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002012)

作品数:12 被引量:113H指数:6
相关作者:黄岚覃军余洁陈国柱高旭滨更多>>
相关机构: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第三军医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急性高原
  • 10篇急性高原病
  • 10篇高原病
  • 2篇单核
  • 2篇单核苷酸
  • 2篇单核苷酸多态
  • 2篇单核苷酸多态...
  • 2篇多态
  • 2篇多态性
  • 2篇心功能
  • 2篇血压
  • 2篇睡眠
  • 2篇睡眠障碍
  • 2篇缺氧
  • 2篇唑吡坦
  • 2篇习服
  • 2篇急进
  • 2篇健康青年男性
  • 2篇海拔
  • 2篇核苷

机构

  • 10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青海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11篇黄岚
  • 7篇覃军
  • 6篇余洁
  • 5篇陈国柱
  • 5篇高旭滨
  • 4篇杨杰
  • 3篇卢巍
  • 3篇曾颖
  • 2篇黄永涛
  • 2篇刘曦
  • 2篇董俊清
  • 2篇郑双锦
  • 2篇张继航
  • 2篇张恩浩
  • 1篇晋军
  • 1篇刘阳
  • 1篇郭文昀
  • 1篇卞士柱
  • 1篇格日力
  • 1篇武晓静

传媒

  • 6篇军事医学
  • 3篇解放军医学杂...
  • 1篇重庆医学
  • 1篇中国科技成果
  • 1篇中国临床研究

年份

  • 1篇2021
  • 5篇2015
  • 1篇2014
  • 5篇2013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高原暴露下血浆红细胞生成素浓度与左心功能及急性高原病的关系
2015年
目的观察不同高原暴露人群血浆红细胞生成素(EPO)浓度变化对左心收缩功能的影响及与急性高原病(AMS)的关系。方法将289名健康青年男性分为:Ⅰ组(平原对照组)55人;Ⅱ组(急性高原暴露组,3700 m暴露24 h)74人;Ⅲ组(习服后再急性暴露组,3700 m习服1周后紧急进入4400 m暴露24 h)68人;Ⅳ组(移居高原组,移居3700 m>1年)19人;Ⅴ组(移居后再暴露组,移居3700 m>1年再暴露于4400 m 50 d)73人。行心脏超声检查,以及路易斯湖评分系统(LLSS),并收集血标本行EPO检测。结果急性高原暴露后EPO显著增加,Ⅱ和Ⅲ组均显著高于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Ⅳ、Ⅴ与Ⅰ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Ⅱ组EPO浓度与每搏输出量、左心室舒张内径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78、0.236,P<0.05),与AMS评分呈负相关(R=-0.249,P<0.05),而其他组血浆EPO浓度与左心功能指标并无相关性。结论急性高原暴露后EPO可能通过增强左心收缩功能降低AMS发病。
梁逍卞士柱邱友竹杨杰张恩浩余洁黄岚
关键词:红细胞生成素心功能急性高原病习服
Nrf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急性高原病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群中Nrf2基因多态性与急性高原病(AMS)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巢式病例研究方法,以603名急进3700 m高原的中国汉族青年男性为研究对象,根据路易斯湖评分系统(LLSS)分为病例组(n=369)和对照组(n=234),采用Sequenom Mass Array质谱阵列技术检测两组人群Nrf2基因位点rs10497511和rs2364722的基因多态性。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中rs10497511和rs2364722位点分别检测出T、C和A、G等位基因;两位点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对2个位点的基因型共显性模型、显性模型和隐性模型分析也未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rf2基因rs10497511和rs2364722位点多态性与中国汉族男性人群AMS发病可能无相关性。
耿倩雯张继航覃军黄岚晋军
关键词:急性高原病
高原心血管响应机制与急性高原病防治系列研究与应用
2021年
陆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黄岚教授领衔的"高原心血管响应机制与急性高原病防治系列研究与应用"项目在全国244项医学项目中脱颖而出,获2020年度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项目在国家公益性行业(卫生)科研专项等20余项课题资助下,历时15年,团队克服高原环境恶劣、科技水平落后、科研组织困难等诸多不利因素,组织多单位、多学科协作攻关,建立了超过10万人次国际最大规模的高原现场研究队列,系统阐述了高原心血管响应的特征、机制、临床意义,揭示其在急性高原病发生中的主导地位.项目全面评价了急进高原人群心血管主要生理参数、心电学改变、心脏功能、肺/脑循环血流动力学和凝血指标等变化特征及其与急性高原病发生的关系,国际上首次提出"高原心血管响应异常"学说,阐明其是急性高原病发生的核心机制,解决了急性高原病发生机制的重大理论问题.
黄岚格日力卞士柱刘川汤锋杨杰丁小涵董红梅杨应忠高旭滨晋军于世勇谭虎赵晓辉王江
关键词:急性高原病中华医学科技奖心电学脑循环公益性行业
3200米海拔步行5公里运动对急性高原病的影响研究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探讨3 200m高原适度运动对急性高原病(AMS)发病率的影响。方法 91名健康、久居平原受试者从平原(345m)乘火车于48h内到达3 200m高原,停留2夜后行步行5km运动。运动前后行AMS路易斯湖评分(LLS)、血压、血氧饱和度(SpO2)检测。结果 7名受试者因数据不全被排除分析。运动前后AMS发病率分别为20.24%(n=17/84)及11.90%(n=10/8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后心率从(73.83±9.96)次/分升至(84.31±12.55)次/分(P<0.05),收缩压从(128.86±13.93)mm Hg降低至(124.48±13.13)mm Hg(P<0.05),SpO2从(92.80±2.25)%降低至(89.94±2.45)%(P<0.05)。运动后头痛症状改善(P<0.05)。运动前后吸烟史与LLS成绩均呈负相关(P<0.05)。LLS评分与SpO2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在3 200m步行5km能改善头痛症状,并有降低AMS发病率的趋势。
陈国柱覃军余洁郭文昀董俊清卢巍曾颖黄岚
关键词:发病率高原病缺氧
高原暴露人群动脉血压变化与急性高原病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5
2014年
目的观察平原健康青年男性暴露于不同海拔不同时相时的动脉血压变化及其与急性高原病(AMS)发病之间的关系,探讨高原环境下动脉血压变化的临床风险及评价动脉血压测量在AMS诊断中的作用。方法收集世居平原(海拔500m)、急进高原(海拔3700m)第1、3、5、7天及进入更高海拔地区(海拔4400m)第5天时人群的人口学资料,测量动脉血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BP)等],并填写AMS流行病学观察表。另以平原健康青年男性作为对照组。以路易斯湖AMS计分系统(LLS)诊断AMS。分析上述各人群进入高原后的动脉血压变化及其与AMS的关系。结果由平原急进高原(海拔3700m)第1天SBP、DBP、MABP均明显升高,习服约1周后血压稍有下降,但仍高于平原水平(P<0.05),继之进入更高海拔地区(海拔4400m)后SBP、DBP、MABP又升高,但低于急进高原第1天水平。急进高原(海拔3700m)第1天,AMS组MABP高于无AMS组(P<0.05),但两组SBP、DBP和脉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MABP与LLS呈正相关(r=0.138,P=0.048)。以MABP作为海拔3700m AMS发病的客观评估指标,其诊断AMS的界值为98.5mmHg,灵敏度为32.8%,特异度为73.7%。进入更高海拔地区(海拔4400m)时,AMS组MABP明显高于无AMS组(P<0.05),但两组SBP、DBP和脉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MABP与LLS也呈正相关(r=0.145,P=0.045)。以MABP作为海拔4400m AMS发病的客观评估指标,其诊断AMS的界值为97.8mmHg,灵敏度为42.4%,特异度为75.5%。结论在急性低氧暴露后MABP对AMS有一定诊断价值,但由于其特异性或敏感性问题,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限制,应当与其他指标(如动脉血氧饱和度)联合以提高诊断AMS的可靠性。
刘阳张继航武晓静高旭滨卢巍徐柏达黄岚
关键词:缺氧血压高原病
唑吡坦改善高原睡眠的效果及其作用机制探讨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观察唑吡坦在高原睡眠障碍治疗中的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高原现场随机双盲对照方法,将40例受试者随机分为唑吡坦组和安慰剂组,每组各20例。唑吡坦组予唑吡坦片10 mg,睡前口服;安慰剂组予安慰剂(由第三军医大学药理学院制作,并经辐照中心辐照消毒处理),服用方法同唑吡坦。均在急进高原前一晚始服药,连续服用7 d。分别在平原和高原采集一般资料、指脉氧饱和度(Sp O2)、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问卷调查和血生化指标。结果本研究共纳入受试者40例,实际完成39例,安慰剂组1例因个人原因失访。急性高原暴露后唑吡坦组睡眠质量PSQI各因子评分及其总评分[(4.15±2.76)分vs(6.58±3.98)分]显著优于安慰剂组(P均<0.05);两组内Sp O2各自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两组间比较在平原与高原Sp O2水平相当(P均>0.05);两组血清γ-氨基丁酸与5羟色胺水平在平原与高原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唑吡坦能安全、有效地改善高原睡眠障碍,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
黄永涛覃军高旭滨陈国柱郑程荣杨杰黄岚
关键词:唑吡坦睡眠障碍
唑吡坦预防急性高原反应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观察急性高原暴露后唑吡坦预防急性高原反应(AMS)的效果。方法采用高原现场随机双盲对照的研究方法,将40名受试者随机分为唑吡坦组与安慰剂组,分别在平原与高原采集一般资料、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AMS评分及体能测试结果。结果急性高原暴露后,唑吡坦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明显低于安慰剂组(P=0.047)。唑吡坦组6min步行距离明显大于安慰剂组(P=0.009)。不同时间点唑吡坦组AMS发病率均明显低于安慰剂组(P值分别为0.019、0.014、0.025、0.026),其中唑吡坦组各时间点的重度AMS发病率均低于安慰剂组(P值分别为0.047、0.044、0.031和0.020)。急性高原暴露20h后,唑吡坦组虚弱、疲劳、眩晕症状明显轻于安慰剂组(P<0.05)。急性高原暴露后两组心率、血压、氧饱和度、体力活动能力、左右手握力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唑吡坦能减轻AMS症状,降低AMS发病率,可望成为预防AMS的新选择。
黄永涛覃军高旭滨陈国柱郑程荣杨杰黄岚
关键词:唑吡坦急性高原反应睡眠障碍
急性高原病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1
2013年
人员从平原快速进驻到高原可导致一系列与高海拔相关的疾病。急性高原病(acute mountain sickness,AMS)一般是良性和自限性的,但是部分人群会发生高原性肺水肿或高原性脑水肿,引起生命危险。该文重点综述AMS诊断、预测因素、预防及治疗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陈国柱黄岚
关键词:急性高原病发病率
健康青年男性高原习服后进入更高海拔的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变化规律及与急性高原病的关系被引量:39
2013年
目的研究世居平原的健康青年男性在3600 m高原习服1个月后乘汽车急进至4400 m高原的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变化规律及与急性高原病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127名在3600 m高原习服1个月后乘汽车急进至4400 m高原的健康青年男性作为观察组,填写制式急性高原病流行病学调查表,进行急性高原病路易斯湖评分系统(LLS)评分,有头痛且评分≥3的诊断为急性高原病,测量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随机选择171名平原健康青年男性作为对照组,填写制式急性高原病流行病学调查表并测量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结果在高原习服后进入更高海拔,症状主要表现为疲劳虚弱和活动能力下降,急性高原病的发病率为34.65%(44/127),心率、收缩压和舒张压显著高于平原对照组,血氧饱和度显著低于平原对照组(P<0.001)。患病小组的血氧饱和度显著低于未患病小组(P<0.05),但两者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高原习服能够降低进入更高海拔高原后的急性高原病发病率;高原低氧使血液氧饱和度下降,心率增快,血压上升;进入更高海拔高原初期应适当减少活动量以降低氧消耗和改善高原症状,并监测血氧饱和度水平;对于血氧饱和度较低且症状较重者应重点关注并适时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
郑双锦覃军余洁卢巍曾颖刘曦黄岚
关键词:心率血压急性高原病习服
健康青年男性急进高原右心功能变化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探讨急进高原初期在不同海拔及进驻时相点,健康青年男性右心结构与功能的变化。方法随机选择62名初次进入高原的健康男性,由同一人分测在海拔400 m平原地区、进入海拔3700 m高原24 h及停留1周进入更高海拔4400 m 5 d右心系统相关参数的变化。结果与平原比较,进入海拔3700 m高原1 d内Tei指数、肺部血管阻力(PVR)、平均肺动脉压(mPAP)明显增高(P<0.05),右房内径(RA)、右室舒张末期内径(RV)显著降低(P<0.001),肺动脉内径(PA)、E/Aratio明显降低(P<0.05);在海拔3700 m处适应1周再次进入更高海拔4400 m地区,与初次进入高原时相比,E/Aratio明显增高,RA、RV明显降低(P<0.05),PA、Tei指数、mPAP、PVR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初次进入高海拔地区后,健康青年男性右心系统结构与功能有明显改变,经过在海拔3700 m地区短期习服适应后进入更高海拔,右心室做功无明显增加,右室舒张与收缩功能恢复到平原水平。提示随着在高原低氧环境停留时间的延长,右心结构会逐渐发生改变,舒张与收缩功能会随着机体的适应和调节机制得到一定改善。
刘曦覃军高旭滨于世勇余洁李相俊黄岚
关键词:急性高原病右心功能TEI指数青年男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