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基金(20116029)

作品数:6 被引量:36H指数:3
相关作者:李丽娟周淑香张国红鲁新丁岩更多>>
相关机构: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吉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玉米
  • 5篇玉米螟
  • 3篇亚洲玉米螟
  • 3篇二代玉米螟
  • 2篇松毛虫
  • 2篇松毛虫赤眼蜂
  • 2篇毛虫
  • 2篇赤眼蜂
  • 1篇单倍型
  • 1篇单倍型分析
  • 1篇羽化
  • 1篇玉米产量
  • 1篇同化
  • 1篇气候
  • 1篇气候变暖
  • 1篇为害
  • 1篇历期
  • 1篇螟黄赤眼蜂
  • 1篇经济阈值
  • 1篇发育历期

机构

  • 6篇吉林省农业科...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吉林省农业技...

作者

  • 6篇鲁新
  • 6篇张国红
  • 6篇周淑香
  • 6篇李丽娟
  • 5篇丁岩
  • 3篇常雪
  • 2篇刘宏伟
  • 1篇王振营
  • 1篇毛刚
  • 1篇陈立玲
  • 1篇孙康娜
  • 1篇李光雪

传媒

  • 2篇植物保护学报
  • 2篇应用昆虫学报
  • 1篇吉林农业科学
  • 1篇现代农村科技

年份

  • 1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赤眼蜂防治二代玉米螟对比试验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在二代玉米螟卵始见期释放松毛虫赤眼蜂,进行放蜂量、放蜂次数、放蜂点以及长效蜂卡对比试验,结果表明:24个防治处理的玉米螟卵寄生率和玉米植株各剖秆指标与对照田相比均有显著差异,以3万头/667 m2分3次释放、每次分放3点/667 m2效果最好;其次为3万头/667 m2分2次释放、每次分放1点/667 m2和2万头/667 m2分3次释放、每次分放3点/667 m2;第三为长效蜂卡,3万头/667 m2只释放1次、放1点/667 m2和2万头/667 m2分3次释放、每次分放2点/667 m2。以上5种放蜂方法均可取得很好的防治效果。
张国红鲁新周淑香丁岩常雪李丽娟
关键词:松毛虫赤眼蜂二代玉米螟
不同化性亚洲玉米螟单倍型分析
2012年
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是世界性的玉米重要害虫,近年来研究证明,吉林省发生的亚洲玉米螟存在化性差异,不同化性亚洲玉米螟在繁殖力、抗寒性、滞育后发育历期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并具有一定的遗传稳定性。
周淑香鲁新李丽娟张国红丁岩刘宏伟
关键词:亚洲玉米螟同化单倍型发育历期繁殖力
吉林省不同地区亚洲玉米螟发生世代的变化被引量:20
2015年
为明确吉林省不同地区亚洲玉米螟发生世代的变化,对吉林省东部、中部和西部3个生态区28个县(市)的亚洲玉米螟成虫产卵时期、幼虫发育和化蛹等情况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显示,东部生态区大部分地区亚洲玉米螟只有1个落卵高峰期,未发现第1代幼虫化蛹,仍为1代发生区,而在伊通县和集安市有部分幼虫化蛹,已由1代发生区变为1代为主兼1.5代发生区;中部生态区大部分地区有2个落卵高峰期,未发现第2代幼虫化蛹,已由1.5代发生区变为完全2代发生区,而在双辽市和梨树县出现第3代低龄幼虫,已变为2代为主兼2.5代发生区;西部生态区大部分地区有2个落卵高峰期,未发现第2代幼虫化蛹,仍为2代发生区,而在通榆县出现第3代低龄幼虫,已由2代发生区变为2代为主兼2.5代发生区。表明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吉林省亚洲玉米螟的世代发生数有增加的趋势。
鲁新周淑香李丽娟陈立玲常雪张国红
关键词:气候变暖亚洲玉米螟
湿度对赤眼蜂羽化的影响被引量:2
2013年
通过对不同种群的两种赤眼蜂3个品系进行生物学特性试验,比较了不同湿度下各品系的羽化率、羽化出蜂率及平均单卵羽化孔数,发现不同种型及生态型的赤眼蜂羽化时对湿度的反应不同。螟黄赤眼蜂M-TC品系对湿度要求较高,喜高湿极不耐低湿;松毛虫赤眼蜂S-TL品系在高湿和低湿下抗逆性较好,松毛虫赤眼蜂S-AC品系在适宜湿度下羽化特性最好,可根据以上特性针对不同的地理、气候特点加以应用。
李丽娟鲁新张国红周淑香毛刚刘宏伟丁岩孙康娜李光雪
关键词:松毛虫赤眼蜂螟黄赤眼蜂羽化
吉林省二代区亚洲玉米螟危害趋势研究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明确吉林省二代区亚洲玉米螟Ostriniafurnacalis(Guenee)发生趋势,为亚洲玉米螟的早期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2—2013年采用田间调查的方法对吉林省二代区亚洲玉米螟的田间落卵量及为害趋势进行研究,同时分析田间落卵和为害情况的关系。【结果】亚洲玉米螟1代卵始见期在6月14日左右,高峰期在6月25日左右,末期在7月15日左右;2代卵始见期在7月25日左右,高峰期在8月15日左右,末期在9月1日左右。1代落卵量呈整体下降趋势,2代落卵量呈整体增加趋势,两代之间微弱相关(r=-0.058,P=0.857)。百株虫孔数呈整体下降趋势,虫量和被害株率在年度间呈不规则波动,整体发生趋势12年间未发生明显变化。通过对亚洲玉米螟卵量和玉米受害情况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表明亚洲玉米螟为害是两代共同作用的结果,1代落卵量对越冬虫量影响很小,秋季剖杆时玉米螟的越冬虫量主要由2代落卵量决定,但1代落卵量对秋季剖杆百株虫孔数和被害株率的贡献大于2代。【结论】1代玉米螟发生重,秋季收获时虫孔数较多;2代玉米螟发生重,秋季收获时虫量较大;玉米螟秋季剖杆百株虫孔数整体下降,但被害株率没有发生显著变化,说明2代玉米螟为害呈逐年加重趋势。
周淑香鲁新李丽娟张国红丁岩常雪
关键词:亚洲玉米螟
二代玉米螟为害玉米产量损失研究被引量:12
2014年
【目的】研究二代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ee)为害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方法】以"先玉335"为供试玉米品种,通过人工接虫模拟二代玉米螟不同发生量为害玉米对产量损失的影响。【结果】随着接卵量增加,虫孔数和蛀孔隧道长度增加,玉米单穗粒重降低。单株虫孔数每增加1个,玉米产量损失率增加4.52%;隧道长度每增加10 cm,产量损失率增加8.34%。接卵量与玉米产量损失率的关系符合方程z=-10.0297+4.034 ln(x)。【结论】根据害虫经济阈值的定义,推算出二代玉米螟的防治指标为百株累积卵量12.8块,对二代玉米螟的防治决策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周淑香鲁新王振营李丽娟张国红丁岩
关键词:二代玉米螟经济阈值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