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01041103)

作品数:9 被引量:44H指数:4
相关作者:吴跃进童继平吴敬德张瑛程灿更多>>
相关机构: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水稻
  • 5篇基因
  • 3篇矮秆
  • 3篇矮秆基因
  • 2篇显性
  • 2篇半矮秆
  • 2篇半矮秆基因
  • 2篇不育
  • 2篇不育系
  • 1篇等基因
  • 1篇等基因系
  • 1篇等位
  • 1篇等位性
  • 1篇多态性
  • 1篇新基因
  • 1篇性基因
  • 1篇选育
  • 1篇亚种间
  • 1篇亚种间杂种
  • 1篇亚种间杂种优...

机构

  • 6篇安徽省农业科...
  • 4篇上海市农业科...
  • 4篇中国科学院合...
  • 2篇中国科学院等...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武汉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天津市农业科...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安徽省农业科...

作者

  • 8篇吴跃进
  • 6篇张瑛
  • 6篇吴敬德
  • 6篇童继平
  • 4篇刘斌美
  • 4篇程灿
  • 3篇袁勤
  • 3篇余增亮
  • 2篇郑乐娅
  • 1篇佘德红
  • 1篇韩正姝
  • 1篇朱伟
  • 1篇张治国
  • 1篇刘学军
  • 1篇吴瑾华

传媒

  • 2篇作物学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水稻科学
  • 1篇安徽农业大学...
  • 1篇杂交水稻
  • 1篇植物遗传资源...
  • 1篇分子植物育种
  • 1篇Rice s...

年份

  • 4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 2篇2003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水稻显性半矮秆突变基因的分子鉴定被引量:8
2004年
粳型水稻Y98149是从离子束诱变后代中获得的显性半矮秆突变体。本研究用RAPD技术对突变体和野生型进行了DNA指纹分析,经506个10bp的随机引物的扩增,获得4个多态性差异片段,可用作显性半矮秆基因的分子标记。RAPD的结果也表明半矮秆突变体与野生型之间基因组差异十分微小,为突变基因的鉴定提供了分子生物学证据。
刘斌美童继平吴敬德余增亮张瑛郑乐娅佘德红程灿宋美吴跃进
关键词:水稻显性分子鉴定
水稻显性矮秆新基因的RAPD分析被引量:3
2003年
利用RAPD标记对中粳水稻新品种突变体Y98149中鉴定出的显性矮秆新基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150对随机引物中,两对引物SA1530和SB930在亲本和近等基因池(均由10个高秆或矮秆植株组成)之间表现出多态性。用这两对引物对高秆和矮秆的F2群体的300个单株进行连锁分析,表明SA1530和SB930与新矮秆基因的连锁距离分别为15.3cM和9.3cM,两个RAPD标记位于同一侧。
张治国童继平吴敬德余增亮郑乐娅张瑛朱伟吴跃进
关键词:水稻显性矮秆基因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Effect of Dominant Semi-Dwarf Gene on Plant Height and Its Related Traits and Sensitivity to Gibberellic Acid in Rice
2006年
Six pairs of tall and dwarf near-isogenic lines derived from a dominant semi-dwarf mutant (Y98149) were selected to study height expression and sensitivity to gibberellic acid (GA3). The lengths of the 4-5th internode, the 3rd, 2nd, 1st internodes from the top and the panicle length in the six dwarf near isogenic lines were 97.2%, 53.3%, 65.1%, 61.9% and 94.7% of those in the six tall ones, respectively, indicating that the dominant semi-dwarfing gene significantly inhibited the internode elongation. Moreover, Y98149 (mutant type) was more sensitive to GA3 than Y98148 (wild type), and had a lower GA3 concentration in plant, about 78% of Y98148.
LIU Bin-meiCHENG CanWu Yue-jinTONG Ji-pingWU Jin-huaZHANG YingYUAN Qin
关键词:节间长度
籼稻二元不育系9730A及三交种的初步研究被引量:3
2005年
通过对所选育的籼稻二元不育系9730A的花粉育性、自交结实率、雌性育性、对“920”的敏感性、柱头外露情况、花时、雄性不育的可恢复性及三交种的抽穗整齐度、有效穗、株高、单株产量、结实率、主茎穗长、主茎叶长、穗粒等变异度的分析,对杂交水稻三交法育种的应用价值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认为:通过引进具有不同优良品种特性的第二保持系,可以在保持所选育杂种品种主要农艺性状整齐一致的前提下,较大幅度地拓宽品种的遗传基础,改进雄性不育系的异交性能,从而为提高杂种种子生产水平、及时利用优良常规稻育种成果材料和综合实现杂交稻品种选育过程中的多抗、广适、高产、优质育种目标提供新的途径。
刘学军童继平吴跃进方文贤韩正姝
关键词:籼稻二元不育系三交种异交性能品种选育
携带显性半矮秆基因粳型光(温)敏核不育系的配合力分析被引量:1
2005年
为了明确水稻显性半矮秆基因导入不育系后对配组一代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对新育成的粳稻光(温)敏核不育系D1S和D2S作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两个显矮光敏核不育系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多优于对照不育系培矮64S。因此只要选择一定类型的恢复系与D1S和D2S配组,两个显矮光敏核不育系均能获得强优势杂交稻组合。
程灿吴跃进童继平吴敬德刘斌美张瑛袁勤
关键词:光(温)敏核不育系配合力杂交稻
水稻显性半矮秆基因的SCAR标记及初步定位被引量:15
2006年
粳稻品系Y98149是从离子束诱变的后代中获得的显性半矮秆突变体,与野生型Y98148是1对株高近等基因系。将已经获得的3个与水稻显性半矮秆基因紧密连锁的RAPD标记分别克隆、测序,根据测序结果设计了3对特异性PCR引物,成功地将RAPD标记S1041525、S1076549和S1272403转化成更稳定的SCAR标记SCS1041498、SCS1076510和SCS1272388。通过Y98148×Y98149的F2代分离群体的分析,这3个SCAR标记与显性半矮秆基因的遗传距离分别为12.6cM、7.5 cM和16.3 cM,且位于基因的同一侧。序列同源性比较表明,标记S1272403为单拷贝,其核苷酸序列与水稻第7染色体上2个BAC克隆B1249D05(AP006451)和OJ1212-C12(AP005604)同源性为99%,B1249D05与OJ1212-C12有23 kb的重叠区域,标记S1272403位于这个重叠区域,据此初步将显性半矮秆基因定位,为进一步精确定位和图位克隆奠定了基础。
刘斌美吴跃进童继平吴敬德余增亮张瑛程灿
关键词:水稻显性基因SCAR基因定位
水稻显性半矮秆突变体及其衍生系的广亲和性鉴定被引量:2
2006年
分别以水稻显性半矮秆突变体Y98149及其衍生系D3、D4、D5与4个籼稻和4个粳稻品种测交进行广亲和性鉴定。结果表明,D5与标准籼稻测验种(IR36、南京11号)测交F1结实率均值为78.7%,与标准粳稻测验种(巴利拉、秋光)测交F1结实率均值为77.9%,具有较好的广亲和性;且D5与籼、粳品系测交在产量性状上均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而株高较矮,具有负向超亲优势。
程灿刘斌美吴跃进童继平吴敬德张瑛袁勤
关键词:水稻广亲和性亚种间杂种优势
水稻显性半矮秆基因对株高表达的影响及其对GA_3的敏感性被引量:10
2006年
对具有显性半矮秆基因的6对高矮秆近等基因系的株高表达特性进行了比较。水稻显性半矮秆基因抑制了茎秆节间的伸长,矮秆系倒4~5、3、2、1节及穗长分别为高秆系的97.2%、53.3%、65.1%、61.9%和94.7%。通过对Y98149(突变体)和Y98148(野生型)在苗期和成株期对GA3反应的研究,发现Y98149较Y98148对外源赤霉素更敏感;内源赤霉素测定结果显示显性半矮秆突变体内源赤霉素含量较低,是野生型的78%。
程灿吴跃进刘斌美童继平吴敬德张瑛吴瑾华袁勤
关键词:半矮秆基因近等基因系敏感性赤霉素水稻
粳稻半矮秆突变体Y98149的矮生性遗传研究被引量:11
2003年
对粳稻半矮秆突变体 Y9814 9矮生性遗传研究的结果表明 :(1)控制半矮秆材料 Y9814 9矮生性表达的基因为一对显性核基因 ;(2 )该显性基因与控制 KL90 8矮生性表达的显性核基因及控制 AKs1- 10 8矮生性表达的隐性核基因sd- 1均非等位 ;(3)分析 F2 群体株高资料后认为 ,在 C0 78遗传背景下 ,可以检出在近等基因系遗传背景下无法检出的另一对显性主基因。文章还对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童继平吴跃进吴敬德郑乐娅张治国朱伟
关键词:粳稻半矮秆基因显性等位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