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2010D003034000007)
- 作品数:11 被引量:39H指数:4
- 相关作者:傅涛苏庆卢炜郗平王京辉更多>>
- 相关机构:首都医科大学河南宏力医院北京市眼科学与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三棱镜排镜法和同视机法测量正常儿童双眼运动融合功能的差异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 对比三棱镜排镜法和同视机法对正常儿童的融合性辐辏和融合性分开运动检查的异同.方法 横断面研究.收集8~15岁无眼部疾患并且进行充分屈光矫正的儿童100例,分别采用同视机和三棱镜排镜法测量融合性分开运动和融合性辐辏运动的破裂点和恢复点.各种检查均重复3次,取平均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比2种方法测量结果的异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当三棱镜排镜分别放置在主导眼和非主导眼时,融合性辐辏运动和融合性分开运动看远和看近时的破裂点和恢复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同视机和三棱镜排镜检测融合性辐辏和分开运动的破裂点数据呈正相关(辐辏运动r=0.60,P<0.01,分开运动r=0.46,P<0.05) 视远时,无论融合性辐辏还是融合性分开运动,分别采用同视机和三棱镜排镜检查的破裂点和恢复点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三棱镜排镜法在检测正常儿童看远的融合性辐辏与分开运动时与同视机法可获得相近的效果。
- 傅涛郗平王京辉苏庆李育卢炜
- 关键词:同视机
- 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斜视控制能力与融合性辐辏和分开运动的关系被引量:9
- 2016年
- 背景间歇性外斜视是介于外隐斜和恒定性外斜视之间的-种斜视类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融合性辐辏和分开运动的评估对了解患者控制隐斜或间歇性偏斜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目的分析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融合性辐辏运动和分开运动与外斜视控制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纳入2013年7月至2014年2月在北京同仁医院就诊的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63例。采用三棱镜加交替遮盖法测定患儿双眼偏斜角度;采用修正纽卡斯尔控制分数(RNCS)方法评估外斜视的控制能力并进行评分;采用1△~40△的水平三棱镜排镜及调节性视标检测融合性辐辏和分开运动的破裂点、恢复点和恢复易度检测。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法评估融合性辐辏和分开运动的测量参数与间歇性外斜视控制分数之间的关系。结果患儿右眼和左眼的平均屈光度分别为(-1.95±1.63)D和(-2.01±1.73)D,受检眼视远和视近时斜视度分别为(36.67±15.69)△和(38.25±14.8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13、-0.57,均P〉0.05)。患儿视远及视近时融合性辐辏运动的破裂点与外斜视控制分数之间均呈明显负相关(rs=-0.41,P=0.03;L=-0.56,P〈0.01);而视远及视近融合性分开运动的破裂点与外斜视控制分数之间均无明显相关性(rs=0.05,P=0.78;rs=0.04,P=0.75)。无论辐辏融合还是分开融合,融合恢复易度与外斜视控制分数之间均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结论融合性辐辏运动破裂点的检测能较好地提示间歇性外斜视的严重程度,有可能作为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治疗指征之-。
- 傅涛王静苏庆郗平李育
- 小鼠视皮层发育过程中常规蛋白激酶Cγ亚型的动态表达及单眼剥夺对其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
- 2017年
- 背景弱视的发生与中枢神经系统可塑性变化有关,我们先前的研究发现synapsin参与视皮层的突触可塑性过程,而神经元特异性蛋白——常规蛋白激酶C1亚型(cPKC-γ)可能是synapsin的上游激酶之一,其在视觉发育可塑性中是否发挥或如何发挥作用尚未明确。目的观察随着小鼠发育其视皮层中cPKC-γ表达水平的动态变化以及异常视觉经验对cPKC-γ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清洁级C57BL/6小鼠36只,分别于出生后(P)7、14、21、28、35、42d各选6只小鼠,取其两侧视皮层用于研究正常小鼠随鼠龄增加视皮层中cPKC-γ表达水平的变化。另外选取清洁级C57BL/6小鼠24只以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发育期组和成年期组,每组12只。发育期组取6只P14小鼠行右眼上下睑缝合术以制备单眼剥夺(MD)模型,其余6只小鼠不进行干预作为对照,至P28取小鼠左右两侧视皮层;成年期组取6只P60小鼠以同样方法制备MD模型,其余6只不作干预作为对照,至P74取小鼠两侧视皮层。采用Westernbolt法检测小鼠两侧视皮层内cPKC-γ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正常P7小鼠可见左右侧视皮层中cPKC-γ蛋白的微弱表达,表达量的相对值分别为(39.74+11.22)%和(40.78±10.37)%,随鼠龄增加cPKC-γ蛋白的表达量逐渐增加;P21小鼠左右侧视皮层中cPKC-γ蛋白的表达量达峰值,分别为(138.68±15.73)%和(138.47±23.48)%,此后随鼠龄增加cPKC-γ蛋白的表达量逐渐减少并稳定。不同鼠龄正常小鼠视皮层中cPKC-γ表达量的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鼠龄=57.174,P=0.000),各组小鼠左侧与右侧视皮层中cPKC-γ蛋白表达量的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左事=0.059,P=0.809)。发育期组MD小鼠与成年期组MD小鼠间左右侧视皮层中cPKC-γ表达量的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鼠龄=1.798,P=0.159),各组
- 郗平王静韩松李俊发傅涛
- 关键词:单眼剥夺
- 弱视治疗过程中视差和立体视觉恢复的初步观察被引量:7
- 2013年
- 目的分析屈光不正性弱视和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视觉康复过程中远立体视觉、近零视差、非交叉视差和交叉视差的恢复情况。方法前瞻性连续病例研究。收集4—12岁屈光参差性弱视和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58例,分别于初诊、治疗1、3、6个月时进行检影验光检测患儿最佳矫正视力.同时采用颜少明《立体视觉检查图》检查近零视差立体视锐度、交叉视差和非交叉视差立体感知度,采用同视机Ⅲ级功能定性图片检测患儿远立体视觉。应用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在弱视患儿视力提高的过程中,对于具有较好的基础视力和治疗过程中视力恢复较好的患者,立体视锐度恢复较好[近零视差与基础视力的回归方程是Y=-0.92X+3.13(F=9.203,P〈0.01);近零视差与终末视力的回归方程是Y=-0.81X+3.23(F=9.886,P〈0.01);同视机远立体视觉的恢复早于随机点近立体视觉:近立体视觉中,近零视差首先恢复,交叉视差随之,非交叉视差最后恢复。并且这种恢复规律在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中更为明显。结论在弱视患儿视觉康复过程中,随着患儿视力的提高,远立体视觉、近零视差、交叉视差和非交叉视差顺次恢复。
- 傅涛苏庆郗平卢炜王丽丽
- 关键词:弱视立体视觉
- 突触蛋白及其在视觉发育可塑性中的作用被引量:1
- 2012年
- 突触由突触前部、突触间隙和突触后部三部分组成,突触前可塑性在神经元发育可塑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突触蛋白(synapsin)是一种突触前特异性蛋白家族,参与突触前短时程可塑性、长时程可塑性以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介导的可塑性。在视皮质,突触蛋白的含量随发育增多,异常视觉经验可影响视皮质突触蛋白的表达及磷酸化水平,表明其在视觉发育可塑性中也发挥着重要调控作用。
- 苏庆傅涛李俊发
- 关键词:突触蛋白视皮质
- 间歇性外斜视儿童的融合功能研究被引量:7
- 2012年
-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儿童融合功能的状况。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间歇性外斜视儿童48例。方法采用同视机检测48例间歇性外斜视儿童的三级视功能,采用颜少明随机点《立体视觉检查图》检查视近立体视锐度,并以正常相同年龄儿童20例做对照。主要指标同时视、融合范围及立体视锐度。结果 48例患者中,8例无重合点,余40例中34例患者的重合点均落在外融合范围内。11例患者无Ⅱ级融合功能,余37例患者的内、外融合范围分别是(12.74±5.57)度和(4.97±2.11)度;正常对照组的内、外融合范围分别为(24.05±6.67)度和(3.52±0.96)度,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以同视机检测,23例(47.92%)患者无立体视,而以颜氏随机点立体视觉图检测,仅2例(4.17%)近立体视丧失。结论间歇性外斜视儿童的融合功能异常,外融合范围扩大、内融合范围缩小;远立体视觉的丧失早于近立体视觉的丧失。
- 傅涛卢炜苏庆王京辉
- 关键词:外斜视同视机立体视
- Synapsin在正常发育小鼠视皮层的表达被引量:2
- 2014年
- 背景 视觉发育可塑性与弱视治疗时间和方法的选择密切相关,synapsin(突触素)作为一种突触前特异性蛋白家族,在视觉发育可塑性中的作用尚未明确. 目的 动态观察正常小鼠视皮层内synapsin蛋白表达水平(T-synapsin)及其磷酸化水平(p-synapsin)随生长和发育发生的量的变化.方法 选用清洁级健康新生C57BL/6小鼠42只,分别于出生后第7、14、21、28、35、42、60天取左右两侧视皮层,每个时间点选6只小鼠.采用Western bolt法检测不同鼠龄小鼠视皮层内不同亚型synapsin的表达量及其位点1的磷酸化水平. 结果 正常C57BL/6小鼠视皮层中synapsin的表达随生长和发育发生动态变化,出生后第7、14、21、28、35、42天,小鼠视皮层中T-synapsin Ⅰ a/b的表达量分别为成年小鼠(出生后第60天,P60)表达量的(21.32&#177;3.27)%、(56.27&#177;10.18)%、(77.05&#177;10.05)%、(83.75&#177; 10.52)%、(94.69&#177;11.46)%和(98.75&#177;5.86)%,不同鼠龄小鼠视皮层中T-synapsin Ⅰ a/b表达量的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9.538,P<0.001),其中P7、P14、P21、P28组表达量明显低于成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35、P42组与成年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80、0 798);不同亚型T-synapsin在视皮层中的表达趋势随小鼠的生长和发育略有不同,其中T-synapsinⅡa、Ⅲa增长相对缓慢,P60时仍呈增长趋势,不同鼠龄间T-synapsinⅡa、Ⅱb、Ⅲa表达的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2.492、55.595、39.172,P<0.001);p-Synapsin Ⅰ a/b的表达在出生后随小鼠的发育而逐渐增高,P21左右达高峰,为成年小鼠磷酸化水平的(2.86&#177;0.17)倍,此后迅速下降,成年后维持低磷酸化水平,不同鼠龄间小鼠视皮层中p-synapsin Ⅰ a/b表达量的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620,P<0.001).结论 小鼠视皮层中synapsin的表达量随生长和发
- 苏庆韩松郗平李俊发傅涛
- 关键词:视皮层神经元可塑性磷酸化水平
- 324例A-V型斜视的临床特征被引量:8
- 2011年
- 目的探讨A-V型斜视的临床特征。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A-v型斜视患者324例。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于北京同仁医院眼科门诊就诊诊断为A-V型斜视的患者324例,其中A型斜视114例,v型斜视210例。方法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观察其发病特点、斜视度、斜视类型、眼球运动特点和双眼视觉等临床特征。主要指标发病年龄、就诊年龄、斜视度分布、伴随发生的斜视类型、眼球运动异常和双眼视觉。结果A型斜视患者和v型斜视患者中,1岁内发病者分别为70例(61.40%)和109例(51.90%)(体O.07),在3-9岁间就诊者分别为18例(15.78%)和127例(60.48%)(P〈O.01)。A型斜视患者中有25例(21.93%)是知觉性斜视,而v型斜视中知觉性斜视仅有3例(1.43%);在v型斜视中,先天性斜视有43例(20.48%),而A型斜视中仅有6例(5.26%)。A型斜视中48例(42.11%)患者单侧上斜肌亢进,64例(56.14%)患者双侧上斜肌亢进,1例(0.88%)患者不伴斜肌运动异常;v型斜视中,103例(49.05%)患者单侧下斜肌亢进,93例(44.29%)患者双侧下斜肌亢进,9例(4.29%)患者不伴斜肌运动异常。A型斜视患者中仅11例(9.65%)有同视机一级功能,所有患者均无远、近立体视。v型外斜视中有26例(12.38%)有近立体视,24例(11.43%)有不同程度的同视机立体视。结论A.V型斜视患者发病年龄早,伴知觉性斜视多见,而v型斜视多伴发先天性斜视;多数A.V型斜视伴有斜肌运动异常;A型斜视较V型斜视更易损伤双眼视觉。(腰科。2011。20:203-207)
- 傅涛卢炜王京辉
- Hess屏面积比与眶底爆裂性骨折患者术后复视的预后评估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探讨Hess屏面积比(HAR%)在评估眶底爆裂性骨折患者术后复视的预后价值。方法眶底爆裂性骨折19例,手术前均有复视,18例于外伤后1个月内行眶底骨折整复手术,手术由同一术者施行,采用经下睑睫毛下切口。于手术前和手术后3个月分别进行Hess屏检查计算HAR%,并记录复视的程度。结果各组患者的手术前和手术后的HAR%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后3个月,术前HAR%〉85%的患者在眶壁骨折整复术后没有复视;术前HAR%〈65%的患者5例(83.33%)术后有复视,其中3例(50%)是Ⅲ级复视;HAR%介于65%和85%之间的患者中6例(75%)术后有复视,其中1例(12.50%)是Ⅲ级复视。结论HAR%是将Hess屏的图表形式转换为数字形式的有效方式,可以用来预测眶底爆裂性骨折患者术后复视的预后。
- 苏庆周军傅涛卢炜王京辉
- 关键词:眼眶爆裂性骨折复视
- 弱视患者远、近视力差异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了解弱视儿童近视力和远视力是否存在差异。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弱视儿童81例(139眼)。方法对81例初次就诊的弱视患者进行屈光矫正,分别运用标准对数远视力表和标准对数近视力表进行矫正后远、近视力的测量及分析。对所有接受检查的弱视儿童分别按年龄、屈光度和病因进行分组统计分析。主要指标近视力,远视力。结果不同病因弱视患者的远近视力比较:屈光不正性弱视、屈光参差性弱视、斜视性弱视患者的平均近视力分别为0.48±0.27、0.47±0.28、0.45±0.30,平均远视力分别为0.46±0.22、0.40±0.20、0.43±0.30,各组的远近视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年龄弱视患者的远近视力比较:3岁~≤5岁组、>5岁~≤7岁组、>7岁~12岁组的平均近视力分别为0.41±0.23、0.56±0.29、0.46±0.31,平均远视力分别为0.39±0.18、0.52±0.22、0.42±0.23,各年龄组患者的远近视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屈光度弱视患者的远近视力比较:≤+4.00 D组和>+4.00 D组平均近视力分别为0.45±0.26、0.48±0.28,平均远视力为0.40±0.30、0.46±0.21,两组屈光度患者的近视力与远视力平均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病因、不同年龄段、不同屈光度的弱视患者其远、近视力无明显差异。
- 王丽丽卢炜傅涛苏庆
- 关键词:弱视近视力远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