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福建省科技厅公益类科研院所专项(2010R1001-1)

作品数:3 被引量:20H指数:3
相关作者:黄洪贵赖铭勇胡振禧黄柳婷吴妹英更多>>
相关机构:福建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福建省水产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科技厅星火计划福建省科技厅公益类科研院所专项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斑鳜
  • 2篇胚胎
  • 2篇胚胎发育
  • 1篇驯养
  • 1篇早期发育
  • 1篇人工繁殖
  • 1篇人工繁殖技术
  • 1篇人工驯养
  • 1篇仔鱼
  • 1篇仔鱼发育
  • 1篇温度
  • 1篇繁殖
  • 1篇SINIPE...

机构

  • 3篇福建省淡水水...
  • 1篇福建省水产研...

作者

  • 3篇胡振禧
  • 3篇赖铭勇
  • 3篇黄洪贵
  • 2篇吴妹英
  • 2篇黄柳婷
  • 1篇薛凌展
  • 1篇王茂元
  • 1篇黄种持

传媒

  • 1篇淡水渔业
  • 1篇福建水产
  • 1篇上海海洋大学...

年份

  • 3篇2014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斑鳜人工繁殖技术初报被引量:7
2014年
2011-2013年,利用野生和经人工驯养的野生斑鳜( Siniperca scherzeri )亲鱼进行人工繁殖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地欧酮( DOM)和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 LHRH -A3)组成的混合药物催产,在17.8-25.4℃水温条件下,斑鳜亲鱼群体的效应时间为24-46.5 h,存在产卵高峰期,产卵持续时间一般长达1-1.5 d。自然产卵高峰期的受精率较高,最高可达80%以上,早期和晚期的较低;而孵化率差异不大,最高可达86.7%。人工授精的受精率可达91.3%,孵化率可达89.3%。未经人工驯养的野生斑鳜亲鱼人工催产的受精率、孵化率都明显低于经人工驯养的。
黄洪贵胡振禧黄种持王茂元薛凌展赖铭勇
关键词:斑鳜人工驯养人工繁殖
福建地区斑鳜胚胎与仔鱼早期发育的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2011-2013年,连续观察了福建地区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受精卵的胚胎和仔鱼早期发育的全过程,描述了从受精卵到晚期仔鱼发育时期的时序和形态特征。结果表明:斑鳜的成熟卵近圆球形,淡黄色,平均卵径为(1.76±0.08)mm;受精后5 min左右,卵膜吸水膨胀,平均卵膜径达(2.20±0.09)mm。在20℃温度条件下,孵化时间为189.33h。24℃温度条件下,初孵仔鱼平均全长(5.57±0.18)mm,具趋光性;3日龄仔鱼开始摄食,避光,进入混合营养期;5日龄时卵黄耗尽,6日龄时油球也完全消失。仔鱼全长y与日龄x成极显著的直线相关关系:y=0.4916x+5.7209(P<0.01)。
胡振禧黄洪贵吴妹英黄柳婷赖铭勇
关键词:斑鳜胚胎发育仔鱼发育
温度对斑鳜胚胎发育的影响被引量:13
2014年
研究不同温度对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胚胎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8-28℃温度范围内,斑鳜胚胎均能孵化出膜;随温度升高,胚胎发育达囊胚期、原肠期和出膜期的时间均相对缩短,温度对囊胚期前的发育进程影响较小,胚胎发育至囊胚期后,温度升高胚胎发育进程明显加快;孵化时间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孵化时间T与温度x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T=306 738x^-2.463,R^2=0.996 6(P〈0.01);在18-26℃温度范围内,胚胎发育到原肠中期的死亡率较低,孵化率较高,且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温度达28℃时,胚胎发育到原肠中期的死亡率极显著上升,孵化率下降极显著(P〈0.01),孵化率y与温度x之间存在极显著的二次曲线相关关系,y=-1.032 1x^2+44.107x-379.99,R^2=0.917 4(P〈0.01)。斑鳜受精卵孵化的最适温度范围为20-26℃。
胡振禧黄洪贵吴妹英赖铭勇黄柳婷
关键词:温度胚胎发育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