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02AA217071)

作品数:4 被引量:36H指数:3
相关作者:魏来陈红松费然汪莉萍戴晨阳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天津市传染病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基因
  • 2篇细胞
  • 2篇肝炎
  • 2篇肝炎病毒
  • 2篇病毒
  • 1篇蛋白
  • 1篇多态
  • 1篇多态性
  • 1篇亚群
  • 1篇炎症
  • 1篇乙型
  • 1篇乙型肝炎
  • 1篇乙型肝炎病毒
  • 1篇乙型肝炎病毒...
  • 1篇树突
  • 1篇树突状
  • 1篇树突状细胞
  • 1篇树突状细胞亚...
  • 1篇肿瘤
  • 1篇肿瘤细胞

机构

  • 4篇北京大学
  • 1篇桂林医学院
  • 1篇北京大学第一...
  • 1篇徐州医学院
  • 1篇徐州医学院附...
  • 1篇天津市传染病...

作者

  • 4篇陈红松
  • 4篇魏来
  • 3篇费然
  • 2篇汪莉萍
  • 1篇丛旭
  • 1篇徐静
  • 1篇王齐欣
  • 1篇蒋栋
  • 1篇赵桂鸣
  • 1篇高斌
  • 1篇徐小元
  • 1篇梅铭惠
  • 1篇覃理灵
  • 1篇季颖
  • 1篇王宇
  • 1篇朱理珉
  • 1篇朱凌
  • 1篇徐健
  • 1篇高燕
  • 1篇戴晨阳

传媒

  • 2篇中华肝脏病杂...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现代肿瘤医学

年份

  • 1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树突状细胞亚群相对数与乙型肝炎病毒复制及肝损伤的关系被引量:18
2005年
目的探讨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亚群相对数量与慢性乙型肝炎(简称慢乙肝)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DNA水平和肝脏病理炎症损伤程度问的关系。方法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患者血清HBV DNA,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DC亚群。结果血清HBV DNA<106拷贝/ml慢乙肝患者外周血DC2相对数量显著高于HBV DNA≥106拷贝/ml患者和健康者(P<0.05),而后两组间DC2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上述三组中DC1相对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周血DC亚群相对数与患者临床型别和肝内炎症损伤程度无关。结论外周血DC2亚群的升高与慢乙肝患者体内HBV低水平复制相关,提示DC2 可能在抑制HBV复制中发挥作用;外周血DC亚群相对数与肝组织炎症程度不相关。
高斌陈红松赵桂鸣朱凌季颖费然戴晨阳徐健朱理珉魏来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树突状细胞亚群肝损伤外周血树突状细胞肝内炎症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自然过程中准种的构成变化被引量:10
2003年
目的 观察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与自然阴转者外周血HCV准种构成的变化规律。方法应用基因扩增、分子克隆和测序的方法 ,对未接受过治疗的 4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与 4例自然阴转者前后 10年血清中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Cvirus,HCV)核心 (C)区与包膜 2 (E2 )区基因片段进行了序列分析及遗传进化关系比较。结果  4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 10年前后血清HCVC区和其中 2名患者E2区准种群体组内与组间遗传距离没有明显差异。与自然阴转者相比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HCVC区和E2区准种群体组内平均遗传距离较大。在同一患者体内HCVE2区准种群体组内遗传距离比C区组内遗传距离大 ,且二者遗传距离大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 (rs=0 .80 95 )。结论 在丙型肝炎疾病的自然病程中HCV准种构成可长期保持稳定 ;HCV准种遗传变异度大小可能与丙型肝炎疾病的转归相关。
王齐欣魏来高燕陈志军孙德贵蒋栋徐小元陈红松王宇
关键词:丙型肝炎病毒自然过程分子克隆基因扩增
CD37基因在不同肿瘤细胞中的表达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了解CD37基因在正常组织、肝细胞、肝癌组织和各种肿瘤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方法运用RT-PCR方法检测睾丸组织、肝癌组织、癌旁组织和11种肿瘤细胞株和正常肝细胞中CD37的表达。结果CD37在MCF-7、HeLa、MEL-ED1、Huh7、HLE、NCI-H446、BGC-823、SK-N-SH、LS-174-T、CNE、Eca-109和L-02细胞株中均不表达;而在睾丸组织、肝癌组织、癌旁组织、Burkitt's淋巴瘤细胞Naml-wa和肝癌细胞HepG2中均表达。结论CD37的表达可能与某些肿瘤如Burkitt's淋巴瘤和肝细胞癌的发生有关。
汪莉萍陈红松魏来费然陈明
关键词:肿瘤细胞
肝癌患者及正常人群中黑色素瘤相关抗原1的基因多态性被引量:6
2004年
目的 研究黑色素瘤相关抗原1(MAGE-1)在中国肝癌患者中的表达,并阐明MAGE-1基因变异是肿瘤细胞内的突变还是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以及基因变异在人群中的分布状况。 方法 提取19例原发性肝癌(HCC)患者的癌组织、癌旁组织总RNA,用逆转录-多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组织MAGE-1基因mRNA的表达,并通过PCR产物测序分析编码基因是否存在变异,提取HCC患者癌组织、癌旁组织和外周血细胞基因组DNA,以及23例正常献血员外周血细胞基因组DNA,分析MAGE-1编码基因的变异状况并利用软件对变异抗原蛋白的生物学意义进行了初步探讨。 结果 癌组织中MAGE-1表达阳性率为47.4%(9/19),癌旁组织无表达。序列测定显示,MAGE-1 cDNA编码基因存在3种类型:一类是Ⅰ型(GenBank M77481),发生率为11.1%(1/9);另一类型(C159T,A272G,G393A)发生率为55.6%(5/9),称之为TGA型,导致编码的2个氨基酸的改变分别是T32A和R72Q;第三种类型(A272G,C991T,A1125G)发生率为33.3%(3/9),仅A272G引起一个氨基酸的替换(T32A),称之为GTG型。经对基因组DNA分析,证实以上3种基因类型不是肝癌组织的基因突变,而是SNP,其在肝癌患者和正常献血员中分布的比例分别为:Ⅰ型占26.3%(5/1 9)和60.9%(14/23);TGA型占57.9%(11/19)和47.8%(11/23),GTG型占21.
汪莉萍陈红松梅铭惠覃理灵丛旭费然徐静魏来
关键词:肝癌基因多态性基因表达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