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0YJA740070)

作品数:7 被引量:76H指数:6
相关作者:马清华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语言文字

主题

  • 2篇异化
  • 2篇知识
  • 2篇知识分化
  • 2篇理据
  • 2篇分化
  • 2篇常规性
  • 2篇常识
  • 1篇定中结构
  • 1篇动态系统
  • 1篇形义
  • 1篇形义关系
  • 1篇音义
  • 1篇音义关系
  • 1篇原始性
  • 1篇知识场
  • 1篇职能分化
  • 1篇声词
  • 1篇叹词
  • 1篇拟声
  • 1篇拟声词

机构

  • 5篇南京大学

作者

  • 5篇马清华

传媒

  • 2篇当代修辞学
  • 1篇语文研究
  • 1篇外国语
  • 1篇语言科学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1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拟声词在语言发生学上的意义——从动态系统原理下的音义关系看被引量:18
2013年
拟声词是语言向知识表达迈出的第一步,是类语言向真正意义上的语言过渡(即语言化)的重要标志。其拟声特征顺应从言外到言内的适应性变化而渐趋损耗。作为原始词类,典型的拟声词必然多方受制于语言系统的约束,却又带着深层次的超系统性。由拟声词直接或间接发展来的众多非拟声词构成了语言词汇的主体,后者程度不等、方式不同地携带着某种拟声要素,其中所有模拟人类发声和一部分模拟外界发声的拟声要素具有语言普遍性。拟声要素的等效选择性、多能性、变异性等多股力量的不断搅拌,使整个词汇理据系统归于混沌。拟声结构模式是其他非拟声结构模式的仿制对象或结构模因。本文论证表明拟声词是如何助成系统化的语言,又如何受制于常识和既有语言基础的双重作用的。
马清华
关键词:拟声词动态系统模因
知识如何在分化中造就语言(上)被引量:7
2011年
解释目标下的消极修辞研究可为当代修辞学研究打开新的视窗。本文在消极修辞领域内,研究知识如何在分化中造就语言。结论认为:知识的传播是在自我分解中完成的,其中一种知识成为传递另一种知识的支撑。具体地说,偶然知识是主要表达对象,常识则是传递偶然知识的基础。在知识的分化与相互作用中出现了异化的结果———语言,从语言的基本面来看,它被常识塑造成了知识表达的专职中介者,以至于知识不得不借助它才能实现自我分解。常识信息不仅同型穿透于词义、理据、词义关系等词汇的各个侧面,还在语言和言语间穿透往返,形成一个缠绕的结构。
马清华
关键词:常识理据常规性知识分化异化
适应原理下句法系统的自繁殖——以SVO型孤立语的定中结构为例被引量:12
2014年
文章以SVO型孤立语的定中结构为例,证明了句法说明结构存在一系列自源性、传递性的适应机制和自繁殖活动,从而揭示了句法规则之间的内在有机关系,为将他源性变异因素从中剥离出来提供了基础,给出了分析所需的必要范畴和初步方法。
马清华
关键词:定中结构
论叹词形义关系的原始性被引量:38
2011年
文章研究发现,叹词形义关系存在着迥异于其他所有词类的原始特征(如生物性、类语言性等)和规则化水平较低的独特运作原理(如生理理据、词形的职能分化、音素的广谱替换)。由叹词分化出的生理要素、物理要素、辨义要素存在渗透、转化、演化、复合等一系列简单的系统活动。叹词在发生学上,为语言系统的形成提供了基础。其形义关系的原始性不仅从叹词自身缘起上得到证明,而且从继起效应上也得到了回溯证明。
马清华
关键词:叹词形义关系职能分化
知识如何在分化中造就语言(下)
2011年
解释目标下的消极修辞研究可为当代修辞学研究打开新的视窗。本文在消极修辞领域内,研究知识如何在分化中造就语言。结论认为:知识的传播是在自我分解中完成的,其中一种知识成为传递另一种知识的支撑。具体地说,偶然知识是主要表达对象,常识则是传递偶然知识的基础。在知识的分化与相互作用中出现了异化的结果——语言,从语言的基本面来看,它被常识塑造成了知识表达的专职中介者,以至于知识不得不借助它才能实现自我分解。常识信息不仅同型穿透于词义、理据、词义关系等词汇的各个侧面,还在语言和言语间穿透往返,形成一个缠绕的结构。
马清华
关键词:常识理据常规性知识分化异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