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036628)

作品数:14 被引量:77H指数:6
相关作者:陈玉川高翠莲靳俊峰王江峰罗光华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广东警官学院遵义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 7篇政治法律

主题

  • 9篇死亡时间
  • 6篇降解
  • 4篇心肌
  • 4篇死后
  • 4篇法医
  • 4篇法医病理
  • 4篇法医病理学
  • 4篇DNA含量
  • 4篇DNA降解
  • 4篇病理
  • 3篇尸体
  • 3篇死亡时间推断
  • 3篇细胞
  • 3篇腐败尸体
  • 2篇髓细胞
  • 2篇推断死亡时间
  • 2篇彗星试验
  • 2篇肌细胞
  • 2篇骨髓
  • 1篇蛋白

机构

  • 13篇中山大学
  • 5篇广东警官学院
  • 4篇遵义医学院
  • 3篇广东司法警官...
  • 1篇广州市第十二...

作者

  • 14篇陈玉川
  • 9篇高翠莲
  • 7篇靳俊峰
  • 6篇罗光华
  • 6篇王江峰
  • 5篇肖俊辉
  • 4篇成建定
  • 2篇刘水平
  • 1篇刘于武
  • 1篇刘小山
  • 1篇韦拔雄
  • 1篇李朝晖
  • 1篇郭晓然
  • 1篇李志刚

传媒

  • 4篇中国法医学杂...
  • 3篇法医学杂志
  • 3篇中山大学学报...
  • 2篇解剖学研究
  • 1篇陕西医学杂志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年份

  • 2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3篇2006
  • 6篇2005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蛋白质降解与死亡时间推断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5
2005年
目的观察大鼠肝脏肌动蛋白、微管蛋白在死后不同时间的降解情况,为死亡时间的推断寻找客观依据。方法大鼠麻醉致死后置于21℃温度控制系统模拟死后18d的改变,在不同时间点剪取肝脏组织抽提蛋白质,利用westernblot技术检测肌动蛋白、微管蛋白的降解变化并对产物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大鼠肝脏肌动蛋白在死后8d尚可检测,死亡10d后检测不到;在死后2d,α微管蛋白已检测不到,但可检测到β微管蛋白,死亡4d后,β微管蛋白也检测不到。结论肌动蛋白、微管蛋白的死后降解存在差异,其在肝脏组织保存时间的不同可作为死亡时间推断的参数。
肖俊辉陈玉川
关键词:死亡时间推断蛋白质降解微管蛋白肝脏组织半定量分析BLOT
死后不同时间大鼠心肌膈肌β肌动蛋白mRNA的检测被引量:13
2005年
目的探讨死后不同时间心肌和膈肌β肌动蛋白mRNA(β-actin mRNA)的降解变化。方法大鼠断颈处死后置于21℃的温度控制系统,采用RT-PCR技术检测大鼠心肌和膈肌组织-βactin mRNA在死后即刻至12d的变化,并对电泳图像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在死后即刻,以及保存2,4,6,8,10,12d的大鼠心肌组织样本中均可检测到β-actin mRNA,而膈肌组织仅在死后即刻和保存2,4,6d的样本中检测到-βactin mRNA;-βactin mRNA的扩增产物在死后12d内呈下降趋势。结论RT-PCR技术检测大鼠心肌和膈肌组织中的β-actin mRNA,其在死后12d内的降解呈现一定规律。
肖俊辉陈玉川
关键词:法医病理学逆转录
尸体胸骨骨髓细胞核DNA含量变化及其与死后经过时间的关系被引量:5
2006年
目的探讨推断腐败尸体死亡时间的新方法。方法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对以改良的Feulgen法染色,死后经过不同时间(〈1~14d)的胸骨骨髓细胞核DNA含量进行观测,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胸骨骨髓细胞核DNA含量随死亡时间延长逐渐下降,死后2周DNA量达最低值;死后DNA降解速率与死亡时间呈直线相关。结论测定胸骨骨髓细胞核DNA含量有助于腐败尸体的死亡时间推断。
罗光华陈玉川成建定王江峰
关键词:法医病理学死亡时间推断DNA含量腐败尸体
人死亡后特定条件下骨髓细胞核DNA降解与死后时间间隔推断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人死亡后骨髓细胞核DNA含量变化与晚期死后时间间隔关系.方法:离体人胸骨置于特定条件下,随时间延长分别取材制成病理切片,应用DNA高度特异性染色方法Feulgen改良法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对死后不同时间胸骨骨髓细胞核DNA含量变化进行分析.结果:人死亡后1~10d,Feulgen染色阳性产物随死亡时间延长逐渐减少,胸骨骨髓细胞核DNA含量随死亡时间延长呈规律下降,DNA染色逐渐变浅淡,至死后10d已基本观察不到.结论:人死亡后骨髓细胞核DNA含量随死亡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两者之间存在线性关系.
罗光华靳俊峰高翠莲王江峰陈玉川
关键词:DNA含量腐败尸体
DNA降解与腐败尸体死亡时间的相关性被引量:12
2006年
目的探讨骨髓细胞核DNA含量变化与腐败尸体死亡时间的关系。方法应用DNA高度特异性染色方法Feulgen改良法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对死后不同时间(0~14d)胸骨骨髓细胞核DNA含量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胸骨骨髓细胞核DNA含量随死亡时间延长呈缓慢而规律下降,直至死后两周仍未完全降解。结论死后DNA降解速率与死亡时间呈线性关系,测定死后骨髓细胞核DNA含量可望成为腐败尸体死亡时间推断的新方法。
罗光华陈玉川成建定王江峰高翠莲
关键词:死亡时间推断DNA含量腐败尸体
大鼠死后骨骼肌细胞核DNA降解的彗星电泳检测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探讨彗星电泳检测大鼠死后骨骼肌细胞核DNA降解碎片与死后时间的关系。方法建立SD大鼠死亡模型,18只雌性大鼠断颈处死,在25.1℃分别于死后6、12、24、36、48、60提取大鼠骨骼肌组织进行彗星电泳,荧光显微成像系统采集图像,同时获取多个分析参数(Comet4.0),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在死后6~48h,彗星尾长(TL)在死后各时间点的均数依次为11.56±0.10、17.76±0.18、18.82±0.21、21.68±0.18和23.33±0.07;Oliver尾矩(TM)在各时间点的均数依次为1.63±0.46;2.12±0.90;2.15±1.03;2.22±0.76;3.35±0.80;尾DNA(TDNA)在各时间点的均数依次为29.57±8.42;32.36±10.92;30.11±12.55;37.81±12.03;54.76±8.60。结论细胞DNA降解随着死后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彗星尾长用于推断死后时间优于Oliver尾矩和尾DNA。
高翠莲陈玉川韦拔雄靳俊峰肖俊辉
关键词:法医病理学彗星电泳骨骼肌细胞DNA降解法医鉴定学
彗星试验检测大鼠死后肾脏细胞DNA含量与死亡时间的关系
2009年
【目的】探讨特定条件下,利用彗星试验测定SD大鼠死后6~48h肾脏细胞DNA含量与死亡时间的关系。【方法】健康成年雌性SD大鼠,按取材时间随机分为6组,每组3只。颈椎脱臼法处死动物,置于25.1℃(广州地区近5年10月份平均气温)培养箱中,分别于0、6、12、24、36、48、60h取大鼠肾脏组织,制备单细胞悬液,进行彗星试验,荧光显微成像系统采集图像,采集相关参数(Comet4.0)并进行Kruskal-Wallis检验。【结果】死后6~48h,SD大鼠肾脏细胞DNA碎片随死亡时间延长而增加,尾长在死后各时间点依次呈明显的增长趋势,Oliver尾矩和尾DNA随死亡时间的延长,亦有一定的增长趋势,60h未能测出。Kruskal-Wallis检验显示:各时间点彗星尾长均数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彗星尾矩均数在死后6h和12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h和36h彗星尾矩均数差异有显著性(P<0.05);尾DNA均数在6h,12h,24h三个时间点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与36h,48h尾DNA均数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SD大鼠肾脏细胞DNA降解随死亡时间延长而增加,彗星试验技术为死亡时间推断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靳俊峰高翠莲陈玉川罗光华
关键词:DNA降解彗星试验死亡时间肾脏细胞
TUNEL法检测大鼠死后心肌细胞核DNA断裂与死亡时间关系研究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用原位脱氧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观察大鼠死后心肌细胞DNA断裂与死亡时间(postmortem interval,PMI)的关系。方法建立SD大鼠死亡模型,在25.1℃,分别于死后6、12、24、36、48、60h提取大鼠心肌组织进行TUNEL检测,显微成像系统采集图像,经计算机图像系统分析及统计学处理。结果死后6—60h,心肌细胞核荧光染色依次由绿色、黄绿色亮度增强、亮黄色到荧光亮度减弱;形态由扁圆形或柱状,大小较均匀,到体积增大、呈毛虫状、多数核碎裂到形态不规整,大部分核形成碎片;心肌组织细胞核的IG,死后6h至36h依次增高,36h达到高峰,随后下降;心肌细胞核DNA的AG死后24h最高。结论死后各时间点,心肌细胞核的荧光颜色和亮度以及细胞核的大小和形态有一定的变化规律。
高翠莲陈玉川肖俊辉靳俊峰罗光华
关键词:法医病理学DNA断裂死亡时间心肌细胞
缺氧诱导因子1 alpha在急性心肌缺血中的表达规律被引量:11
2006年
目的研究心肌缺血状态下HIF-1α的表达规律及其在死亡之后48h的动态变化。方法建立SD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模型。随机将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急性心肌缺血试验组和窒息组。用免疫组化、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心肌缺血及死亡后HIF-1α的表达规律。结果术后30min缺血心肌中开始出现HIF-1αmRNA表达上调,4~6h达高峰,至术后48h仍维持此高水平;蛋白质的表达相对滞后,于术后2h开始被检测到,之后表达进行性上升,至12h达高峰后维持在高水平;其它各组HIF-1α检测均为阴性。大鼠术后48h处死,死亡后48h内均可检测到HIF-1α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但表达呈进行性下降趋势;其他各组均未检测到HIF-1α表达。结论HIF-1α可作为一个早期心肌缺血的敏感的辅助诊断指标,并用于急性心肌缺血缺氧性死亡和其他原因(例如窒息)缺氧造成的死亡的鉴别。
李志刚王江峰成建定陈玉川
关键词:心肌缺血猝死窒息HIF-1Α
根据mRNA稳定性推断死亡时间的研究被引量:13
2005年
目的检测大鼠肺、胸肌β肌动蛋白(β-actin)mRNA在死后不同时间的表达,为死亡时间的推断寻找新的指标。方法大鼠断颈处死后于21℃温度控制系统模拟死后改变,在不同时间点抽提相应组织总RNA,利用RT-PCR技术检测β-actinmRNA的表达水平变化并对扩增产物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大鼠肺β-actinmRNA于死后12d仍可检出,胸肌在死后8d的检测呈阴性。β-actinmRNA在肺脏和胸肌的稳定性呈现器官差异性和时间差异性。结论观察死后肺、胸肌β-actinmRNA的变化,可为死亡时间推断提供客观依据。
肖俊辉陈玉川王江峰高翠莲刘水平成建定
关键词:死亡时间RT-PCR肺脏胸肌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