯蟹保护区,加大增殖放流力度、加强科学研究及渔政管理。
- 徐东坡刘凯段金荣景丽方弟安施炜纲
- 关键词:长江下游中华绒螯蟹可持续利用
- 长江常熟江段近岸小型鱼类群落结构及多样性探析被引量:16
- 2012年
- 2009年3月~2010年2月,利用密目插网对长江常熟江段小型鱼类进行了连续监测,首次对该江段的小型鱼类群落组成、优势种组成及生物多样性进行了剖析。结果表明:该江段共有小型鱼类24种,隶属于5目7科,其中鲤形目最多。根据IRI指数分析,贝氏、刀鲚、窄体舌鳎、蛇鮈和光泽黄颡鱼为优势种,共占总数量的83.44%,占总重量的82.02%;贝氏和窄体舌鳎在各个季节中均为优势种,刀鲚在春、夏、秋3季为优势种。基于渔获数量的分析结果显示,常熟江段各月多样性特征值范围为:Shannon-Wiener指数(H’)1.18~1.76,Margalef指数(R)0.87~2.07,Pielou指数(J’)0.48~0.83,McNaughton指数(Dn)0.57~0.86。Margalef指数和Mc-Naughton指数春季最高,冬季最低;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指数冬季最高,夏季最低。最后探讨了影响该江段小型鱼类群落结构的各种因素,提出了合理开发和保护小型渔业资源的建议。
- 徐东坡刘凯张敏莹段金荣张敏施炜纲
- 关键词:小型鱼类群落结构生物多样性
- 长江口九段沙水域中华绒螯蟹汛期特征及影响因子被引量:13
- 2013年
- 对长江口九段沙水域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洄游群体渔获规格及汛期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2006-2011年单船全汛期捕捞量为93.3-769.5 kg,年均值为481.5 kg;日均捕捞量为6.2-26.5 kg,均值为18.5 kg;总捕蟹个数为984-7547只,均值为4 129只;平均体质量为89.5-114.5 g/ind,均值为100.7 g/ind;雄蟹比例为65.80%-80.54%,均值为74.35%;2006-2011年单船全汛期捕捞量呈波动上升趋势,峰值出现于2010年;平均体质量则先升后降,峰值出现于2008年。各年汛期内最高日捕捞量基本出现于12月初,其中最早出现于11月24日(2009年),最晚出现于12月12日(2010年)。初汛期、旺汛期和尾汛期捕捞量比例分别为4.25%-38.48%、37.92%-72.81%和1.77%-34.00%。各年汛期内初汛期渔获物中大规格个体所占比例较高,雄蟹比例显著高于雌蟹;随着汛期后延,小规格个体的数量逐渐增多,总体渔获规格呈下降趋势,同时雌蟹比例逐渐增加,雌雄比例相对接近。水温和潮汛与捕捞量关系密切,通常水温降至13℃附近时开始进入旺汛期,各年份最高日捕捞量对应的水温介于10℃至13.5℃之间,平均为11.7℃;调查期间小潮期捕捞量占汛期总捕捞量的比例显著高于大潮期,其中小潮期捕捞量比例最高为95.79%(2008年),最低为73.41%(2010年)。
- 刘凯汤滔段金荣徐东坡张敏莹周彦锋方弟安施炜纲
- 关键词:九段沙中华绒螯蟹渔汛水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