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908专项(908-01-ST09)

作品数:9 被引量:77H指数:4
相关作者:郑爱榕李炎林培梅姜双城马菲更多>>
相关机构:厦门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908专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天文地球
  • 2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篇
  • 2篇沉积物
  • 2篇春季
  • 1篇地球化
  • 1篇地球化学
  • 1篇地统计
  • 1篇氧化法
  • 1篇叶绿
  • 1篇叶绿素
  • 1篇遗传多样性研...
  • 1篇植物
  • 1篇潜标
  • 1篇热通量
  • 1篇浊度
  • 1篇总氮
  • 1篇粒径趋势分析
  • 1篇环境意义
  • 1篇尖头斜齿鲨
  • 1篇碱性过硫酸钾
  • 1篇过硫酸钾

机构

  • 7篇厦门大学
  • 3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天津科技大学

作者

  • 3篇郑爱榕
  • 2篇姜双城
  • 2篇林培梅
  • 2篇李炎
  • 1篇陈骁
  • 1篇徐志伟
  • 1篇孙双文
  • 1篇杨圣云
  • 1篇汪亚平
  • 1篇邵浩
  • 1篇高亚辉
  • 1篇魏皓
  • 1篇王毅
  • 1篇刘志宇
  • 1篇潘聪
  • 1篇王建丰
  • 1篇盛立芳
  • 1篇李永虹
  • 1篇陈长平
  • 1篇黄以琛

传媒

  • 2篇厦门大学学报...
  • 2篇台湾海峡
  • 2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地理学报
  • 1篇海洋环境科学
  • 1篇热带海洋学报

年份

  • 1篇2010
  • 4篇2009
  • 5篇2008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海南岛西南春季海流特征分析被引量:6
2009年
利用2007年春季海南岛西南两锚系站1个月的ADCP海流资料和CTD温盐资料,结合同时期的NCEP风场资料,分析北部湾湾口外海海水入侵的情况。通过研究发现海南岛东南的海水在北部湾湾口存在稳定的流动,一支沿海南岛向西北进入北部湾,一支转向西南进入南海,温盐特征也显示出这个环流特点。风对余流只产生扰动作用,余流方象随着风的转向而转向,风恢复后余流很快恢复原来的流动方向。余流大小和大小潮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王建丰王毅孙双文
地统计法支持的北部湾东部海域沉积物粒径趋势分析被引量:29
2008年
在北部湾东部海域采集表层沉积物71个,通过粒度分析获得其粒度参数(平均粒径、分选系数、偏态),用克里格插值法将不规则采样站位的粒度参数内插为规则网格分布的相应粒度参数。采用地统计法分析其空间相关性,计算度量空间相关性范围的参数,即半方差图中的变程值。结果表明,使用地统计分析获得的粒度参数变程值物理意义较为明确,可作为粒径趋势分析模型的特征距离,其中分选系数变程值作为特征距离的计算结果与前人的海流、沉积物输运信息更为吻合;这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传统方法(试算法或经验估计法)获取特征距离可能造成的模型计算误差。采用不同间距插值时得到的粒径趋势矢量具有不同的空间分辨率,其中高分辨率的细化图所反映的海底沉积物净输运趋势与余流和环流等所反映的沉积物输运细节特征吻合较好,低分辨率的概化图可大致反映该区域沉积物的总体输运趋势。地统计分析的结果对未来研究工作中采样间距的选取也具有指导意义。
马菲汪亚平李炎叶长江徐志伟张凡
关键词:粒径趋势分析
北部湾夏冬季海表温度、叶绿素和浊度的分布特征及调控因素被引量:27
2008年
基于2006年6~8月和2006年12月~2007年2月的MODIS数据,分析北部湾夏季和冬季的海表温度、叶绿素及浊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引入叶绿素与浊度的比值探讨浊度的控制因素,揭示径流、环流、风场和地形对北部湾上层水体环境要素的调控机制.夏季北部湾海表温度分布较为均匀,叶绿素浓度和浊度值沿岸带较高,外海较低.沿岸流海域浊度的主要影响因子是陆源输出物质和再悬浮沉积物,上升流海域则是浮游植物影响为主.冬季湾北沿岸流海域SST明显较低,海南岛西侧及中央海域存在一暖水舌,强化的混合作用导致叶绿素和浊度均明显高于夏季,再悬浮沉积物的影响也高于夏季.夏季发育跨中央海域的东向物质输送通道,冬季则发育西向物质输送通道.
黄以琛李炎邵浩李永虹
关键词:海表温度叶绿素浊度MODIS
中国南部沿海尖头斜齿鲨遗传多样性研究被引量:1
2008年
采用随机引物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中国南部沿海闽东霞浦—浙南瑞安海域(MD)、闽南—台湾浅滩渔场(MN)、粤西湛江—阳江海域(YX)、北部湾海域(BBW)4个尖头斜齿鲨地理群体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29个随机引物在4个群体中共检测出282个位点.4个群体各自检测出的位点数分别为273、274、272、276,其中多态位点数分别为54、57、52、45,多态位点比例分别为19.78%、20.80%、19.12%、16.30%.Shannon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104、0.107、0.103、0.090,表明尖头斜齿鲨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遗传距离和UPGMA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尖头斜齿鲨的基因交流模式属于距离隔离模式,遗传差异大小与地理距离远近相关.进行分子方差分析(AMOVA)得到遗传变异固定指数(Fst=0.019,p<0.05),显示大部分变异(98.06%)发生在群体内部,群体间变异较小(1.94%).
陈骁潘聪杨圣云
关键词:尖头斜齿鲨
北部湾南部沉积物中磷的形态特征及环境意义被引量:3
2008年
采用SEDEX方法对2006年7月北部湾南部海区调查过程中采集的表层沉积物中的总磷(TP)及各种磷的赋存形态进行了系统性分析,同时结合沉积物及上覆水的环境参数,讨论了磷的地球化学特征.磷(P)的6种地球化学赋存形态分为:弱吸附态(Ads-P)、铁结合态(Fe-P)、自生磷灰石及钙结合态(Ca-P)、碎屑态(De-P)、有机态(OP)及硅酸盐态(SIF-P).研究表明,沉积物的TP主要源于海区内部生物地球化学过程,陆源输入影响较弱,具有保守性;Ca-P是上覆水体中活性磷酸盐(DIP)的汇;SIF-P是上覆水体中颗粒磷(PP)的汇;沉积物的粒度(GSL)是控制P形态含量重要因子;盐度(S)是影响Fe-P的含量变化的重要因子;Ca-P、De-P、SIF-P是沉积物中的"惰性磷",Ads-P、Fe-P、OP是沉积物中的"活性磷".
姜双城郑爱榕林培梅
关键词:沉积物赋存形态环境意义
碱性过硫酸钾氧化法测定海水总氮方法的改进被引量:4
2009年
对《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海洋化学调查技术规程》的海水总氮测定方法碱性过硫酸钾氧化法进行了改进,减少水样转移次数与定量移取步骤,对改进方法的精密度、准确度、回收率和空白值等指标与《规程》法进行了比较,并验证了改进方法的有机氮氧化率、加标氧化率和海水加标回收率。结果表明,改进方法的精密度、准确度、回收率和空白值均符合总氮测定要求,有机氮加标氧化率和加标回收率符合《规程》的要求,说明了改进方法可靠,简化了步骤、缩短了时间,节省了试剂用量和器皿,更适于船上现场测定。
郑立东郑爱榕
关键词:总氮
2006~2007年北部湾海-气热通量变化特征被引量:1
2009年
用2006年夏-2007年秋在北部湾获得的船测气象资料,由块体公式计算了海-气通量。结果表明:北部湾春、夏季节获得热通量,而秋、冬季节失去热通量。春季通过湍流交换造成的热通量对海面热平衡的贡献最小,其次是夏季、冬季和秋季。在年平均尺度上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分别占净辐射通量的7.4%和77.4%,15.2%的净辐射热量通过海洋过程消耗掉。感热通量随海-气温差的加大而增大,而与风速之间呈现复杂的非线性关系。海-气温差增加1℃,感热通量增加6.7-12.7 W/m^2;较大的感热通量(〉30 W/m^2)容易出现在5-10 m/s风速条件下。潜热通量与风速和相对湿度呈明显的相关关系:风速增加1 m/s,潜热通量增加约18 W/m^2,而相对湿度下降1%会导致6 W/m^2潜热通量的增加。
盛立芳郑元鑫陈静静王丹
关键词:热通量
北部湾海域夏冬两季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的初步分析
通过2006年夏季和2007年冬季两个航次的调查,初步分析了北部湾海域夏冬两季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两个航次共检出浮游植物250种(包括变种),其中硅藻门50属184种,占总种数的73.6%;甲藻门18属62种,占总种数的...
周茜茜陈长平高亚辉
关键词:浮游植物
文献传递
北部湾北部沉积物中磷的地球化学行为研究被引量:2
2008年
对2006年7月北部湾北部海区调查过程中采集的表层沉积物运用SEDEX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总磷及其磷赋存形态分析.把磷(P)分为6种赋存形态:弱吸附态(Ads-P)、铁结合态(Fe-P)、自生磷灰石及钙结合态(Ca-P)、碎屑态(De-P)、有机态(OPS)及硅酸盐态(SIF-P).结合上覆水的环境参数,讨论了磷的地球化学行为特征.研究表明,沉积物是上覆水体颗粒磷(PP)的汇,而不是上覆水体溶解态总磷(DTP)的源,沉积物中的P具有保守性;TPS、Fe-P和OPs具有亲大陆性;盐度(S)是影响Fe-P、OPS、SIF-P的含量变化的重要因子;Ca-P、De-P、SIF-P是沉积物中的"惰性磷,"Ads-P、Fe-P、OPS为沉积物中的"活性磷";海区P的主要循环路径可以描述为:PP OPS→SIF-P→Fe-P→IPS.
林培梅姜双城郑爱榕
关键词:沉积物地球化学
北部湾春季季风转换时期两潜标站余流分析被引量:6
2010年
2007年春季季风转换期间,在北部湾湾口两站利用潜标观测获得了80余天的流速剖面等资料序列。结合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物理海洋学数据分发存档中心提供的QuikSCAT海表面风场数据,以及NOAA国家气候数据中心提供的海表面温度数据,利用交叉谱分析方法对观测期间两站余流结构及其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春季季风转换时期,北部湾风场北分量具有周期为10d左右的震荡。风的输运造成密度场结构出现相应的震荡,从而会引起密度流的变化。2)M4站余流主要由风场控制,水体向北部湾内输运。3)M5站表底层余流差距较大,整层余流均受到了风的直接影响,而表层还受到了由风引起的密度流变化的影响,因此风通过两种方式影响了M5站的余流。
刘天然魏皓赵亮原野刘志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