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BK2004011)
- 作品数:8 被引量:21H指数:3
- 相关作者:张云邓小昭许可蒋春梅喻荣彬更多>>
- 相关机构:南京医科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军事医学研究所南京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江苏省宜兴地区丙型肝炎病毒F蛋白抗体检测被引量:4
- 2007年
- 目的检测江苏省宜兴地区丙型肝炎(丙肝)患者血清丙肝病毒(HCV)-F抗体及其分布。方法利用基因重组获得的HCV-F/GST蛋白作为抗原,包被酶联反应板,ELISA间接法检测120例丙肝患者、15例乙肝患者、3例戊肝患者及10份正常人血清HCV-F抗体,结合丙肝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疾病特征,统计分析HCV-F抗体的分布情况及与HCV感染的关系。结果120例丙肝患者血清HCV-F抗体阳性82例,阳性率68%,而15例乙肝、3例戊肝患者及10份正常人血清标本均未检出阳性;资料分析显示HCV-F抗体阳性率与HCV患者年龄、临床类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1岁以上年龄组的HCV-F抗体阳性率是20~50岁组的6.675倍(95%CI:2.407~19.071),并且随着病程进展,阳性率也随之增高(OR=2.749,95%CI:1.470~5.141)。结论江苏省宜兴地区HCV感染者血清中存在HCV-F抗体,并可能与病程相关。
- 邓小昭蒋春梅许可王忠灿丁伟良喻荣彬王洁吴超张云
- 关键词:丙型肝炎病毒F蛋白
- HCV-F基因在hepG2细胞中的表达以及对PI3K的影响
- 2008年
- 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F基因对PI3K表达的影响。应用PCR技术从含有HCV全长开放阅读框的质粒中获得HCV-F基因片段,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将其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cDNA3.0(-)中。通过酶切、PCR及测序鉴定,HCV-F基因已正确插入到pcDNA3.0(-)中,再利用脂质体转染HepG2细胞。经RT-PCR及Westernblot检测,HCV的F基因在HepG2细胞中获得表达,而且在表达重组HCV-F的转染HepG2细胞中,检测到PI3K蛋白的表达。实验表明HCV-F可在体外激活PI3K及其信号通路。
- 储春丽邓小昭董莉莉胡学芳喻荣彬张云吴超
- 关键词:丙型肝炎病毒F蛋白HEPG2细胞磷脂酰肌醇-3激酶
- 猪囊虫DNA疫苗pEP1的生物安全性研究
- 2009年
- 猪囊虫核酸疫苗pEP1能在猪体内产生较高滴度的保护性抗体,具有较高的免疫保护率,本研究就核酸疫苗pEP1的生物安全性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首先,将核酸疫苗pEPl以肌注方式免疫仔猪,分别于接种后1天、7天、4周、8周分离各组织,提取组织总DNA,利用PCR技术分析质粒DNA在各组织的分布。研究发现,在疫苗接种后第1天几乎所有组织都能检测到质粒DNA,随着时间的延续,仅在注射部位检测到质粒的存在,说明肌注DNA疫苗在注射部位以外组织中很快被清除。其次,对残存质粒的注射部位组织进行细胞基因组整合可能性分析,并未发现质粒DNA整合入宿主细胞基因组中。同时采集猪舍周围样品,PCR法分析DNA疫苗上的CMV启动子基因、抗性基因和抗原表位基因在环境中发生转移和扩散的可能性,结果显示疫苗质粒并没有转化整合环境细菌。因而我们认为该猪囊虫核酸疫苗对猪体和环境都是安全的,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 鲁卫东邓小昭姚文娟林意菊刁振宇周宗安
- 关键词:DNA疫苗生物安全性
- 猪囊虫DNA疫苗pPCV的生物安全性
- 2008年
- 以猪囊虫DNA疫苗pPCV为研究对象,其生物安全性问题。将DNA疫苗pPCV以肌注方式免疫仔猪,分别于接种后1d、7d、4周、8周分离各组织,提取组织总DNA,利用PCR技术分析了质粒DNA在各组织的分布,以及与细胞基因组整合的可能性;同时采集环境样品,PCR法分析DNA疫苗上的CMV启动子基因、抗性基因和抗原基因在环境中发生转移和扩散的可能性。结果表明,在疫苗接种后第1天几乎所有组织都能检测到质粒DNA,随着时间的延续,仅在注射部位检测到质粒的存在,并且未发现质粒DNA整合入细胞基因组以及转化环境细菌。实验结果表明肌注DNA疫苗在注射部位以外组织中很快被清除,在注射部位组织及环境细菌中均未发现整合现象,因此认为该DNA疫苗对猪体和环境都是安全的。
- 姚文娟邓小昭刁振宇孔晶钟辉周宗安
- 关键词:DNA疫苗生物安全性
- 苏南地区1b型丙型肝炎病毒包膜区变异进化研究被引量:2
- 2006年
- 本研究旨在了解本地区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基因型构成的前提下,分析1b型丙型肝炎病毒包膜2(second envelope glycoprotein E2)区的变异和种系进化,并研究其准种变异与临床肝病活动度的关系。对宜兴市人民医院收集的抗HCV抗体阳性患者166名,RT-PCR方法检测HCVRNA,HCVRNA阳性患者采用型特异性引物分型法确定病毒基因型;选择其中未经干扰素治疗的43例1b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标本,扩增E2区,从中选取肝硬化患者4例,慢性非肝硬化患者6例的E2区PCR产物纯化测序,序列采用CLUSTALW与GENBANK上多株不同型别的HCV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采用Phylip软件构建遗传进化树;并观察E2区高变区1(HVR-1)的氨基酸(aminoacid,aa)残基序列的变异特征;采用单链构象多态性垂直电泳检测43例患者个体内HCVE2区准种的变异情况,比较不同肝病活动度患者准种变异情况。结果表明本地区HCV以1b型为主(84.3%),对E2区基因序列和氨基酸序列变异的分析显示其变异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种系进化树提示本地区HCV病毒序列与上海、湖南、日本等地的HCV株有较近的亲缘性。43例患者中ALT高于正常的丙型肝炎患者准种复杂程度明显高于ALT正常者(P<0.05)。故本地区HCV基因变异符合中国东南部的特点,基因变异与临床肝病活动度具有相关性。
- 许可蒋春梅邓小昭丁伟良谈永飞张云
- 关键词:丙型肝炎病毒进化树准种丙氨酸转氨酶
- HCV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蛋白质表达质谱分析被引量:4
- 2008年
- 目的:应用比较蛋白质组学的方法分析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蛋白质表达模式的变化及寻找丙型肝炎相关生物标记分子,进一步识别鉴定其差异表达蛋白质,分析其对丙型肝炎慢性化机制的意义。方法:应用固相化pH梯度双向凝胶电泳(2-DE)分离健康者(10)及HCV患者(28)PBMC的总蛋白质,凝胶银染显色后,PDQuest图像分析软件进行比较分析、识别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获得差异蛋白点的肽质指纹图谱,通过SWISS-PROT数据库鉴定蛋白质。结果:得到两张2-DE图谱,HCV患者及健康者PBMC凝胶的蛋白质点数分别为625及614;初步筛选出HCV患者与健康者存在明显差异的12个蛋白点,经质谱分析,初步鉴定了10种蛋白质。这些差异蛋白质包括病毒蛋白、蛋白质合成与分解、三大代谢相关酶类、细胞结构相关蛋白质以及信号转导相关蛋白质。结论:应用2-DE及MALDI-TOF-MS方法建立了HCV患者PBMC双向凝胶电泳图谱,分离并初步鉴定了10种与HCV感染相关的差异表达的蛋白质,为研究HCV慢性化相关机制提供新的线索。
- 储春丽邓小昭张云董莉莉王忠灿喻荣彬吴超
- 关键词:PBMC2-DE
- 丙型肝炎病毒包膜区结构变异与临床的关系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准种复杂性对疾病的影响。方法对44例未经干扰素治疗的HCVRNA阳性血清采用RT-PCR扩增HCV包膜区2(E2),单链构象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法(SSCP)获得HCV准种数,准种数大于2为复杂准种。结合病例的性别、年龄、HCV基因型及患者临床肝脏活动度指标ALT,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影响肝脏功能及丙型肝炎转归的因素。结果在ALT正常和异常的两组患者中,准种平均数分别为2.54±1.05和4.48±2.14(P〈0.05)。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在纳入了性别、年龄、基因型、疾病种类后,准种数目对ALT的影响仍然有意义,OR值为11.429,可信区间为2.449~53.342。但准种数目对肝硬化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准种的复杂性是影响ALT指标的正常与否的重要因素,准种变异的数目越多,对肝脏的损害程度越高;ALT高于正常值的患者准种数目显著大于ALT在正常范围之内的患者。
- 许可王洁邓小昭张予张云
- 关键词:丙型肝炎病毒准种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 丙型肝炎病毒F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初步应用被引量:10
- 2007年
- 目的构建丙型肝炎病毒(HCV)F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并在大肠杆菌TG1中进行表达,用以检测丙肝患者体内抗体,并制备抗血清。方法提取患者血清中的HCVRNA,并进行基因分型。取鉴定为HCV1b型的病毒,用RT-PCR扩增HCVF蛋白基因的序列。将扩增产物插入pGEM-T载体中,测序正确后,用EcoRI、BamHI双酶切后,再插入表达载体pGEX-4T-2中,转化大肠杆菌TG1,在IPTG诱导下表达GST-F蛋白。用亲和层析法纯化GST-F蛋白免疫BALB/c小鼠制备抗血清。并用纯化的GST-F蛋白进行ELISA法检测丙肝患者血清抗F蛋白抗体。结果在细菌裂解液中检测到重组的融合蛋白,经GlutathioneSepharose4B亲和层析柱纯化获得较高纯度的GST-F融合蛋白。应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证实,用纯化的GST-F蛋白免疫BALB/c小鼠得到了特异性的抗体。用纯化的GST-F蛋白进行ELISA检测120例丙肝患者血清抗F蛋白抗体,82例呈阳性。结论通过上述方法制备的融合蛋白纯度较高,免疫小鼠获得的抗体具有良好的特异性。用纯化的目的蛋白检测丙肝患者血清抗F蛋白的抗体的阳性率为68%,与国外的报道接近,说明在HCV感染的自然病程中有F蛋白的产生,为研究HCVF蛋白及与HCV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条件。
- 蒋春梅刁振宇崔国兴钱万红邓小昭许可丁伟良谈永飞张云
- 关键词:丙型肝炎病毒F蛋白蛋白表达抗体制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