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302118)

作品数:9 被引量:76H指数:6
相关作者:吴小奇刘光祥刘景东袁晓宇王萍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石油与天然气...
  • 4篇天文地球

主题

  • 5篇地球化
  • 5篇地球化学
  • 5篇盆地
  • 4篇地球化学特征
  • 4篇天然气地球化...
  • 4篇化学特征
  • 3篇四川盆地
  • 3篇川西坳陷
  • 2篇三叠
  • 2篇塔里木盆地
  • 2篇天然气
  • 2篇天然气成因
  • 2篇成藏
  • 1篇地层
  • 1篇地层水
  • 1篇须二段
  • 1篇燕山运动
  • 1篇氧同位素
  • 1篇中段
  • 1篇三叠世

机构

  • 7篇中国石化石油...
  • 3篇中国石油化工...
  • 2篇中国石油天然...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中国石化

作者

  • 7篇吴小奇
  • 2篇刘全有
  • 2篇刘光祥
  • 2篇陈迎宾
  • 2篇潘文蕾
  • 2篇袁晓宇
  • 2篇陶小晚
  • 2篇刘景东
  • 2篇王萍
  • 1篇陆永德
  • 1篇彭金宁
  • 1篇曾华盛
  • 1篇王良书
  • 1篇黎华继
  • 1篇吕俊祥
  • 1篇胡国艺
  • 1篇叶德燎
  • 1篇周凌方
  • 1篇罗开平
  • 1篇白帆

传媒

  • 3篇天然气地球科...
  • 2篇石油实验地质
  • 1篇天然气工业
  • 1篇石油学报
  • 1篇地球化学
  • 1篇Acta G...

年份

  • 1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凹陷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被引量:3
2014年
哈拉哈塘凹陷位于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中部,具有良好的石油地质条件,是近期油气勘探的重点区带。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该区天然气干燥系数较低,表现出典型湿气的特征,普遍含有微量的H2S;烷烃气δ13C1和δ13C2值分别为-50.5‰~-42.6‰和-40.2‰~-35.5‰,δD1值介于-262‰~-156‰之间,碳氢同位素系列表现出典型正序特征; C7轻烃组成具有正庚烷优势分布, C5~7轻烃组成以正构和异构烷烃为主。哈拉哈塘凹陷及周缘奥陶系天然气均为海相油型气,既有干酪根裂解气,也有原油裂解气,其中哈拉哈塘天然气中混入了相当比例的原油裂解初期形成的湿气,主要来自于南部阿满过渡带地区的中上奥陶统烃源岩,天然气中具有高δ13C值特征的CO2主要来自碳酸盐岩储层在酸性地层水作用下发生的溶蚀, H2S主要源自含硫化合物的热裂解。其中天然气发生的同位素部分倒转主要源自原油伴生气与原油裂解气的混合。
吴小奇刘全有陶小晚胡国艺
关键词: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塔里木盆地
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和成因类型被引量:12
2014年
轮南地区是塔里木盆地重要的油气产区之一,目前已发现了一批大中型油气田。该区含油气层位众多,奥陶系、石炭系和三叠系中均发现了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轮南地区天然气以甲烷为主,重烃气含量较低,轮南、塔河、解放渠东等油气田天然气主要为湿气,而轮古东地区、桑塔木地区以干气为主,吉拉克气田三叠系和石炭系天然气主体分别为湿气和干气;甲烷碳、氢同位素值分别为-46.7‰^-32.0‰和-190‰^-127‰,δ13 C2值主体介于-39.6‰^-31.6‰之间,烷烃气碳、氢同位素系列主体表现出正序特征,受同型不同源气混合的影响,部分样品发生了甲烷、乙烷同位素部分倒转。轮南地区天然气为油型气,其中轮南油田、塔河油气田和解放渠东油田天然气主体均为干酪根裂解气,混有部分原油裂解气;而轮古东气田、桑塔木气田天然气则主要为原油裂解气;吉拉克气田三叠系天然气主体为干酪根裂解气,混有部分原油裂解气,而石炭系天然气则为典型原油裂解气。轮南油田和塔河油气田天然气则来源于寒武系—下奥陶统和中上奥陶统烃源岩,而轮古东气田、桑塔木气田、解放渠东油田和吉拉克气田天然气主体来自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
吴小奇陶小晚刘景东
关键词: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
四川盆地元坝气田长兴组—飞仙关组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类型被引量:13
2015年
元坝气田是迄今为止我国埋藏最深的大型海相气田,有关其海相层系礁滩相储层特征与成藏主控因素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对其及邻区长兴组—飞仙关组天然气成因的认识仍存在分歧。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元坝气田长兴组—飞仙关组天然气以烃类气体为主,其中甲烷占主导,干燥系数均高于0.995,非烃气体CO_2和H_2S平均含量分别高达8.55%和6.47%;δ^(13)C_1值和δ^(13)C_2值分别介于-31.2‰^-27.9‰和-29.9‰^-25.0‰之间,且普遍具有正序特征;δ^(13)C_(CO_2)值普遍高于-8‰,δD_1值介于-156‰^-107‰之间。元坝气田长兴组—飞仙关组天然气普遍经历了硫酸盐热化学还原作用的改造,其主体为原油裂解气,主要为龙潭组烃源岩生成的原油后期发生裂解所形成。气藏中的CO_2主体为无机成因,来自酸性流体与碳酸盐岩储层的相互作用。
吴小奇刘光祥刘全有刘景东袁晓宇
关键词:地球化学特征
川东北元坝—通南巴地区二叠系—三叠系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被引量:15
2014年
依据天然气组分、碳同位素和稀有气体等资料对川东北元坝—通南巴地区二叠系—三叠系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H_2S+CO_2)与(H_2S+CO_2+∑C_n)比值可以作为表征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TSR)程度的参数。元坝地区长兴组至须家河组二段、通南巴地区飞仙关组至须家河组四段天然气δ^(13)C_2变化幅度大于δ^(13)C_1,且δ^(13)C_2值介于-24.4%。^-36.7‰,表明存在油型气和煤型气混合,理论上各层系天然气碳同位素均应呈倒序分布,但元坝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和通南巴地区嘉陵江组天然气受TSR影响,仍表现为δ^(13)C_1<δ^(13)C_2或δ^(13)C_1<δ^(13)C_2<δ^(13)C_3的正序分布。元坝地区须家河组三段、四段天然气δ^(13)C_2值大多重于-28%。,以煤型气为主,表现为δ^(13)C_1<δ^(13)C_2<δ^(13)C_3的正序分布。天然气稀有气体氦同位素R/R_a值分布于0.00881~0.02510,表现出典型的壳源特征,源于TSR的酸性气体和源于烃源岩热演化的有机酸对碳酸盐岩的溶蚀是该地区二氧化碳形成以及δ^(13)C_(CO_2)变重的主要原因。气-气及气-源综合对比表明,元坝—通南巴地区天然气成因类型可以划分为龙潭型(A1型)、混合型(A2型)和须家河型(B型),龙潭型和混合型主要来源于上二叠统龙潭组烃源岩,其中混合型混有少量须家河组来源气,须家河型主要来源于其自身层系的烃源岩。
刘景东刘光祥王良书吴小奇
关键词:天然气成因
川西新场地区须二段天然气成因类型和来源被引量:12
2015年
须二段是四川盆地陆相天然气勘探的重要层系之一。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新场地区须二段天然气干燥系数普遍高于0.95,为典型干气;δ13C1和δ13C2值分别为-34.5‰^-30.3‰和-29.1‰^-23.4‰,δD1值介于-168‰^-157‰之间,烷烃气碳、氢同位素系列主体表现出典型正序特征,部分样品发生了乙、丙烷碳同位素的部分倒转。新场须二段天然气为混合成因,重烃气表现出以原油裂解气为主并混有部分煤型气的特征,而甲烷则主要表现出煤型气的特点。气源对比研究表明,新场须二段天然气主要来自马鞍塘组—小塘子组烃源岩,须二段自身烃源岩也有一定的贡献。
白帆吴小奇曾华盛袁晓宇
关键词:气源对比川西坳陷四川盆地
下扬子海相烃源结构与有效烃源被引量:4
2016年
晚印支—燕山运动是影响下扬子海相成烃—成藏最重要的构造事件。以此为界,烃源岩的演化分为早期生烃和晚期(二次生烃)2个阶段。与此对应,下扬子海相经历了加里东期、印支期、喜马拉雅期3期成藏,不同成藏期烃源构成具有明显的差异。对于喜马拉雅期的晚期成藏,有效烃源主要来自于二叠系和志留系烃源岩的二次生烃和古油藏(灶)的裂解供烃。借助于烃源岩热史分析,分别求取印支运动之前(T2末)和断陷盆地叠置之后(E末)烃源岩的成熟度(Ro),后期形成温度补偿且T2末Ro较低(小于1.3%)的烃源岩范围是二次生烃的有利区。对于古油灶,根据T2末的下古生界顶面古流体势和有利储层分布范围,推断油气的运移指向和有利聚集区,然后结合燕山运动后志留系泥岩盖层的保存情况,预测燕山运动后古油藏赋存的有利范围。通过上述途径实现对有效烃源的定位。临近有效烃源岩(灶)的范围是晚期成藏的有利地区。
罗开平叶德燎周凌方彭金宁陆永德吕俊祥
关键词:海相
川西坳陷新场构造须五段地层水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被引量:14
2016年
四川盆地川西坳陷中段新场构造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五段气藏的气水关系复杂,对其地层水成因和来源认识的不足限制了天然气勘探的拓展和深入。为此,对该区须五段地层水的矿化度、地球化学特征参数、微量元素和氢氧同位素等进行了分析,进而与该区其他层位地层水的上述特征进行比对,最终明确了须五段地层水的成因和来源。研究结果表明:①须五段水气比较为稳定,气水分异不明显,试采初期受压裂液和凝析水的影响,产出水矿化度较低,主要为压裂液和地层水的混合物,而后期随着返排率升高,产出水主要为地层水;②该层段的地层水均为CaCl_2型,矿化度介于50.806~96.319 g/L,整体表现出自北向南逐渐升高的特征;③地层水在埋藏过程中经历了浓缩变质作用,地层封闭性好,有利于天然气的保存;④须五段地层水的来源既有下伏的海相地层水,也有其自身陆相泥页岩的压释水,白云岩化作用是须五段最主要的水岩相互作用方式;⑤须五段地层水的δD值介于-67‰^-65‰、δ^(18)O值介于-3.1‰^-1.0‰,与该区其他层位地层水具有明显的区别,表明其经历了强烈的水岩反应,自成独立体系。
吴小奇王萍潘文蕾黎华继王君陈迎宾赵国伟
关键词:四川盆地川西坳陷晚三叠世地层水地球化学特征氢氧同位素
川西坳陷中段须四段天然气成藏期次研究被引量:4
2016年
川西坳陷中段上三叠统须四段经历了复杂的成岩作用以及强烈的构造演化,导致了天然气藏成藏的多期性,决定了天然气聚集和分布的复杂性。因此,对川西坳陷中段须四段天然气藏成藏期次的研究一直是勘探领域研究的重点,至今尚未取得统一的认识。通过采集新场、成都凹陷、中江—回龙、龙门山前、知新场不同构造单元重点井砂岩样品进行包裹体测试分析,并对须四段上、下2个亚段进行成藏期次的系统研究。对包裹体基本特征镜下观察及均一温度埋藏史—热史图投点的研究表明:川西坳陷中段须四下亚段为一期成藏,主要在早—中燕山期便进行了大规模的天然气充注,且后期得到了较好的保存;须四上亚段具有2期成藏的特征,早期成藏发生在早—中燕山期,但大都经过后期的改造,此后在早喜马拉雅期再次进行天然气充注,即第二期成藏。通过对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川西须四段古构造分析,进一步明确了燕山期、喜马拉雅期古构造对川西坳陷各构造单元须四段天然气聚集和分布的控制作用。
王萍潘文蕾陈迎宾吴小奇王保华
关键词:流体包裹体成藏期次古构造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tic Types of Natural Gas in the Xinchang Gas Field, Sichuan Basin, SW China被引量:11
2017年
The molecular compositions and stable carbon and hydrogen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natural gas from the Xinchang gas field in the Sichuan Basin were investigated to determine the genetic types. The natural gas is mainly composed of methane (88.99%-98.01%), and the dryness coefficient varies between 0.908 and 0.997. The gas generally displays positive alkane carbon and hydrogen isotopic series. 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gas-source correlation indicate that the gases stored in the 5th member of the Upper Triassic Xujiahe Formation are coal-type gases which are derived from source rocks in the stratum itself. The gases reservoired in the 4th member of the Xujiahe Formation and Jurassic strata in the Xinchang gas field are also coal-type gases that are derived from source rocks in the 3rd and 4th members of the Xujiahe Formation. The gases reservoired in the 2nd member of the Upper Triassic Xujiahe Formation are mainly coal-type gases with small amounts of oil-type gas that is derived from source rocks in the stratum itself. This is accompanied by a small amount of contribution brought by source rocks in the Upper Triassic Ma'antang and Xiaotangzi formations. The gases reservoired in the 4th member of the Middle Triassic Leikoupo Formation are oil-type gases and are believed to be derived from the secondary cracking of oil which is most likely to be generated from the Upper Permian source rocks.
WU XiaoqiLIU QuanyouLIU GuangxiangWANG PingLI HuajiMENG QingqiangCHEN YingbinZENG Huasheng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