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科研启动基金(HZUBS201306)
- 作品数:7 被引量:3H指数:1
- 相关作者:刘弟娥刘淑银更多>>
- 相关机构:贺州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新世纪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广西教育厅科研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 “苦茶庵法脉”的散文美学特征被引量:2
- 2014年
- "苦茶庵法脉"作为周作人最为重要的散文美学思想凝结,其特点表现为对意象的精心营造、对革命的疏离与对平凡生活的关照,以及由此而营造的独特的意境。其后的继承者们,攫取一二点,遂成文学史上或隐或现的"周作人传统"。
- 刘弟娥
- 关键词:散文美学
- 网络文学与广西本土主流文化认同研究被引量:1
- 2016年
- 20世纪90年代,网络文学在中国兴起,网络知名作家渐为读者所熟知。随着知名网络文学网站的发展,也催生了大批地域性文学网站,广西本土网络文学在这一热潮中得到发展,并在得到主流文化界接受的同时,开始了本土化的进程,网络文学通过本土化进一步融入到主流文化界,影响主流文学价值观,鲜明地体现了网络文学借助新媒体之力逐渐得到主流文化所认同的过程。
- 刘弟娥
- 关键词:主流文化网络文学本土化
- 《吉尔尕朗河两岸》散文文体认同探析
- 2015年
- 广西籍作家梁晓阳的大西北书写《吉尔尕朗河两岸》以散文文体面貌出现,既具有散文文体的特点,也体现了当代散文写作的新变;但对潜在读者定位的模糊。大西北的风情与思想者的探寻在某些方面并未能完美结合,使得此散文文本瑕瑜互现。
- 刘弟娥
- 关键词:散文文体思想者
- 斯人斯文已成绝响——黄裳散文文体创新论
- 2014年
- 黄裳散文主体由书话、游记以及怀人(评人)之文组成,其散文写作有继承前人的方面,如对书跋写作方式的继承,对"苦茶庵法脉"与"杂文风"风格的继承.。黄裳散文的价值在于为散文提供了新鲜的血液,将学术性写作转化为文艺性写作,具体体现在材料的转化上:学术材料转化为散文材料,将学术因子占据主位的书话转化为文化散文,史料掌故化、自然山水人文化以及人物群像化,这些均是是黄裳将"书"的资料转化为散文的主要方式,也是黄裳提供给散文文体新鲜的养料。
- 刘弟娥刘淑银
- 从散文正宗到小说正宗——文学史视野中的中国现代散文与小说关系研究(一)
- 2016年
- 中国现代小说学在初生之际嫁接于中国传统文章学(现代文学四体之一的散文,在古代中国又称"文章""古文"等,研究古典散文之学称为文章学)。于西洋小说学之上,近代小说的发展立足于"中体西用"思想,小说创作更多依托于文章学理论与作法,随着科举制的废除与现代教育制度的普及,传统文章专家逐渐向现代分体文学家转化,经由现代教育制度培养的现代小说读者也逐渐出现,现代小说终成文学正宗,现代小说文体学开始建立,并逐渐也远离了文章学的胎息。
- 刘弟娥刘淑银
- 关键词:散文小说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中的散文教学探究
- 2014年
- 随着白话文学主体地位的确立,小说为"文学之正宗"观念也深入人心,作为讲授白话文学创作为中心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其基本框架也是以此为基点建立的。而散文作为现代文学的边缘文体,不但要让学生体会其被边缘的历史,同时也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散文在现代文学整体中的实际贡献,形成新文学整体观。
- 刘弟娥
-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史散文教学
- 本土语言、文学语言与身份认同——以新时期广西文学为例
- 2014年
- 在民族平等政策下,本土语言(民族语言与方言)成为广西文学创作者的一种可能选择。但新时期广西本土写作者更愿意采取的语言策略则是试图在现代汉语书面语框架内整合民族与本土语言,将民族性与本土性纳入整体文学。这种选择一方面使整体文学具有了本土、民族风情;另一方面却使得民族语言与本土语言经过现代汉语书面语有限度的转化(转译),失去其自身的特色,也使得写作者的文化身份变得游移不定。
- 刘弟娥
- 关键词:本土语言文学语言身份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