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171110)

作品数:20 被引量:164H指数:7
相关作者:周志明杨倩黄显军葛良胡佳更多>>
相关机构: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苏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7篇卒中
  • 5篇抑郁
  • 5篇卒中后
  • 5篇急性
  • 4篇动脉
  • 4篇脑卒中
  • 3篇血管
  • 3篇细胞
  • 3篇脑梗
  • 3篇脑梗死
  • 3篇梗死
  • 2篇对比剂
  • 2篇血管造影
  • 2篇血栓
  • 2篇血栓溶解
  • 2篇血栓溶解疗法
  • 2篇血小板
  • 2篇血小板聚集
  • 2篇血性
  • 2篇造影

机构

  • 10篇皖南医学院弋...
  • 8篇皖南医学院第...
  • 2篇苏州大学
  • 2篇皖南医学院
  • 2篇芜湖市第二人...
  • 1篇安徽理工大学
  • 1篇厦门大学
  • 1篇成都市第七人...
  • 1篇马鞍山市中心...
  • 1篇铜陵市人民医...
  • 1篇皖南医学院第...

作者

  • 15篇周志明
  • 7篇杨倩
  • 5篇黄显军
  • 5篇葛良
  • 3篇赵守财
  • 3篇陈向宇
  • 3篇胡佳
  • 2篇董万利
  • 1篇周桃峰
  • 1篇储照虎
  • 1篇鲁世华
  • 1篇沙爱萍
  • 1篇万梅
  • 1篇尚贤金
  • 1篇苏秋妮
  • 1篇方严
  • 1篇李晨皓
  • 1篇李红
  • 1篇周伟
  • 1篇吴雪松

传媒

  • 11篇皖南医学院学...
  • 3篇国际脑血管病...
  • 2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中国煤炭工业...
  • 1篇临床眼科杂志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华神经医学...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 4篇2016
  • 5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静脉溶栓及血管内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的分析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比较静脉溶栓与血管内治疗对大脑中动脉闭塞导致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神经功能的改善。方法:收集2016年7~12月弋矶山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13例因大脑中动脉闭塞导致的急性脑梗死,且处于治疗时间窗内的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静脉溶栓组和血管内治疗组。比较两组间基线资料并分析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的影响因素。结果:113例患者中,静脉溶栓组55人(48.67%),血管内治疗组58人(51.33%)。基线资料比较显示,两组糖尿病、高血压、入院时NIHSS评分、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神经功能改善单因素分析显示高血压病、TOAST分型、血管内治疗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血管内治疗方式为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的独立保护因素(OR=4.151,95%CI:1.752~9.831,P=0.001)。结论:血管内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改善效果更好。
吕佳黄显军袁莉莉周志明
关键词:静脉溶栓血管内治疗急性脑梗死
颅内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治疗被引量:4
2016年
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branch atheromatous disease,BAD)是穿支动脉入口处或起始部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所致的一种脑深部梗死,临床上较为常见,且在急性期常有进展加重或波动的临床特征,其预后欠佳,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对BAD患者的早期干预治疗十分重要。文章就BAD的治疗进展进行了综述。
彭想想周志明
关键词:颅内动脉硬化抗血小板聚集药抗凝药血栓溶解疗法神经保护药
卒中后抑郁卒中后抑郁患者血浆中miR-30a-5p的差异性表达及其作用机制的生物信息的生物信息学预测被引量:8
2020年
目的探讨卒中后抑郁(PSD)患者miR-30a-5p的表达差异性及其在PSD中的诊断价值,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检索Pub Med数据库,利用VENNY2.1在线软件获取到目标micro RNA。贯续性纳入2018年10月~2019年3月就诊于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神经内科卒中病房并首次诊断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收集患者入院时人口统计学资料、卒中危险因素、既往卒中病史、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HISS)评分等临床基线资料及影像学资料,并与入院当天留取研究对象外周静脉血5 mL。随访3个月根据Hamilton抑郁量表(HAMD-17)行抑郁程度的评价,对于评分值≥7者按照《美国精神病学会叶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诊断标准诊断抑郁,分为PSD组(n=11)和non-PSD组(n=25)。使用q RT-PCR法检测卒中后抑郁患者(PSD)和非卒中后抑郁患者(NPSD)外周血miR-30a-5p表达水平,利用ENCORI数据库和CTD(Comparative Toxicogenomics Database)数据库共同预测和筛选miR-30a-5p调控的抑郁相关可能作用的靶基因,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靶基因的可能作用机制进行进一步分析。结果通过交叉筛选得到同时与卒中和抑郁相关的miR-30a-5p,临床样本q RT-PCR验证miR-30a-5p在PSD和non-PSD组有差异性表达(2.462±0.326 vs 1±0.126,P<0.0001)。ROC曲线分析提示miR-30a-5p预测PSD的AUC=0.869(95%CI,0.745-0.993,P=0.0005),cut-off值为1.597,对应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727、0.840。靶蛋白主要作用的生物学过程包括信号转导、细胞间通讯、核酸碱基、核苷、核苷酸和核酸代谢的调节;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靶蛋白主要作用于神经营养素信号通路、轴突导向信号通路、胰岛素信号传导系统;经过Cyto HUBBA分析得出可能与卒中后抑郁相关的前20种HUB基因。结论外周血miR-30a-5p在卒中后抑郁患者和非卒中后抑郁患者中存在差异性表达,可以作为诊断PSD的临床标志�
胡佳周志明杨倩杨科
关键词:生物信息学
CYP2C19、PON1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患者氯吡格雷治疗预后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5
2017年
目的:探讨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卒中(LAA)患者服用氯吡格雷短期预后与CYP2C19、PON1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对最终入组的96例首发LAA患者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30 d,后氯吡格雷单药长期治疗,治疗前及3个月后对患者进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mRS≤2表示预后好,mRS>2表示预后差;使用非扩增荧光染色原位杂交技术进行基因分型。通过比较各种基因型与mRS评分的相关性,判断患者预后与上述两种基因的基因多态性之间的关系,mRS≤2表示预后好,mRS>2表示预后差。结果:治疗前,CYP2C19三种不同基因型与患者mR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3个月后,CYP2C19三种基因型与mRS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携带有CYP2C19 EM型等位基因的患者预后较好(P﹤0.05),即未携带CYP2C19无功能等位基因的患者预后较携带者好。治疗前,PON1(576G>A)三种基因型与患者mR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3个月后预后改善在三种基因型之间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患者服用氯吡格雷后短期预后与CYP2C19基因多态性有关。
郭朝群孙建赟袁莉莉曹灿丁贤慧黄显军葛良周志明
关键词:CYP2C19氯吡格雷
48例颈动脉闭塞患者诊治体会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分析颈动脉闭塞(internal carotid artery occlu-sion,ICAO)患者的临床症状及DSA(digital substraction angi-ography,DSA)全脑血管造影特点以及代偿方式,观察根据其特点对患者选择不同治疗方法的指导意义。方法:2008年8月~2013年1月,收治症状性ICAO患者48例,均由头颅MRA确诊,均行全脑血管造影术,根据其血管特点决定不同的治疗手段,并进行随访。结果:ICAO的症状主要为偏瘫,语言功能障碍,晕厥,头晕,癫痫发作等;DSA血管造影术显示:颈总动脉起始部闭塞2例(4.2%);无名动脉闭塞1例(2.1%);颈内动脉全程闭塞45例(93.8%),其中有缓慢前向血流者9例(20.0%)。颈内动脉颅外段闭塞34例(75.6%);颈内动脉颅内段闭塞11例(24.4%)。合并对侧颈动脉重度狭窄者8例(16.7%);合并椎动脉狭窄者5例(10.4%),合并对侧大脑中动脉狭窄者2例(4.2%)。闭塞侧颅内侧枝循环代偿情况:初级代偿:单独具有前交通动脉代偿者18例(37.5%);单独具有后交通动脉代偿者4例(8.3%);同时具有前交通动脉及后交通动脉代偿者5例(10.4%);同时具有前交通动脉及颈外动脉分支代偿者5例(10.4%)。次级代偿:仅软脑膜代偿11例(22.9%);颈外动脉及软脑膜动脉2例(5.2%);后交通动脉及软脑膜2例(5.2%)。药物治疗者1月内有5例仍发作对侧TIA或小中风;3例发生病灶对侧肢体偏瘫加重;随访6月发生同侧梗死2例;小中风或癫痫反复发作者5例。支架置入术者1月内有1例发生小中风;1例偏瘫加重;随访6月均未发作TIA或脑梗死。抗凝治疗2例,随访2月,复查造影时闭塞颈内动脉完全再通,仅C1段血管壁毛糙或串珠样改变,无明显狭窄。结论:通过全脑动脉造影评估ICAO患者的侧枝循环及全脑血管整体情况,从而决定不同的治疗策略,可使患者得到最大的收益。
赵守财杨倩储照虎吴雪松倪进军薛莲周志明
关键词:颈动脉闭塞脑血管造影血管内成形术
席汉综合征并发渗透性脱髓鞘综合征1例被引量:1
2018年
渗透性脱髓鞘综合征(osmotic demyelination syndrome,ODS)是一组罕见的以脑组织非炎性脱髓鞘为特征的疾病,ODS最初被报道于酗酒患者[1],但后期报道更多见于快速纠正低钠血症的患者[2]。席汉综合征(Sheehan syndrome,SS)常见于产后大出血,使垂体前叶组织缺氧、变性坏死,继而纤维化,最终导致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的综合征[3]。我们报道1例SS导致低钠血症,补钠过程中继发ODS的病例。
岑斯葛良周志明
关键词:渗透性脱髓鞘综合征席汉综合征低钠血症
对比剂急性肾损伤早期生物学标志物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15年
近年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此项无创检查已在大多数医院普遍开展,它在获取患者血管图像方面较其他检查更为清晰完整,另外随着心、脑、肾等血管介入治疗的广泛开展,含碘对比剂(contrast medium,CM)所致的对比剂急性肾损伤(contrastinduced acute kidney injury,CI-AKI)却伴随而来,约占医源性肾功能不全的第3位,其增加了患者的致死率及致残率,病情严重时需要血液透析治疗,无疑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医疗负担。
陈向宇周志明
关键词:对比剂生物学标志物无创检查SUBTRACTION肾小管上皮细胞肾近曲小管
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与TPH2 rs4641528位点多态性的关联及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7
2019年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PSD)与色氨酸羟化酶2(TPH2)基因多态性及相关临床危险因素之间的关联。方法选择自2015年3月至2017年9月收治于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神经内科卒中病房并首次被诊断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376例,根据Hamilton抑郁量表及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诊断标准诊断PSD,并将患者分为PSD组(n=104)和非PSD组(n=272)。采用高分辨熔解曲线分析法对入组患者进行TPH2基因rs464152、rs1386494位点基因分型,分析不同基因型及等位基因与PSD的相关性;并对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项目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影响PS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PSD组患者104例,非PSD组患者272例。2组患者受教育年限、基线卒中功能缺损程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间rs1386494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s4641528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SD组患者C等位基因占54.3%,非PSD组患者C等位基因占43.4%,等位基因C的存在增加了PSD发病风险(P=0.007,OR=1.552,95% CI:1.126~2.14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线NIHSS评分、rs4641528位点(CC+CT)基因型是PSD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皖南地区人群中,TPH2 rs4641528位点基因多态性、基线NIHSS评分与缺血性脑卒中后3个月时PSD存在关联。
胡佳周志明杨倩董万利徐俊峰
关键词:脑卒中基因多态性
卒中后抑郁与卒中部位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研究不同的脑损伤部位与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3年9月438例脑卒中患者,全部通过临床症状及MRI检查对病灶定位,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卒中患者进行抑郁评分,分析PSD与卒中部位的关系。结果:162例脑卒中患者合并PSD,总患病率为43.2%;其中女性患者PSD的患病率为54.80%,男性患者的患病率为32.8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39,P〈0.05);多发性、左侧病灶、额叶、颞叶及基底节区非腔梗性卒中患者PSD患病率较高。结论:PSD发生与年龄、文化程度及卒中类型无关,而与性别及卒中部位存在关联性。
丁贤慧万梅杨倩周桃峰赵守财周志明
关键词:脑卒中PSD卒中部位
与近视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互作用相关的细胞因子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6年
研究发现高度近视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展有保护作用,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也一定程度影响近视的发展,但是其机制尚未研究明确。可能与眼轴拉长、视网膜血流动力学改变、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等各种因素有关。细胞因子是参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近视的发病机制的关键因素。本文就与高度近视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之间相互作用相关细胞因子的研究进展作出综述。
李晨皓方严
关键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高度近视细胞因子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