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9900139)

作品数:8 被引量:12H指数:2
相关作者:杨茂元毕好生陈冀衡李继勇林献忠更多>>
相关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同济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细胞
  • 6篇嗜铬
  • 6篇嗜铬细胞
  • 3篇体外
  • 3篇体外培养
  • 3篇微囊
  • 3篇微囊化
  • 2篇药物
  • 2篇异种
  • 2篇异种移植
  • 2篇镇痛
  • 2篇蛛网膜
  • 2篇蛛网膜下
  • 2篇蛛网膜下腔
  • 2篇网膜
  • 2篇免疫隔离
  • 2篇免疫隔离作用
  • 2篇膜下
  • 1篇药物耐受
  • 1篇药物投与系统

机构

  • 5篇华中科技大学
  • 3篇同济医科大学...
  • 2篇同济医科大学
  • 1篇武汉大学
  • 1篇北京大学肿瘤...

作者

  • 8篇毕好生
  • 8篇杨茂元
  • 4篇陈冀衡
  • 3篇林献忠
  • 3篇李继勇
  • 2篇田玉科
  • 1篇丁素琴
  • 1篇张传汉
  • 1篇郑从义
  • 1篇褚海辰
  • 1篇李宏莲
  • 1篇张咸伟
  • 1篇屈三甫
  • 1篇汤红
  • 1篇汤红
  • 1篇段秋红
  • 1篇向桂芳
  • 1篇张伟杰
  • 1篇杨晓明

传媒

  • 4篇中华麻醉学杂...
  • 2篇临床麻醉学杂...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2篇2008
  • 2篇2005
  • 2篇2001
  • 2篇2000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微囊技术对人嗜铬细胞和小鼠黑色素瘤细胞凋亡的影响
2008年
目的:观察海藻酸钠-聚赖氨酸-海藻酸钠(APA)微囊对囊内细胞的存活、生长及凋亡的影响,以验证免疫隔离APA微胶囊的生物膜性和生物活性。方法:实验于2004-01/05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麻醉科实验中心完成。取人嗜铬细胞原代培养,小鼠黑色素瘤细胞和小鼠成纤维细胞传代培养,将APA微囊分别包裹上述3种细胞并进行培养;根据3种细胞微囊化与否分成6组,利用MTT比色法检测各组细胞存活和生长情况,共观察9d,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凋亡情况。结果:①在实验观察的9d内,人嗜铬细胞、小鼠黑色素瘤细胞和小鼠成纤维细胞可在微囊内以细胞团的形式生长、存活。②MTT比色法检测显示各组囊内细胞与相应组裸细胞的生长、存活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囊内细胞与相应组裸细胞的凋亡百分率比较差异亦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制备的APA微囊化材料及制备方法对细胞活性、生长状况及凋亡情况无不良影响,表明包裹细胞的APA微囊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
陈冀衡杨茂元毕好生
关键词:MTT比色法微囊化嗜铬细胞黑色素瘤细胞生物材料
微囊化人嗜铬细胞体外培养的研究被引量:6
2001年
目的 观察体外培养人嗜铬细胞 (HCC)和微囊化人嗜铬细胞 (ME HCC)的儿茶酚胺(CA)及甲 脑啡肽 (M ENK)的释放功能 ,了解微囊技术对ME HCC形态和活性的影响。方法 取 6例ABO同型健康成人脑死亡的双侧肾上腺进行HCC原代培养 ,对HCC进行HE染色并行免疫细胞化学检查 ,计数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细胞 ;用 2 %海藻酸钠经微囊技术包裹HCC并进行培养 ,在光镜下观察 ;每 4 8h更换和收集HCC和ME HCC培养液 ,- 2 0℃保存 ;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技术检测培养液及烟碱刺激试验后培养液中CA和M ENK水平。结果  (1)ME HCC形态圆整 ,体外培养生长良好 ,与HCC相似 ;(2 )HCC和ME HCC培养液中CA及M ENK水平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3)低水平烟碱刺激能提高培养液中HCC和ME -HCC释放CA及M ENK量 ,且二者CA及M ENK增加量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结论 本包膜材料和制囊技术对HCC无损伤 ,ME HCC体外培养的活性和释放功能良好 。
杨晓明毕好生杨茂元田玉科张伟杰汤红褚海辰
关键词:药物投与系统嗜铬细胞细胞培养镇痛
人嗜铬细胞微囊化处理对大鼠异种移植的免疫隔离作用[英文]
2008年
背景:课题组前期在建立海藻酸钠-多聚赖氨酸-海藻酸钠微囊包裹活细胞制备技术的基础上,已证明微囊化嗜铬细胞有良好的镇痛效果,而该微囊包被材料的免疫隔离作用尚需明确。目的:观察海藻酸钠-多聚赖氨酸-海藻酸钠微囊化嗜铬细胞移植到大鼠眼前房和足胝部的免疫排斥反应,评价微囊化技术的免疫隔离作用。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麻醉学教研室。材料:选用雌性SD大鼠48只,鼠龄3个月,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实验动物部提供。实验过程中对动物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实验所用海藻酸钠、多聚赖氨酸为美国Sigma公司产品,微囊发生器为德国赠送。方法:实验于2002-09/2003-09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麻醉学实验室完成。①取6名脑死亡健康成人的肾上腺髓质,经分离、消化、培养后,制备成人嗜铬细胞悬液。供者家属对实验知情同意,实验方案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采用海藻酸钠-聚赖氨酸-海藻酸钠法制作空微囊和微囊化细胞。②48只大鼠被随机分为3组:人嗜铬细胞移植组、空微囊移植组、微囊化人嗜铬细胞移植组,每组分眼前房和足胝部两个部位进行移植,每个部位8只。人嗜铬细胞移植组分别将2×1010L-1细胞悬液注入大鼠右眼前房和左足胝部。空微囊移植组和微囊化人嗜铬细胞组分别吸取空微囊(100个微囊)或ME-HCC(100个微囊,每个微囊包裹400~500个细胞)注入大鼠右眼前房和左足胝部。主要观察指标:于移植术后第7天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2水平。采用激光散射比浊仪测定血清IgG和IgM水平。移植术后第28天取大鼠右侧眼球及左侧足组织作常规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40倍光镜下观察组织形态。结果:大鼠48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血清白细胞介素2,IgG,IgM水平:�
陈冀衡杨茂元李继勇林献忠毕好生
关键词:微囊化嗜铬细胞体外培养免疫隔离
人前脑啡肽原基因在体细胞系细胞的表达
2000年
目的 检测人前脑啡肽原基因 (hppe)鼠、犬、人体细胞系细胞的表达水平 ,评估转脑啡肽基因细胞系用于细胞镇痛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磷酸钙共沉淀法或脂质体包裹法 ,将重组质粒pCMVhPPE(pE)单独或与pRSVneo(pN)共转染导入三种哺乳动物体细胞系细胞 (NIH 3T3,MDCK ,WISH)中。用G418培养液筛选阳性共转染细胞 ,扩增培养。以放射免疫法测定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脑啡肽 (ENK)的含量。结果 双质粒共转染加G418筛选所获转化细胞的ENK分泌量 10~ 2 0ng 10 5 个细胞明显高于 pE质粒单转染者的 4~ 6ng 10 5 个细胞 (P <0 0 1)。两者的基因瞬时表达水平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双质粒共转染时 ,脂质体包裹法和磷酸钙共沉淀法的基因转染率相仿 ,前者的转染率和表达水平为 0 1%和 13~ 2 0ng 10 5 个细胞 ,后者为 0 0 8%和 6~ 10ng 10 5 个细胞 ,两者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hppe基因能在体细胞系细胞中良好表达 ,转化细胞的ENK分泌量(10 7~ 10 9个细胞 )可以满足大鼠脊髓镇痛的需要。
杨茂元郑从义毕好生屈三甫张咸伟张传汉
关键词:基因表达细胞系镇痛
肾上腺髓质和嗜铬细胞植入蛛网膜下腔后的存活能力比较被引量:6
2000年
目的 评估同种异体肾上腺髓质碎片和游离嗜铬细胞在脑脊液这一特殊环境中的存活能力 ,为椎管腔移植细胞镇痛技术的论证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 雄性SD大鼠 40只 ,体重 180 -2 2 0 g ,随机均分为两组 ,分别向蛛网膜下腔植入肾上腺髓质碎片 (A组 )和游离嗜铬细胞 (B组 )。移植物在移植前均经过 3d的体外培养。肾上腺髓质碎片经PBS溶液冲洗后直接植入蛛网膜下腔 ,游离嗜铬细胞则以悬浮液 10 μl(含细胞 5× 10 7)注入。移植术前、移植术后第 5周和第 10周测定大鼠的热痛阈。移植术后第 5周和第 10周 ,每组随机取 6只大鼠 ,麻醉后自脊髓腔取髓质碎片或脑脊液沉淀作电镜切片观察。结果 两组动物于术后第 5周的热痛阈均明显高于基础值 (P <0 .0 5 ) ,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电镜切片显示均可见完整的嗜铬细胞。第 10周 ,A组动物的热痛阈降至基础值水平 (P >0 .0 5 ) ,明显低于B组值 (P <0 .0 5 )。A组切片上未见完整的嗜铬细胞而伴有大量散在的淋巴细胞浸润 ;B组切片上尚可见形态完整的嗜铬细胞 ,有少量的淋巴细胞浸润 ,但数量及密度均低于A组。结论 游离嗜铬细胞比肾上腺髓质碎片 。
杨茂元李宏莲毕好生田玉科向桂芳丁素琴
关键词:嗜铬细胞肾上腺髓质蛛网膜下腔
蛛网膜下腔移植嗜铬细胞镇痛的耐受性研究
2001年
目的 观察嗜铬细胞移植镇痛的耐受现象及宿主对阿片制剂的敏感性 ,以评估该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36只雄性大鼠制作成单侧压迫性坐骨神经痛模型 ,随机分为两组 ,向蛛网膜下腔分别植入不同内容物。实验组 :10 μl嗜铬细胞悬液 ;对照组 :10 μl细胞培养液。连续观察 10周内大鼠患肢足趾部热痛阈的改变 ,并于移植术后第 6周 ,观察腹腔注射芬太尼 (0 0 2、0 2、2或2 0 μg)后动物最大抗热伤害效应的变化。 结果 坐骨神经结扎 5天后 ,该侧肢体表现出明显的痛敏现象 ,热痛阈显著降低 (P <0 0 1)。实验组细胞移植 1周后 ,动物的痛敏现象消失 ,热痛阈恢复至基础水平 ,并在其后的观察时间内无显著性改变 (P >0 0 5 )。而对照组动物在术后 9周内无明显改善 ,直至第 10周热痛阈才恢复至基础水平。腹腔注射 0 2 μg以上剂量的芬太尼 ,可明显提高两组动物的痛阈 ,增强其抗伤害效应。结论 蛛网膜下腔移植嗜铬细胞镇痛无耐受现象 ,且宿主对阿片制剂的敏感性增强 。
杨茂元毕好生段秋红汤红
关键词:嗜铬细胞药物耐受蛛网膜下腔
微囊化人嗜铬细胞对大鼠异种移植的免疫隔离作用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探讨微囊化人嗜铬细胞(ME-HCC)移植于大鼠眼前房或足胝部的免疫隔离作用。方法雌性SD大鼠48只,3月龄,体重180-250g。随机分为3组,HCC组、空微囊组、ME-HCC组,每组16只。HCC组、空微囊组、ME-HCC组分别将HCC、空微囊、ME-HCC移植于大鼠的眼前房(n=8)或足胝部(n=8)。移植术后7d大鼠断尾取血,测定白细胞介素-2(IL-2)、IgG和IgM浓度。移植术后28d 处死大鼠,光镜下观察右侧眼球或左侧足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与HCC组比较,空微囊组和ME- HCC组大鼠血清IL-2、IgG、IgM浓度均降低(P<0.01);ME-HCC、空微囊组血清IL-2、IgG、IgM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CC组大鼠眼前房和足胝部可见大量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空微囊组、ME-HCC组大鼠眼前房和足胝部仅见少量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结论微囊化人HCC 对大鼠异种移植的免疫排斥具有隔离作用。
陈冀衡杨茂元李继勇林献忠毕好生
关键词:异种移植免疫隔离作用白细胞介素-2
几种细胞微囊化后致瘤性的研究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 探讨微囊化技术对细胞异种移植致瘤性的影响。方法 应用免疫隔离技术原 理,制成了能将人体嗜铬细胞(HCC)、大鼠黑色素瘤细胞(B16 F1)及大鼠成纤维细胞(NIH3T3)与宿 主的免疫系统隔离的新型微囊。选雌性SD大鼠112只,随机分为14组,分别将APA空微囊、HCC、 微囊化HCC(ME HCC)、B16 F1细胞、ME B16 F1细胞、NIH3T3细胞、ME NIH3T3细胞移植到大 鼠眼前房和足胝部。每日观察大鼠的眼前房及足胝部,持续4周。定时取材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肉眼观察:B16 F1组和ME B16 F1组大鼠移植部位有新生物生长;B16 F1组的新生物重量和成瘤 率明显大于ME B16 F1组(P<0.01);其余各组未见新生物。光镜观察:B16 F1组移植后1周,移 植部位有薄层黑色素瘤细胞,第4周见较多黑色素瘤细胞;ME B16 F1组有3只大鼠移植部位有薄 层黑色素瘤细胞;余组未见瘤细胞。非微囊化细胞组大鼠移植部位见大量淋巴细胞浸润。空囊组和 微囊化细胞组大鼠移植部位仅见少量淋巴细胞。结论 移植细胞经微囊化技术处理后无致瘤性,说 明微囊化HCC异种移植是比较安全的,在生物镇痛领域内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陈冀衡杨茂元李继勇林献忠毕好生
关键词:微囊化嗜铬细胞体外培养致瘤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