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0325412)

作品数:11 被引量:79H指数:6
相关作者:黄维冯嘉春韦玮温贵安龙光斗更多>>
相关机构:复旦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电子电信生物学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理学
  • 3篇电子电信
  • 1篇生物学
  • 1篇机械工程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5篇电致发光
  • 5篇发光
  • 4篇光材料
  • 4篇分子
  • 2篇电致发光材料
  • 2篇蓝光
  • 2篇蓝光材料
  • 2篇共轭
  • 2篇共轭聚合物
  • 2篇发光材料
  • 2篇
  • 1篇单分子
  • 1篇蛋白质折叠
  • 1篇电性能
  • 1篇电致发光特性
  • 1篇荧光
  • 1篇荧光共振能量...
  • 1篇有机光致变色
  • 1篇支化
  • 1篇支化聚合物

机构

  • 6篇复旦大学
  • 6篇南京邮电大学
  • 2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上海师范大学
  • 1篇新加坡国立大...

作者

  • 7篇黄维
  • 3篇冯嘉春
  • 2篇凌启淡
  • 2篇李盛彪
  • 2篇唐超
  • 2篇温贵安
  • 2篇龙光斗
  • 2篇韦玮
  • 1篇单光存
  • 1篇龚涛
  • 1篇陈淑芬
  • 1篇姜鸿基
  • 1篇白一穷
  • 1篇范曲立
  • 1篇陈润锋
  • 1篇侯晓雅
  • 1篇段瑜
  • 1篇钱妍
  • 1篇许国勤
  • 1篇朱瑞

传媒

  • 3篇南京邮电大学...
  • 2篇化学进展
  • 1篇化工新型材料
  • 1篇高分子通报
  • 1篇化学通报
  • 1篇无机化学学报
  • 1篇光学学报
  • 1篇Scienc...

年份

  • 3篇2009
  • 5篇2008
  • 1篇2006
  • 2篇2005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二芳基乙烯类化合物用作光开关的最新研究被引量:7
2006年
本文在综述二芳基乙烯类化合物各种性能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二芳基乙烯类化合物作为荧光光控开关、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光致变色电开关、光致变色磁开关、光致变色液晶开关和多功能光致变色开关的最新发展动态,以及二芳基乙烯类化合物的形态对光开关性能的影响。最后对未来光存储材料的研究趋势作了展望。
龚涛冯嘉春韦玮黄维
关键词:二芳基乙烯有机光致变色光存储分子开关
螺双芴在电致发光材料领域的应用被引量:6
2005年
螺双芴分子具有非平面的空间结构 ,两个芴单体以sp3 杂化的C原子为中心桥联在一起。将其引入到具有电致发光特性的分子中 ,对于提高分子的热稳定性和光谱稳定性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本文主要介绍了近年来螺双芴结构在有机 聚合物电致发光材料的分子设计上的研究进展 ,并对研究前景作了简要的展望。
朱瑞冯嘉春黄维
关键词:电致发光材料电致发光特性分子设计非平面桥联
9位芘和长链烷氧基苯取代的三联芴
2008年
采用Suzuki偶联反应制备了9位芘和长链烷氧基苯取代的三联芴ATF。热分析结果显示ATF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其热分解温度为430℃,玻璃化转变温度高达155℃。芘在芴9位的非共轭取代并没有改变共轭三联芴的高效率蓝光发射特点,但ATF的HOMO能级得以明显提高,这意味着空穴注入性能有明显的提高。ATF既可以采用真空蒸镀,又可以采用溶液旋涂的方法制备电致发光器件,旋涂器件(ITO/PEDOT∶PSS(40nm)/ATF(100nm)/Ba/Al)的启动电压为7V,最大外量子效率为0.62。
唐超陈淑芬凌启淡
关键词:蓝光材料
聚对苯撑乙烯类电致发光材料研究进展被引量:7
2009年
从聚合物结构修饰、复合/共混以及合成工艺等方面概述了近十多年来聚对苯撑乙烯衍生物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为获得高效、稳定、可溶的PPVs型有机光电材料,可通过引入吸电子基团(如氟原子、氰基、含氮杂环等)等对其结构进行修饰来改善其平衡电荷传输的能力进而提高其发光效率;同时,通过引入长链取代基和液晶单元结构来兼顾聚合物的溶解性和稳定性,以提高材料的可加工性和器件的稳定性。通过复合/共混可以控制聚合物膜的聚集态来提高发光效率。
李盛彪钮春丽杨雄龙光斗唐超黄维
关键词:聚对苯撑乙烯共轭聚合物电致发光材料溶解性
芴类电致发光材料研究进展被引量:34
2005年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是光电信息功能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相比于无机电致发光材料,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具有很多的优势。芴类化合物作为一类具有刚性平面联苯结构的电致发光材料,由于具有宽的能隙、高的发光效率等特点,备受各方面的关注。本文结合作者的工作,从材料合成的角度介绍了国内外在研究该类材料方面所取得的一些最新进展,并对一些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做了展望。
姜鸿基冯嘉春温贵安韦玮徐筱杰黄维
关键词:电致发光量子效率
Germafluorene conjugated copolymer——synthesis and applications in blue-light-emitting diodes and host materials被引量:12
2009年
A germafluorene-fluorene copolymer was successfully obtained via Suzuki polymerization.The ger-manium containing copolymer has an efficient blue light emission under the ultraviolet irradiation and its single layer EL device showed the highest brightness of 2630 cd/m2 at 7.8 V and the highest effi-ciency of 0.301 lm/W at 6.2 V.The copolymer can also serve as the host material for phosphorescent metal complexes with the maximum brightness of 15600 cd/m2 and the quantum efficiency of 8.5%.The results are quite promising and promise that as its analogs of fluorene and silafluorene,germafluorene is an excellent building block for blue light-emitting polymers and host materials.
CHEN RunFengZHU RuiZHENG ChaoLIU ShuJuanFAN QuLiHUANG Wei
关键词:POLYMERSPOLYMERSLIGHT-EMITTING
微腔中单分子对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光谱学的理论研究被引量:6
2009年
生物大分子动态的结构变化能够使用单分子对荧光共振能量转移谱技术来研究。主要研究了微腔在单分子对共振能量转移实验中有效提高相应单分子对的荧光发射信号的作用,从而提高该技术的时间分辨率。研究发现,由于受体-微腔的强耦合相互作用,光学微腔使得受体分子变成了一个类似于单原子激光的激光体。此外,随着距离的增加,受体的光子数会很快下降。微腔使受体的发射光对单分子对间的距离有更大的依赖性,在腔体中进行单分子对共振能量转移实验可以得到更高的时间分辨率。研究结果为单分子对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提供了实验方法和理论指导。
单光存黄维
关键词:生物光学荧光共振能量转移蛋白质折叠微腔
非平面型受阻胺共混芴类电致蓝光材料被引量:3
2008年
低能绿光发射带是导致蓝光材料稳定性差的重要原因。为了更有效地抑制聚芴类绿光带的产生,设计共混非平面的抗氧化受阻胺(TMP-BPFT)来提高该类材料的光谱稳定性的方案,该方法可以同时抑制聚集与阻断芴酮生成过程。绿光指数(I(绿光中心波长)/I(第一发射峰))定量衡量了掺杂TMP-BPFT与三聚芴(TDHF)绿光发射带的关系。退火实验表明,在退火144h后,掺杂TMP-BPFT的TDHF与未掺杂的TDHF的绿光指数分别为0.5和4.5,这说明非平面的抗氧化受阻胺具有良好的光谱稳定作用。该研究工作表明具有隔离发色团和抗氧化作用的非平面型受阻胺衍生物是一类有效的电致蓝光材料的稳定剂。
解令海钱妍侯晓雅凌启淡
关键词:电致发光抗氧化受阻胺
硅芴-芴共聚物的合成、表征和光电性能
2008年
合成了硅芴与芴的共聚物。系统研究了该新型共轭聚合物的溶解性、热稳定性、电化学性能、光物理性能和电致发光性能等。研究发现,无规嵌入少量具有高能隙、低LUMO能量的硅芴单元到聚芴主链中可有效调控聚合物的光电性能。
陈润锋范曲立
关键词:电致发光共轭聚合物
超支化聚合物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08年
概述了超支化聚合物合成方法,类型,及主要用途,并指出今后研究方向。
苏津津李盛彪赵丽凤侯雪丽尹小平白一穷龙光斗黄维
关键词:超支化聚合物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