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08ZXl0002-025)

作品数:3 被引量:12H指数:2
相关作者:魏东庆刘景丰蔡常洁李华许赤更多>>
相关机构:福建医科大学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厦门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原位
  • 1篇药代
  • 1篇药代动力学
  • 1篇药代动力学研...
  • 1篇移植性
  • 1篇移植性肝癌
  • 1篇手术
  • 1篇手术后并发症
  • 1篇术后
  • 1篇术后并发
  • 1篇术后并发症
  • 1篇自身免疫
  • 1篇自身免疫性
  • 1篇自身免疫性肝...
  • 1篇外科
  • 1篇免疫性
  • 1篇免疫性肝病
  • 1篇可视化
  • 1篇光敏感药
  • 1篇光敏剂

机构

  • 1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厦门大学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交通大学

作者

  • 1篇张彤
  • 1篇杨栋
  • 1篇陆敏强
  • 1篇全志伟
  • 1篇陈规划
  • 1篇周学平
  • 1篇张剑
  • 1篇汪根树
  • 1篇颜江华
  • 1篇傅斌生
  • 1篇王生育
  • 1篇刘景丰
  • 1篇杨扬
  • 1篇易述红
  • 1篇王健东
  • 1篇魏东庆
  • 1篇沈军
  • 1篇罗芳洪
  • 1篇许赤
  • 1篇李华

传媒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肝胆外科杂志
  • 1篇中华普通外科...

年份

  • 3篇2011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原位肝移植治疗终末期自身免疫性肝病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评价肝移植治疗终末期自身免疫性肝病的疗效并总结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9月至2009年7月问因终末期自身免疫性肝病接受肝移植手术的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8例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2例为自身免疫性肝炎,1例为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平均年龄为(44.2±8.7)岁。手术方式均采用附加腔静脉整形的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术后免疫抑制治疗采用他克莫司或环孢素A联合激素的二联免疫抑制方案,部分患者使用骁悉和熊去氧胆酸。结果本组11例患者中2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死亡,其中1例于术后第5天死于肺部感染和多器官功能衰竭,另1例于术后964d死于脓毒症和移植肝失功。5例患者术后1个月内出现急性排斥反应,加强免疫抑制治疗后痊愈。9例患者生存良好并存活至今,随访期7-6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38个月。受体1年存活率为9l%,3年存活率为82%,最长存活期5年。随访期间未发现复发病例。结论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自身免疫性肝病的惟一有效手段,手术时机的正确把握和有效的免疫抑制治疗是减少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傅斌生张彤李华易述红汪根树张剑许赤杨扬蔡常洁陆敏强陈规划
关键词:肝移植手术后并发症自身免疫性肝病
光敏剂m—THPC在原位移植性肝癌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和药代动力学研究
2011年
目的探讨光敏剂m-THPC在原位移植性肝癌大鼠体内的分布和消除情况,为m-THPC光动力治疗肝癌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大鼠尾静脉注射m-THPC0.3mg/kg后,采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法测定组织和血浆中的原形药物浓度,用PK—GRAPH程序拟合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m—THPC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符合二室模型,血浆分布半衰期(T1/2α)为1.18h,血浆消除半衰期(T1/2p)为22.57h。药物在大鼠体内分布广泛,各组织药物浓度均在40ng/g以上;其中肝脏组织浓度最高,肝癌次之,肌肉、皮肤组织相对较低,给药6h后多数组织药物浓度达到最高,24h后多数组织药物浓度有所下降,而肝癌药物浓度在24h达到最高,肝癌和正常组织药物分配比也达到最高。结论m—THPC在大鼠组织中分布广泛,血浆药物清除相对较快;给药后24h是肝癌光动力治疗的最佳时间窗。
王健东全志伟沈军周学平罗芳洪王生育颜江华杨栋
关键词:光敏感药药代动力学
虚拟可视化肝脏的研究和临床应用现状被引量:7
2011年
虚拟可视化肝脏是利用外科学、临床解剖学、现代影像学、计算机图形学、图像处理和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研发出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利用患者的CT图像信息构建虚拟的三维可视化肝脏,并实现诊疗需要的各种功能。
魏东庆刘景丰
关键词:肝脏可视化外科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