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21061)

作品数:10 被引量:181H指数:8
相关作者:杨经绥熊发挥徐向珍孙知明潘家伟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5篇铁矿
  • 5篇铬铁矿
  • 4篇地幔
  • 4篇地幔橄榄岩
  • 4篇橄榄岩
  • 3篇蛇绿岩
  • 3篇绿岩
  • 3篇冈底斯
  • 3篇白垩纪
  • 2篇豆荚状铬铁矿
  • 2篇雅鲁藏布江缝...
  • 2篇岩带
  • 2篇早白垩纪
  • 2篇蛇绿岩带
  • 2篇年代学
  • 2篇盆地
  • 2篇西藏冈底斯
  • 2篇西段
  • 2篇绿岩带
  • 2篇缝合带

机构

  • 11篇中国地质科学...
  • 4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北京大学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墨尔本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作者

  • 5篇杨经绥
  • 3篇熊发挥
  • 2篇刘栋梁
  • 2篇李海兵
  • 2篇潘家伟
  • 2篇许志琴
  • 2篇徐向珍
  • 2篇王云鹏
  • 2篇连东洋
  • 2篇孙知明
  • 2篇刘飞
  • 2篇曾令森
  • 1篇冯光英
  • 1篇周文达
  • 1篇郜源红
  • 1篇秦海鹏
  • 1篇白文吉
  • 1篇龚正
  • 1篇刘钊
  • 1篇许继峰

传媒

  • 8篇岩石学报
  • 1篇中国地质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5
  • 7篇2014
  • 2篇2013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藏南冈底斯白垩纪弧后盆地的地壳变形及初始高原的形成被引量:11
2017年
在藏南"南冈底斯岩浆弧"的北侧,发育一个白垩纪碳酸盐-碎屑岩组成的弧后盆地,盆地基底为早侏罗纪火山岩,其上被大面积晚白垩世-古新世林子宗群火山岩(62~45Ma)角度不整合覆盖,以及65~40Ma花岗岩基的侵位。南冈底斯弧后盆地的主要地壳变形表现为:在自北向南剪切应变下,以早侏罗世火山岩与晚侏罗-白垩世沉积岩之间的冈底斯滑脱带(GD)为主要构造底面,与上部白垩纪地层的强烈褶皱和铲式构造一起组成的"滑脱-褶皱"构造样式。研究表明,弧后盆地的滑脱-褶皱构造是90~62Ma期间与新特提斯大洋岩石圈板片俯冲有关的弧后盆地地壳缩短、加厚和造山作用的表征。大面积存在的冈底斯林子宗火山岩与其下部地层的角度不整合是一种"火山披盖式"的不整合,说明冈底斯弧后盆地经历伸展到地壳缩短变形、造山隆升和剥蚀夷平的演化过程,标志洋-陆俯冲到陆-陆碰撞的转换。提出南冈底斯初始高原在晚白垩世俯冲条件下开始形成的新认识。
马元许志琴李广伟马士委马绪宣陈希节赵中宝
关键词:滑脱构造
西藏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中西段萨嘎蛇绿岩及其构造意义被引量:1
2018年
基于萨嘎蛇绿岩序列中超基性岩和基性岩地球化学、岩石学、年代学、大地构造与地球动力学的数据资料,对西藏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中西段萨嘎蛇绿岩进行构造意义分析,认为萨嘎蛇绿岩层序中辉长岩属钙碱性-低钾拉斑玄武岩;蛇绿岩层序中的玄武岩为钙碱性玄武岩和碱性玄武岩,萨嘎蛇绿岩北亚带东侧热嘎、松多处玄武岩为钙碱性-低钾拉斑玄武岩,中西侧萨嘎处玄武岩为碱性-钾玄系列玄武岩。萨嘎蛇绿岩中基性岩具有大洋中脊、低钾拉斑玄武岩和碱性玄武岩特征。热嘎基性岩具有MORB微量元素特征,属大洋中脊玄武岩型;萨拉基性岩具有MORB和大洋岛弧玄武岩特征,属碱性玄武岩和低钾拉斑玄武岩型;松多基性岩具有MORB和大洋岛弧玄武岩特征,属地幔柱玄武岩和碱性玄武岩型。综上所述,位于北亚带萨嘎蛇绿岩多源,普遍贫Cr、Ti、Mn,微量元素具有地幔地球化学特征。在萨嘎蛇绿岩中发现大面积碱性玄武岩,其为后期混染壳源物质后产生,保留了幔源玄武质岩浆的部分地球化学特征,贫硅富碱,形成富碱矿物。萨嘎蛇绿岩达吉岭-萨拉剖面中辉长岩的锆石U-Pb年龄为125.6±2.7 Ma,与整个雅鲁藏布江蛇绿岩中西段基性岩年龄(130~120Ma)一致。推断萨嘎蛇绿岩可能形成于洋内超俯冲带(SSZ),并经历了后期弧前盆地洋中脊扩张改造,属洋内超俯冲带(SSZ)的弧前-弧-弧后环境。
赵佳楠
关键词:岩石地球化学年代学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西段达机翁地幔橄榄岩及铬铁矿的铂族元素特征被引量:15
2015年
达机翁蛇绿岩位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的西段北亚带,该蛇绿岩主要由地幔橄榄岩、玄武岩以及硅质岩组成,其中地幔橄榄岩以方辉橄榄岩为主,同时含有少量的纯橄榄岩,纯橄岩主要呈不规则透镜状或团块状分布于方辉橄榄岩中。在达机翁地幔橄榄岩中产出有3种不同类型的铬铁矿,分别为块状,豆状以及浸染状铬铁矿。文章主要对达机翁地幔橄榄岩的方辉橄榄岩及豆荚状铬铁矿进行了研究,结合岩石的主量元素和铂族元素,对地幔橄榄岩和豆荚状铬铁矿的成因以及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的找矿远景进行了探讨。达机翁地幔橄榄岩具有较高的Mg O含量以及较低的Al2O3和Ca O等含量,这种亏损的全岩成分指示了达机翁地幔橄榄岩经历了较高的部分熔融作用,同时方辉橄榄岩的PGEs的总量为23.68×10^-9~31.02×10^-9,高于原始地幔的值,Pd和Cu 2个元素的含量较为分散明显偏离部分熔融曲线,指示了达机翁方辉橄榄岩可能遭受了熔体的改造,在熔体-岩石反应的过程中,导致了富含PPGE的硫化物的加入。达机翁豆荚状铬铁矿为高Cr型铬铁矿,具有IPGE和Rh明显富集以及Pt,Pd明显亏损的特征,不同类型的铬铁矿之间具有一致的PGEs的分配模式。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内大量分布的超镁铁岩体在岩石组合、地球化学特征、成因以及形成时代等方面,均具有相似性,是中国铬铁矿找矿的有利远景区。
连东洋杨经绥熊发挥刘飞王云鹏
关键词: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地幔橄榄岩豆荚状铬铁矿铂族元素
西藏冈底斯大陆弧早白垩纪弧前伸展作用
<正>在现今活动俯冲带系统中,弧前伸展作用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但弧前伸展作用是否局限于浅部构造层次,还是涉及整个岩石圈,是理解岛弧构造演化和地球化学效应的重要课题。在西藏冈底斯岩基的南缘,保留世界上典型的弧前盆地—日喀则弧...
曾令森高利娥王誉桦
文献传递
蛇绿岩型金刚石的特征被引量:24
2014年
蛇绿岩型金刚石产在蛇绿岩地幔橄榄岩和铬铁矿中,不同于产在大陆克拉通的金伯利岩型金刚石,也不同于产在板块俯冲带中的超高压变质型金刚石和陨石撞击成因的金刚石。蛇绿岩型金刚石的主要特征是粒度普遍较小,多数在200~500μm之间,C同位素显示极低的δ13CVPDB值(-28‰^-18‰),金刚石中包裹体以含富Mn的矿物为特征,金刚石产在蛇绿岩大洋地幔橄榄岩中,其构造背景为板块缝合带。金伯利岩型金刚石粒度可达厘米级,是大颗粒宝石级金刚石的主要来源,其C同位素显示轻微低的δ13CVPDB值(-10‰^-5‰),包裹体矿物多为富Mg的矿物组合,金刚石产在克拉通和大陆岩石圈构造背景。超高压变质带中的金刚石颗粒十分细小,由数微米至<100μm,C同位素为中等低的δ13CVPDB值(-15‰^-7‰),金刚石通常与碳酸岩和地壳成因矿物伴生,含有金刚石的超高压变质岩石形成的构造背景为板块深俯冲边界。形成于陨石撞击的金刚石产出和研究均较少,金刚石通常也是微米级,产出在陨石撞击形成的变质岩中,伴生矿物的成分与与撞击变质的原岩有关。以上四类金刚石无论野外和室内区分显著,由此,可以将蛇绿岩型金刚石归为地球上一种新的金刚石产出类型。
杨经绥徐向珍白文吉张仲明戎合
关键词:金刚石地幔橄榄岩铬铁矿蛇绿岩
柴达木盆地西部新生代构造演化及其对青藏高原北部生长过程的制约被引量:34
2013年
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北部的一个中新生代山间陆相含油气盆地,盆地内新生代地层的构造变形记录了青藏高原北部生长、地壳缩短及其形成过程的重要信息。本文运用高精度卫星影像资料、地球物理资料剖面和磁性地层年代学数据等多种学科资料的综合研究,重点对柴达木盆地西部逆冲-褶皱构造带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解析。研究结果表明:(1)由北向南依次发育分布的红三旱、尖顶山-黑梁子、南翼山和油砂山褶皱构造带均由不对称的直立褶皱或同斜褶皱构成,并且显示出背斜相对紧闭、向斜宽缓的"侏罗山式"褶皱特征,表明其下部滑脱构造带的存在;(2)红三旱、尖顶山-黑梁子逆冲-褶皱构造SW翼缓NE翼陡的不对称褶皱形态显示出是由南向北的逆冲作用形成的;两翼相对较对称的南翼山褶皱形态是由NE-SW向双向逆冲作用形成的;SW翼陡(或地层倒转)NE翼缓的油砂山褶皱带是由NE-SW向双向逆冲挤出作用形成的反映出由北向南的逆冲作用的存在;(3)红三旱、尖顶山-黑梁子和南翼山褶皱构造带的初始生长地层依次为始新统下干柴沟组、上新统狮子沟组和更新统七个泉组,高精度磁性地层限定其沉积时代依次为~39.5Ma、~8.2Ma和~2.5Ma,这不仅代表了这些褶皱的初始形成时代,而且代表了其逆冲断裂的形成时代;油砂山褶皱构造带中七个泉组初始生长地层以及上地表发育的一系列现代水系发生了弯曲,表明该逆冲-褶皱构造带从~2.5Ma形成以来一直持续到现在迄今仍在生长;红山旱地区近SN向的直立褶皱以及柴西地区似穹窿状的叠加褶皱,反映出阿尔金断裂带走滑过程中伴随的近EW向挤压的结果;(4)综合柴西地区逆冲-褶皱带构造地貌、生长地层、地球物理剖面、磁性地层年代学等证据,表明柴西存在的一系列逆冲-褶皱带是由南向北的滑脱构造产生,具有后
吴婵阎存凤李海兵田光荣孙知明刘栋梁于长青潘家伟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阿尔金断裂青藏高原
阿尔金断裂带中侏罗世走滑活动及其断裂规模的探讨--来自软沉积物变形的证据被引量:18
2013年
阿尔金断裂带是青藏高原北部边界,它不仅切割了高原北部的不同构造单元,控制了高原北部的几何学特征及基本的构造格架,而且还是调节青藏高原变形和高原物质向东挤出的重要断裂之一,对它的形成时代、活动历史以及断裂带的生长过程和演化的研究是认识青藏高原形成过程和动力学问题的关键之一。本文以阿尔金断裂带中段肃北县城南部出露的中侏罗纪陆相湖沼地层为研究对象,在野外中侏罗世剖面中,共发现26层软沉积物变形层。软沉积物变形的方式主要是不同类型的砂土液化,包括负载、球-枕状构造、卷曲变形、液化角砾、液化底劈和砂火山构造;软沉积变形大多发生在细砂岩和泥质粉砂岩层中,细砂岩层易液化、变形剧烈;粒度统计显示发生液化的沙粒粒径在0.05~0.5mm之间,主要为0.2~0.3mm,这些砂土液化的软沉积物变形特征与历史地震和模拟实验获取的易液化扰动区间高度一致,因此,中侏罗世地层中发育的软沉积物变形是由于地震震动而形成。根据震级与液化最大震中距的关系,推测发生的最小震级在MS6~6.5之间,根据软沉积变形的类别与震级之间的关系推断最大可能发生的震级为7.5级。根据软沉积变形层出现的频率和组合关系,我们认为肃北剖面反应的是一个地震幕,发生的地震事件至少在4次以上,表明在中侏罗世(古)阿尔金断裂带发生了强烈的走滑运动,并且至少断裂带已延展到肃北一带,结合索尔库里地区晚三叠纪左旋走滑活动形成的糜棱岩以及玉门地区白垩纪的火山活动和软沉积物变形的事实,指示着阿尔金断裂带至少经历了晚三叠纪、中侏罗纪、晚白垩纪及新近纪的强烈走滑活动,并且其断裂带由索尔库里地区向东西两端逐渐扩展生长,由早期百千米到上千千米、一千多千米至约两千千米长的现今规模。
龚正李海兵孙知明刘栋梁潘家伟韩亮吴蝉
关键词:阿尔金断裂带古地震中侏罗世
南秦岭东江口、柞水和梨园堂花岗岩类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与锆石Lu-Hf同位素组成被引量:33
2014年
东江口、柞水和梨园堂岩体位于商丹断裂南侧。锆石的LA-ICP-MS U-Pb年代学分析表明,东江口花岗闪长岩、柞水花岗岩、梨园堂石英二长岩和梨园堂花岗岩等4个样品的岩浆结晶年龄分别为246.8±2.5Ma(早三叠纪),233.6±1.3Ma(中三叠纪),956.1±4.5Ma(新元古代),203.6±2.2Ma(晚三叠纪)。锆石的Lu-Hf同位素原位分析结果表明,锆石的两阶段Hf模式年龄(tDM2)分别为1.4~1.6Ga、1.0~1.3Ga、1.0~1.3Ga和1.0~1.3Ga。勉略洋闭合(约250Ma)之后,扬子板块和华北板块发生碰撞,导致扬子陆块俯冲至南秦岭地块之下并发生小规模的部分熔融形成早-中三叠纪(246.8~233.6Ma)花岗岩类。碰撞结束(约220Ma)后,扬子陆块板片断离诱发软流圈物质上涌,同时俯冲的扬子陆壳开始折返,在地幔热和构造减压的条件下,俯冲陆壳及上覆岩石圈地幔发生广泛的部分熔融,形成不同程度具埃达克质地球化学特征的晚三叠纪(199.0~224.8Ma)花岗岩类及伴生的镁铁质包体。
刘春花吴才来郜源红雷敏秦海鹏李名则
关键词:花岗岩类
铬在橄榄石中的赋存状态:西藏罗布莎地幔橄榄岩和铬铁矿中的富铬橄榄石及对深部地幔成因的启示被引量:6
2014年
西藏罗布莎蛇绿岩的地幔橄榄岩和铬铁矿中含有目前世界上已知最富铬的包裹体橄榄石(Cr2O3含量最高达1.49%)和富含铬铁矿出溶体的变形残晶橄榄石。通过对富铬橄榄石产出特征和其中Cr与其他元素相关关系的分析,结合前人的研究,指出铬是以还原态的Cr2+进入橄榄石晶格的,Cr2+可能以占据空位和部分替代Fe2+的方式稳定于富铬橄榄石初始相的晶格中。鉴于前人在罗布莎地幔橄榄岩和铬铁矿中大量超高压强还原相矿物的发现,认为这些富铬橄榄石的初始相可能为形成于地幔过渡带或下地幔的瓦兹利石或林伍德石,富铬橄榄石的产出也反过来证明了罗布莎地幔橄榄岩和铬铁矿中部分物质的深部地幔来源。
梁凤华杨经绥许志琴赵佳楠
关键词:地幔橄榄岩铬铁矿
西藏罗布莎不同类型铬铁矿的特征及成因模式讨论被引量:32
2014年
蛇绿岩地幔橄榄岩中产出的豆荚状铬铁矿是铬的主要来源。已有的研究表明,豆荚状铬铁矿形成于洋中脊或俯冲带的浅部地幔环境。但随着近些年在豆荚状铬铁矿及围岩地幔橄榄岩中不断发现金刚石等深部矿物,人们也开始质疑豆荚状铬铁矿的浅部成因理论。本文系统研究了西藏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东段的罗布莎豆荚状铬铁矿床,识别出两类铬铁矿,一类以方辉橄榄岩为围岩的致密块状铬铁矿(Cr1#),另一类是以纯橄岩壳为围岩的浸染状铬铁矿(Cr2#)。两类铬铁矿在铬尖晶石的矿物化学成分、PGE和Re-Os同位素特征上存在较大差别,属不同演化过程的结果。地幔橄榄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指示罗布莎橄榄岩中存在由低铬且轻稀土亏损和高铬且轻稀土富集的两类方辉橄榄岩。在此基础上,提出豆荚状铬铁矿为多阶段形成的新认识,经历了早期俯冲至地幔过渡带(410~660km)的陆壳和洋壳物质被脱水和肢解,过渡带产生的热和流体促成了地幔的熔融和Cr的释放和汇聚;铬铁矿浆在地幔柱/地幔对流驱动下,运移至过渡带顶部冷凝固结,并有强还原性的流体进入,后者携带了深部形成的金刚石、斯石英等高压矿物,并进入"塑性-半塑性地幔橄榄岩"中;随着物质向上移动,深度降低,早期超高压相矿物发生相变,如斯石英转变成柯石英,高压相的铬铁矿中出溶成柯石英和单斜辉石;在侵位过程和俯冲带环境,含水熔体与方辉橄榄岩反应形成了不含超高压矿物的规模相对较小的浸染状铬铁矿(Cr2#)及纯橄岩壳。
熊发挥杨经绥巴登珠刘钊徐向珍冯光英牛晓露许继峰
关键词:铂族元素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