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9880041)

作品数:16 被引量:9H指数:2
相关作者:宋关鸿陈克强朱淮民严继舟倪灿荣更多>>
相关机构:第二军医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第一军医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6篇原虫
  • 16篇疟原虫
  • 13篇伯氏疟原虫
  • 10篇氯喹
  • 6篇敏感株
  • 6篇虫体
  • 5篇红内期
  • 4篇细胞
  • 4篇氯喹抗性
  • 3篇凋亡
  • 3篇疟疾
  • 3篇小鼠
  • 3篇抗药
  • 3篇抗药性
  • 2篇抗性株
  • 2篇肝内
  • 2篇C株
  • 2篇ICR小鼠
  • 2篇病理变化
  • 2篇超微

机构

  • 15篇第二军医大学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第一军医大学

作者

  • 15篇宋关鸿
  • 10篇陈克强
  • 4篇朱淮民
  • 4篇严继舟
  • 1篇倪灿荣
  • 1篇李翔宇
  • 1篇刘延刚

传媒

  • 7篇第二军医大学...
  • 4篇肝脏
  • 3篇中国寄生虫学...
  • 1篇中国人兽共患...
  • 1篇Journa...
  • 1篇上海市动物学...

年份

  • 1篇2008
  • 1篇2005
  • 1篇2003
  • 2篇2002
  • 10篇2001
  • 2篇2000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伯氏疟原虫氯喹敏感株和抗性株虫体食物泡和疟色素形态及形成的比较被引量:1
2003年
目的:了解伯氏疟原虫氯喹敏感株(N)和抗性株(RC)红内期虫体在抗药性、致病力和诱导免疫应答方面差异的形态学基础。方法:应用超薄切片和透射电镜技术,比较N株和RC株虫体食物泡和疟色素形态及形成的差异。结果:N株滋养体具有单一的、大型的食物泡,疟色素位于滋养体周边的质膜下;在裂体生殖中,疟色素发生聚合和中心化。RC株滋养体食物泡少见,其中多数虫体形成多个微型单层膜的食物泡样结构;疟色素形成明显少于N株滋养体;而且在裂体生殖中,未见疟色素聚合和中心化。结论:伯氏疟原虫RC株长期在氯喹压力下,形成了微型食物泡样结构的摄食方式,具有与N株疟原虫不同的对游离血红素的解毒机制,这可能是伯氏疟原虫N株和RC株在抗药性、致病力和诱导宿主免疫应答方面差异的基础。
陈克强朱淮民宋关鸿
关键词:伯氏疟原虫氯喹敏感株抗性株
伯氏疟原虫氯喹抗性株感染ICR小鼠脾脏树突状细胞成熟和B细胞活化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研究伯氏疟原虫氯喹抗性株(RC株)和氯喹敏感株(N株)感染鼠脾脏B细胞活化与树突状细胞(DC)的关系。方法分别用感染N株或RC株疟原虫的红细胞(iRBC)腹腔接种感染ICR小鼠(1×106个iRBC/只)。当小鼠原虫血症N株达50%~80%、RC株达61.7%~68.4%时,断颈处死取脾脏。常规方法制作石蜡切片,HE染色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组织学观察。制作超薄切片,透射电镜观察脾脏细胞的变化。制作冰冻切片进行免疫荧光观察。流式细胞仪分析比较B细胞和DC变化。结果RC株感染小鼠脾脏白髓增生明显,抗B细胞的特异性表面分子CD45R/B220和CD19抗体同时表达阳性的B细胞在脾细胞中的百分比增加,中、小淋巴细胞数量增多,在红髓内浆母细胞与成熟的浆细胞数量增多。而N株感染小鼠脾小体则以大、小淋巴细胞为主,生发中心不明显,红髓可见大量的含疟原虫的红细胞、小淋巴细胞,而浆母细胞和其他发育期浆细胞则少见。RC株感染小鼠脾脏内白细胞分化抗原11c(CD11c)阳性的DC数量明显增多,尤其动脉周围淋巴鞘T细胞区。并且这些DC表面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MHCⅡ)类分子表达明显升高,表明主要是成熟的DC增多。DC外形不规则,胞质丰富,电子密度高,含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和吞噬泡样结构。结论RC株感染小鼠脾脏成熟的DC明显增加,从而诱导B细胞的活化增殖。
陈克强朱淮民倪灿荣宋关鸿
关键词:伯氏疟原虫氯喹抗性脾脏B细胞树突状细胞小鼠
伯氏疟原虫氯喹敏感株和抗性株红内期虫体超微结构的比较
2001年
陈克强宋关鸿
关键词:超微结构红内期虫体伯氏疟原虫
脾脏对伯氏疟原虫氯喹抗性株红内期虫体的清除和致病力的影响
应用脾脏切除术,比较脾脏切除后接种RC株虫体和接种RC株虫体自愈后切除脾脏再接种RC株虫体的ICR小鼠的存活情况和内脏器官的损害程度.探讨脾脏在伯氏疟原虫RC株虫体感染中的作用.切除脾脏后接种RC株疟原虫小鼠不能清除虫体...
陈克强刘延刚李翔宇宋关鸿
关键词:ICR小鼠
文献传递
疟原虫氯喹抗生性和免疫的关系被引量:2
2000年
严继舟宋关鸿
关键词:疟原虫免疫机制
伯氏疟原虫氯喹抗性株和敏感株基因组DNA比较研究被引量:2
2002年
目的 比较伯氏疟原虫敏感株 (N株 )和抗性株 (RC株 )基因组DNA差异。 方法 应用基因组DNA随机多态性扩增 (RAPD)和锚定引物扩增DNA(APAD) ,分别对抽提的伯氏疟原虫N株和RC株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 ,并对扩增的产物进行电泳 ,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3 7条随机引物RAPD方法扩增出 44 0条DNA条带 ,其中RC株和N株的共有条带是 196条 ,差异带 43条。 84条锚定多聚A引物APAD方法扩增出 95 2条DNA条带 ,其中RC株和N株的共有条带是 43 6条 ,差异带 5 3条。两种方法得到N株和RC株基因组DNA的同源性分别为 0 .89和0 .91;距离系数分别为 0 .197和 0 .15 5。 结论 伯氏疟原虫N株和RC株基因组DNA具有高度同源性。
陈克强宋关鸿朱淮民苏新专
关键词:伯氏疟原虫RAPD基因组DNA抗药性致病力
从氯喹抗性产生看疟原虫的诱导变异
2000年
严继舟宋关鸿李明
关键词:疟原虫氯喹抗药性疟疾
伯氏疟原虫氯喹抗性株红内期虫体的凋亡
2001年
陈克强宋关鸿
关键词:氯喹抗性伯氏疟原虫红内期虫体凋亡
伯氏疟原虫氯喹抗性株红细胞内期虫体在肝内的清除
2001年
严继舟宋关鸿
关键词:氯喹抗性伯氏疟原虫红血球虫体
伯氏疟原虫氯喹敏感株和抗性株感染ICR鼠病理变化的比较研究
2001年
陈克强宋关鸿
关键词:病理变化疟原虫ICR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