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博士科研启动基金(2010RCB65)

作品数:14 被引量:115H指数:7
相关作者:魏永霞孙继鹏刘志凯刘超吴限更多>>
相关机构:东北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农业科学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水利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0篇黑土
  • 8篇黑土区
  • 6篇生物炭
  • 5篇坡耕地
  • 5篇耕地
  • 4篇玉米
  • 4篇水分
  • 4篇土壤
  • 4篇灌溉
  • 3篇调亏灌溉
  • 3篇增产
  • 3篇水分利用
  • 3篇水分利用效率
  • 3篇水土
  • 3篇利用效率
  • 3篇降雨
  • 3篇耗水
  • 2篇增产效应
  • 2篇增产效应研究
  • 2篇水土保持

机构

  • 14篇东北农业大学

作者

  • 14篇魏永霞
  • 4篇孙继鹏
  • 3篇吴限
  • 3篇刘超
  • 3篇刘志凯
  • 2篇刘慧
  • 2篇王龙
  • 2篇王艳阳
  • 1篇胡婷婷
  • 1篇白杨
  • 1篇柴宇
  • 1篇李晓丹
  • 1篇王敏

传媒

  • 3篇农机化研究
  • 2篇中国农村水利...
  • 2篇节水灌溉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水利天地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农业机械学报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东北农业大学...
  • 1篇灌溉排水学报

年份

  • 1篇2017
  • 5篇2016
  • 5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玉米苗期非充分灌溉条件下水炭耦合的节水增产效应被引量:2
2016年
为研究玉米苗期非充分灌溉条件下水炭耦合对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在玉米苗期设置3个灌水量上限水平和4个生物炭用量水平,对不同处理的产量和耗水量进行了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研究了水、炭因子的耦合效应。结果表明:建立的回归模型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在玉米苗期非充分灌溉条件下,水、炭因素对产量及耗水量均具有极显著影响,且生物炭对产量的影响大于水,而对耗水量的影响则小于水;水炭耦合对产量具有显著的负交互作用,即水炭耦合对产量提高具有相互替代作用,而对耗水量无显著交互作用;玉米产量随灌水量上限和生物炭用量的升高而显著提高,但超过一定范围后产量则逐渐降低;当灌水量上限为田间持水率的66%、生物炭用量为33 g/kg时,玉米产量最高,为167.58 g/盆;当灌水量上限为田间持水率的57%、生物炭用量为35 g/kg时,水分利用效率最大,为4.38 g/kg。
刘超魏永霞
关键词:黑土区玉米水分利用效率
不同农田植被条件下黑土坡耕地产流和产沙特征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研究不同农田植被条件下的水土侵蚀特征,为该区作物种类选择提供参考。[方法]2013年在位于东北典型黑土带上的黑龙江省红星农场径流小区内,开展了玉米、大豆、大豆—玉米间作3种农田植被条件下的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特征研究。[结果]玉米的径流拦蓄和土壤侵蚀控制的效果最好,间作次之,大豆位居最后;玉米和间作模式的地表径流分别较大豆减少了15.8%和10.7%,土壤侵蚀量亦分别减少了10.47%和5.35%。[结论]在较低降雨强度下玉米和间作的减流减沙效果差别不甚明显,在较高强度下玉米和间作减流减沙效果明显好于大豆。
吴限魏永霞王敏王龙
关键词:天然降雨坡耕地产流产沙
黑龙江西部玉米调亏灌溉评价——基于熵权的模糊物元模型被引量:3
2016年
为合理地评价出黑龙江西部玉米调亏灌溉模式下最佳的处理方案,通过测筒试验,对玉米单生育阶段、连续生育阶段和全生育期进行不同程度的水分亏缺处理,并将熵值理论与模糊物元模型相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研究可为黑龙江省农业水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提供技术支持。
孙继鹏魏永霞冯鼎锐刘志凯刘志凯
关键词:玉米调亏灌溉熵权
黑龙江西部玉米调亏灌溉的节水增产效应被引量:5
2016年
采取测筒试验,对玉米单生育阶段、连续生育阶段和全生育期进行不同程度的水分亏缺处理,研究了调亏灌溉对玉米耗水量、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结果表明:就单生育阶段调亏而言,产量和耗水量之间呈开口向下的二次抛物线关系,苗期中度水分亏缺(水分控制上限为60%)为最佳的灌水处理模式,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1.23%和11.95%;连续生育阶段和全生育期调亏均对作物的产量有不利影响;全生育期充分灌溉时的产量最高,但水分利用效率较低。
孙继鹏魏永霞王艳阳
关键词:玉米调亏灌溉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
生物炭对黑土区大豆节水增产及土壤肥力影响研究被引量:14
2016年
通过盆栽实验,研究了黑土中施加不同含量生物炭对大豆生长状况、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实验共设5个处理:不添加生物炭(CK),每1kg干土加生物炭10g(C10)、20g(C20)、30g(C30)、40g(C40)和50g(C50)。结果表明:适量生物炭可促进大豆生长并提高大豆产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与CK相比,C10处理苗期对株高、茎粗的增幅最大,C20处理花期、结荚期和鼓粒期株高、茎粗及叶面积的增幅最大,C10、C20和30处理产量分别提高11%、28%和11%,其中C20处理的产量增幅最大。施加生物炭处理可增大黑土pH值,并提高土壤肥力,随着生物炭含量的增大,土壤肥力有增高趋势,C50处理的有机质、碱解氮、有速磷、速效钾增幅最大,分别为42%、45%、285%和363%。综合看来,C20处理对大豆生长有利,C50对土壤肥力提高幅度最大。
车艳朋魏永霞
关键词:黑土区大豆节水增产肥力生物炭节水
黑土区调亏灌溉条件下大豆耗水规律试验研究被引量:7
2014年
针对黑土区存在的降雨量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短缺,作物水分利用效率较低的实际问题。2013年在黑龙江省北安农垦分局红星农场进行了盆栽试验,研究了调亏灌溉条件下的大豆耗水规律。结果表明大豆各生育阶段耗水量按结荚-鼓粒、开花-结荚、鼓粒-成熟、分枝-开花、出苗-分枝、播种-出苗阶段依次递减;产量、水分利用效率与耗水量之间均呈二次抛物线关系。耗水量为62.5kg/盆时,水分利用效率先出现最大值,耗水量达84.76kg/盆时,产量(52.9g/盆)最高,最高值出现时间较水分利用效率偏后。在试验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Jensen模型的黑土区大豆水分生产函数。研究结果可为黑土区大豆节水灌溉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王龙魏永霞吴限
关键词:黑土区大豆耗水规律调亏灌溉水分利用效率水分生产函数
秸秆生物炭对寒地黑土区玉米生长发育及耗水规律的影响被引量:13
2015年
为探明在寒地黑土区不同生物炭添加量对玉米生物性状指标及耗水规律的影响,于2014年在北安市红星农场通过盆栽试验设置6个处理(CK-0g/kg、C1-20g/kg、C2-40g/kg、C3-60g/kg、C4-80g/kg、C5-100g/kg)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适量施加生物炭(处理C1、C2)可以有效促进玉米生长发育,提高玉米的产量,也有效增加了玉米的日耗水量、全生育期耗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处理C1、C2分别比对照CK增产20.95%、26.07%,水分利用效率增加14.62%和18.01%。而过量施加生物炭(处理C4、C5)则会抑制玉米的生长发育,导致减产,同时也降低了玉米的日耗水量、全生育期耗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生物炭量与玉米单株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之间成二次抛物线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812 2和0.772 1,当生物炭施加量为36.13和39.25g/kg时,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达到最大值150.95g/株和3.92g/kg。
刘超魏永霞
关键词:生物炭玉米耗水规律
坡耕地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的保水保土增产效应研究被引量:11
2013年
采用径流小区与田间小区试验相结合的方式,于2011年在黑龙江省北安市红星农场3°坡耕地进行不同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的水土保持和节水增产效应试验研究。通过对不同处理的径流量、土壤侵蚀量、干物质积累、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等分析表明,深松、深松+秸秆还田、深松+秸秆还田+垄向区田、深松+垄向区田四种模式均有一定的水土保持与节水增产效果,其中以深松+秸秆还田+垄向区田的效果最好,相对于常规耕作减流量、减沙量分别为95.12%、90.30%,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25.47%、31.91%。
魏永霞李晓丹胡婷婷
关键词:东北黑土区坡耕地降雨径流垄向区田
黑土区土壤侵蚀厚度对土地生产力的影响及其评价被引量:19
2014年
为了研究黑土区土壤侵蚀厚度对土地生产力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人为剥离黑土表层0、5、10、15、20、25和30 cm土壤以模拟侵蚀厚度不同的耕层土壤,分析土壤侵蚀厚度对土壤理化性质、大豆生物性状和水分利用效率等指标的影响。并对TOPSIS(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模型进行改进,用于评价侵蚀厚度不同的土壤的土地生产力。结果表明:土壤全N、碱解N、全P、速效P、有机质含量和土壤田间持水率均随侵蚀厚度的增加而递减,土壤容重随侵蚀厚度的增加而递增。土壤侵蚀厚度对大豆生长有显著影响,随着侵蚀厚度的增加,大豆减产率呈"S型"曲线递增,产量、耗水量呈"Z型"曲线递减,水分利用效率呈指数曲线关系递减。改进的TOPSIS模型对不同侵蚀厚度下土地生产力的评价结果较为理想,计算的土地生产力指数随土壤侵蚀厚度的变化呈"Z型"曲线,与大豆产量的变化趋势相同,且二者呈指数函数关系,决定系数达0.996,均方根误差为0.65。研究结果可为黑土区土壤侵蚀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刘慧魏永霞
关键词:土壤农作物黑土区土地生产力
黑土区坡耕地水土保持技术模式对降雨径流过程的影响被引量:2
2015年
采用径流小区试验,以鼠洞、暗管2项工程措施为核心,与深松、垄向区田2项耕作措施有机集成,形成LQ、LS、SQ、SAS、SAQ和SAQS共6个坡耕地综合治理技术模式小区,并与常规耕作处理(CK)对照,通过对2013,2014年各小区产流特征对比分析,解析不同技术模式对径流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技术模式2013,2014年径流深及径流系数大小排序相同,为:CK>LQ>LS>SQ>SAQ>SAS>SAQS。年径流量时程分布以垄向区田修筑时间为分界点呈现两阶段性:垄向区田筑垱前各处理产流量大小排序为:CK>LQ>LS>SQ>SAQ>SAS>SAQS;垄向区田筑垱后各处理产流量大小排序为:CK>LQ>LS>SAS>SQ>SAQ=SAQS(未产流)。不同技术模式对次降雨径流过程的影响表现为产流时间滞后、产流阈值增加、径流强度峰值消减和产流量降低,且影响大小亦以垄向区田筑垱时间为分界点呈现两阶段性,垄向区田筑垱前,SAQ、SAS、SAQS 3个处理的产流量分别占CK的26.22%,5.55%和4.88%,降雨产流阈值均大于25mm,它们对小雨和中雨能够完全拦蓄径流;垄向区田筑垱后,SAQ、SAQS这2个处理都没有产生径流,它们对大雨及以下等级的降雨能很好地控制径流。垄向区田措施具有较好的拦蓄径流的作用,其与鼠洞、暗管等强化入渗的措施结合使用,能有效减少径流,抑制水土流失。
刘慧魏永霞刘超吴限
关键词:黑土区坡耕地水土保持降雨产流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