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901300)

作品数:8 被引量:172H指数:7
相关作者:黄宝荣张慧智李颖明王毅崔书红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综合发展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所长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经济管理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驱动力
  • 3篇城乡
  • 3篇城乡结合
  • 3篇城乡结合部
  • 2篇可持续发展
  • 1篇隐含
  • 1篇影响因素
  • 1篇中国环境
  • 1篇社会-经济
  • 1篇生态赤字
  • 1篇生态足迹
  • 1篇特征辨析
  • 1篇土地利用
  • 1篇能源
  • 1篇能源消耗
  • 1篇农业
  • 1篇农业景观
  • 1篇景观
  • 1篇环境管理
  • 1篇环境系统

机构

  • 6篇中国科学院
  • 3篇北京市农林科...
  • 2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国土资源部信...
  • 1篇北京市农林科...
  • 1篇北京农林科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中国科学院科...

作者

  • 8篇黄宝荣
  • 5篇张慧智
  • 4篇李颖明
  • 2篇王毅
  • 1篇邹秀萍
  • 1篇许开鹏
  • 1篇张惠远
  • 1篇陈劭锋
  • 1篇马永欢
  • 1篇崔书红
  • 1篇王学志
  • 1篇李志红
  • 1篇宋敦江
  • 1篇张梦

传媒

  • 4篇生态学报
  • 2篇生态经济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环境科学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0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绿色城市发展理念的产生、演变及其内涵特征辨析被引量:39
2016年
绿色城市是城市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全新理念,是现阶段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环境风险、能源危机以及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增长乏力等问题的重要途径。对绿色城市及田园城市、紧凑城市、生态城市、低碳城市等城市可持续发展相关理念产生的时代背景、目标定位、内涵特征及建设实践进行了系统梳理,辨析了绿色城市与其他可持续城市理念的联系和区别。结合我国城市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概括了我国语境下绿色城市的内涵,即兼具繁荣的绿色经济和绿色的人居环境两大特征的城市发展形态和模式,构建起绿色城市的概念框架。
张梦李志红黄宝荣李颖明陈劭锋
关键词:城市可持续发展
北京市分行业能源消耗及国内外贸易隐含能研究被引量:15
2012年
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研究了北京市国民经济分行业能源的直接、间接和完全消耗特征,以及国内外贸易中隐含能的净输入、输出特征.结果表明,以石油加工和炼焦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行业为主的资源开采和加工型行业能源消耗总量、以及单位产出的直接、间接和完全能耗均较大,应该作为北京市第二产业中节能减排的重点行业.尽管建筑业、金属制品业以及各类设备、器材和机械制造业单位产出直接能耗小,但是生产过程中对各类中间投入的资源性产品消耗量大,使其单位产出间接和完全能耗较大,需要通过循环经济体系建设,加强对各类资源型中间投入产品的集约和循环利用.2007年北京市净输入隐含能超过4437.70万t标准煤,通过大量调入和进口资源开采和加工型行业产品,出口服务业和设备制造业产品,显著降低了自身的能源和环境压力.从隐含能输入来源看,国内贸易净输入隐含能占隐含能净输入总量的90.47%,远大于国际贸易,在减轻北京市能源和环境压力中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但隐含能输入来源地区特别是周边省市同时也因此承受着更大的资源环境压力.有必要通过贸易结构调整、产业技术转移和扩散等,提高国际贸易隐含能净输入量所占份额,减小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区域性环境影响.
黄宝荣王毅张慧智李颖明
关键词:能源消耗
城乡结合部社区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策略被引量:1
2013年
以北京市六郎庄社区为研究对象,采用系统思想探讨了大城市周边城乡结合部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发展特征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表明,六郎庄社区的社会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总体较弱,在社区公共安全、社会保障、医疗、文体设施建设等方面都需要大力提升。六郎庄社区的经济发展乏力,缺乏长远考虑,导致居民收入大幅增加动力不足。六郎庄社区环境质量状况较差,且呈现恶化的趋势,急待改善。创新管理体制,建立城乡结合部"居住地治理"模式;构建多层次的产业发展体系,盘活城乡结合部经济;将城乡结合部社区建设纳入城市建设体系,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将有效推进城乡结合部可持续发展进程。
张慧智黄宝荣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可持续发展
中国环境管理分区:方法与方案被引量:12
2010年
我国生态环境可持续性及其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显著,各地区环境管理面临的主要挑战和需要优先解决的生态环境问题不同。进行环境管理分区,根据各地区生态环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差异性,制定有针对性的环境管理政策,将有效促进我国区域生态环境的整体优化。采取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我国环境管理分区。首先,在我国3大自然区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自然地理格局和已有的相关区划成果,把我国划分为4个环境管理大区,包括:南部季风区、北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其次,通过建立的包含13个指标的环境管理分区指标体系,采用一维化欧式距离法分析各环境管理大区下相邻省级行政区环境特征的相似性,把环境特征相似性大的相邻地区划分到同一分区,得到以省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的我国环境管理分区方案。然后,结合地区间历史渊源和区域未来发展趋势分析,对基于相似性分析的初步分区方案进行调整,把我国划分为8个以省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环境管理区。最后,根据相关调整原则和方法,对以省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的分区方案的边界线进行调整,得到以地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的分区方案,把我国划分为东北地区、华北平原区、华北山地与高原区、东南沿海地区、长江流域中游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8个环境管理区。
黄宝荣李颖明张惠远许开鹏邹秀萍王毅
关键词:环境管理
2000——2010年中国大陆地区建设用地扩张的驱动力分析被引量:30
2017年
2000—2010年我国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城乡建设用地急剧扩张。分析建设用地扩张的驱动力,辨识关键驱动因素,能够为我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支撑。研究以地级行政区为基本分析单元,以建设用地面积百分比的变化为因变量,以14个地理、经济、人口和政策变量为解释变量,分别采用普通线性回归模型、空间滞后回归模型和空间误差回归模型,分析2000—2010年我国大陆地区建设用地扩张的驱动力。结果发现,我国各地区建设用地扩张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使普通线性回归模型估计结果有偏。比较3种回归模型的拟合效果也发现,两种空间回归模型的拟合效果明显好于普通线性回归模型;考虑到建设用地扩张的空间传导性,研究认为空间滞后回归模型是我国建设用地扩张驱动力分析的最适合模型。模型回归结果显示研究期内我国建设用地扩张受到各种地理、经济、人口和政策因素的广泛影响。第二产业的迅猛发展、流动人口的迁移聚集、固定资产投资和外商直接投资的快速增长,以及投资驱动的大规模土地城镇化和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是驱动我国各地区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驱动力;第三产业的发展、进口增长以及自然保护的区建设等对建设用地的扩张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是缓解建设用地过快扩张的重要因素。此外,海拔和坡度等地理因素也有一定的影响。如果扣除其他因素的影响,受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等区域均衡发展战略的影响,此间我国建设用地扩张更倾向于出现在平均海拔更高的地区;而平均坡度的升高则对建设用地的扩张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黄宝荣张慧智宋敦江马永欢
关键词:建设用地驱动力
城市扩张对北京市城乡结合部自然和农业景观的影响——以昌平区三镇为例被引量:15
2014年
城乡结合部自然和农业生态系统是确保城市生态安全的重要基础。研究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乡结合部自然和农业景观的时空演变规律和驱动因素,能够为相关规划的编制和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支撑。以北京市三个典型的城乡结合部乡镇为例,通过对1999、2004和2010年三期SPOT遥感影像的解译,获取三镇三个时期土地利用/覆盖(Land Use/Land Cover,LULC)数据。在此基础上,借助Arc GIS空间叠加功能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1999—2010年三镇LULC的时空变化特征;并通过空间自相性和景观连通性分析,研究近十年来三镇建设用地的空间聚集特征以及自然和农业景观空间连通性的变化,分析城市扩张对三镇自然和农业景观格局和稳定性的影响。最后,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三镇自然和农业景观变化的驱动力。结果表明,1999—2010年三镇经历了剧烈的LUCC过程,建设用地、林地和草地面积大幅增加,伴随的是农业用地和水域面积的急剧减少。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转移,特别是农业用地向建设用地、林地和草地,以及林地向建设用地转移明显。新增建设用地大多通过侵占原有建设用地周边的农业用地和林地,而实现"成片蔓延式"扩张;并造成了三镇自然和农业景观连通性的急剧下降,危及到该区域生态系统结构的完整性和功能的持续性。社会经济发展、土地利用规划、公共政策等共同决定着三镇LUCC的结构、规模和空间分布,是三镇自然和农业景观格局演变的主要驱动力。
黄宝荣张慧智王学志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驱动力
城乡结合部人-环境系统关系研究综述被引量:17
2012年
城乡结合部往往是人-环境系统关系最严峻的地区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市扩张在城乡结合部所引起的生态环境效应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监测、模拟及其驱动力分析,自然与农业生态系统的演变与调控,以及环境污染等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众多研究证实了人类活动干扰下城乡结合部环境系统的脆弱性,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往往十分严重。城乡结合部环境系统的演变对人类社会经济系统的反馈影响也受到一些研究者的关注。研究认为城乡结合部自然和农业生态系统的丧失不仅危及到当地居民的生计,也对当地社会资本造成影响,并有可能引发一些社会矛盾。目前,针对城乡结合部人-环境系统关系的研究,多采用单学科的方法进行,系统的综合性研究还较少,难以揭示该区域人-环境系统错综复杂的交互作用关系;在研究尺度上,往往从宏观或中观尺度入手,研究城乡结合部的外部力量对环境系统的影响,微观尺度上的个体和地方力量很少被关注。未来有必要进一步加强该区域人-环境系统关系的跨学科、多尺度的综合性研究。
黄宝荣张慧智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
中国2000~2010年生态足迹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被引量:44
2016年
以2000年全球平均生产力为衡量标准,核算了2000~2010年我国生态足迹,并分析了其动态变化特征和社会经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0~2010年我国生态足迹由17.69亿gha增加到32.59亿gha,年均增长6.30%;碳足迹是10年间增长最快的生态足迹类型,由7.42亿gha增加到18.05gha,年均增长9.29%;耕地足迹的净增幅也较大,由6.78亿gha增加到8.91亿gha;林地、草地、渔业和建设用地足迹的净增幅相对较小.2000~2010年我国人均生态足迹由1.40 gha增加到2.43gha,尽管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已远超我国人均生态承载力,并造成严重的生态赤字,危及我国生态安全.全国生态足迹的急剧增加主要受人均生态足迹的快速增长驱动,而经济增长和城镇化所带来的人均消费的产品和服务的快速增长是我国人均生态足迹快速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同时,国际贸易中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大量出口也是驱动我国生态足迹快速增长的重要驱动因素.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按照发达国家人均生态足迹的演变规律,随着我国由中等收入向高收入国家迈进,人均生态足迹将进一步快速增长,我国生态赤字将进一步加剧.
黄宝荣崔书红李颖明
关键词:生态足迹生态赤字驱动力可持续发展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