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050430602)

作品数:5 被引量:33H指数:4
相关作者:韩卉陶伟焦轶张铭庞刚更多>>
相关机构:安徽医科大学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浙江省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桥静脉
  • 4篇静脉
  • 3篇上矢状
  • 3篇上矢状窦
  • 3篇矢状
  • 3篇矢状窦
  • 3篇解剖学
  • 2篇血管
  • 2篇上矢状窦旁
  • 2篇矢状窦旁
  • 2篇显微解剖
  • 1篇血管造影
  • 1篇血管铸型
  • 1篇造影
  • 1篇枕叶
  • 1篇属支
  • 1篇数字减影
  • 1篇数字减影血管...
  • 1篇人大脑
  • 1篇铸型

机构

  • 5篇安徽医科大学
  • 2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浙江省人民医...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作者

  • 5篇陶伟
  • 5篇韩卉
  • 4篇张铭
  • 4篇焦轶
  • 3篇朱友余
  • 3篇庞刚
  • 2篇邓雪飞
  • 1篇赵红
  • 1篇黄大可
  • 1篇陈方宏
  • 1篇刘斌
  • 1篇万经海

传媒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解剖学杂志
  • 1篇中华显微外科...
  • 1篇中国临床解剖...
  • 1篇解剖与临床

年份

  • 2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5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上矢状窦起始段及其桥静脉属支的解剖学研究被引量:4
2005年
目的:探讨上矢状窦血栓形成的原因及上矢状窦与其它硬脑膜静脉窦之间吻合的意义。方法:观察3例新鲜胎儿及婴儿尸体头部制作ABS铸型标本,15例湿性成人尸头标本的上矢状窦起始段形态及注入该部位桥静脉的支数、管径及其与周围其它硬脑膜静脉窦之间的吻合情况。结果:上矢状窦起始段的前端均为闭锁端,起始段长度为(10.9±1.0)cm,由前向后逐渐变宽,注入上矢状窦起始段的桥静脉多位于大脑半球的外侧面,左侧和右侧分别为(6.4±4.2)支和(5.6±3.4)支。上矢状窦通过大脑中浅静脉与海绵窦的吻合。结论:上矢状窦管腔内横穿小梁和纤维索以及桥静脉的锐角逆行注入是血栓形成的形态学和血液流变学基础;上矢状窦借大脑中浅静脉与海绵窦的吻合是保证上矢状窦的静脉血回流的形态学基础之一。
焦轶韩卉陶伟庞刚朱友余张铭
关键词:上矢状窦桥静脉解剖学
小脑幕上颞枕叶桥静脉的显微解剖被引量:11
2005年
目的通过对小脑幕上颞枕叶桥静脉的观察,为相关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20例(40侧)静脉内灌注蓝色乳胶的成人头颅湿标本去除颅骨后进行观察。结果颞枕叶小脑幕上桥静脉注入点的形态表现为单干型、多干型及烛台型。根据注入点的位置将其分为横窦组、岩部组、小脑幕组及横窦上组,其中横窦上组桥静脉存在于11侧(27.5%)大脑半球。注入点的数目共96个,引流桥静脉的数目共312支;Labbé静脉直径为(2.86±0.80)mm,其中横窦组Labbé静脉距硬膜窦角距离为(18.26±9.54)mm。结论了解小脑幕上颞枕叶桥静脉的解剖有利于在侧颅底等手术避免损伤Labbé静脉和其他桥静脉,从而降低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
陶伟韩卉牛朝诗万经海焦轶庞刚朱友余张铭
关键词:桥静脉颞叶枕叶显微解剖小脑幕静脉注入
上矢状窦旁大脑上静脉末段的形态特点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2
2007年
目的:通过显微解剖和铸型方法观察上矢状窦旁大脑上静脉末段形态特点,为上矢状窦血栓发生及其准确及时的诊断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分别观测30例(60侧)静脉内灌注蓝色乳胶的成人头颅湿标本和观察12例胎儿和幼儿的脑静脉血管铸型。结果:上矢状窦前部和后部分别有一缺乏桥静脉注入段;前段上矢状窦旁大脑上静脉平均为5.2支,直径为(1.99±0.86)mm,末段可顺行、垂直和逆行注入上矢状窦;后段上矢状窦旁大脑上静脉为6.0支,直径为(2.96±1.13)mm,末段大部分逆行注入上矢状窦。结论:大脑上静脉末段的形态可能与上矢状窦内血栓发生密切相关,影响上矢状窦血栓的影像学观察。
陶伟韩卉焦轶邓雪飞朱友余张铭
关键词:上矢状窦显微解剖血管铸型
上矢状窦旁桥静脉的显微解剖与影像学观察被引量:12
2007年
目的:通过对上矢状窦(SSS)旁大脑桥静脉的显微解剖、影像学观察及其对照研究,为各种纵裂间手术入路中桥静脉的保护提供基础。方法:分别对30例(60侧)上矢状窦和颈内静脉内灌注蓝色乳胶的成人头颅湿标本、40侧DSA静脉相和16侧CTV进行显微解剖和影像学观察。结果:上矢状窦前部和后部分别有一缺乏桥静脉注入段,显微解剖、DSA和CTV观察上矢状窦旁桥静脉的数量分别为11.2支、8.9支和7.0支,DSA和CTV观察发现桥静脉注入上矢状窦处常显示不清。结论:熟悉和比较上矢状窦旁桥静脉的解剖学和影像学特征有利于各种纵裂间手术入路和手术过程中桥静脉的保护。
陶伟韩卉邓雪飞陈方宏庞刚刘斌赵红
关键词:上矢状窦桥静脉解剖学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人大脑桥静脉贴段管壁结构不对称性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观察大脑桥静脉贴段管壁组织学特征,为探讨桥静脉在脑血液循环中的调控作用以及手术中如何分离桥静脉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正常人大脑标本5例,共计41支桥静脉,进行HE染色及丽春红-维多利亚蓝组合染色法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结果桥静脉贴段管壁未见完整平滑肌层;桥静脉贴段硬脑膜侧管壁较厚,弹性纤维形成细网,胶原纤维分布密集,与硬脑膜结合紧密。桥静脉贴段蛛网膜侧管壁较薄,少见蓝色的弹性纤维,有排列较松散的红色胶原纤维。结论桥静脉贴段管壁外膜结构不对称,可能对大脑静脉血回流的调控作用不同;桥静脉贴段硬脑膜侧管壁与硬脑膜结合紧密,不易分离,手术分离桥静脉贴段,可适当的切开该段管壁旁的硬脑膜。
焦轶韩卉陶伟黄大可张铭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