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教委科技计划面上项目(KZ201110025027)
- 作品数:5 被引量:62H指数:3
- 相关作者:王成硕张罗赵岩欧阳昱辉张伟更多>>
- 相关机构:首都医科大学教育部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教委科技计划面上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变应性鼻炎屋尘螨变应原皮下免疫治疗的远期疗效研究被引量:27
- 2012年
- 目的 评价皮下注射标准化屋尘螨变应原疫苗治疗变应性鼻炎的远期疗效。方法将92例单一屋尘螨过敏的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免疫治疗组(46例)和药物治疗组(46例)。通过症状评分、药物评分和屋尘螨特异性皮肤反应指数评价临床疗效,同时检测血清中屋尘螨特异性IgE、特异性IgG4的水平。结果经过3年治疗后,免疫治疗组患者的症状评分、药物评分(中位数[25分位数;75分位数])和屋尘螨特异性皮肤反应指数(均值±标准差)分别为3.32[2.49;5.12]分、0.31[0.28;0.45]分、1.34±0.29,较治疗前的9.20[7.50;11.13]分、0.72[0.47;0.83]分、1.71±0.53,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检验值分别为-5.13、-5.78、6.37,P值均〈0.05),以上3项指标免疫治疗组与药物治疗组相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血清屋尘螨特异性IgE水平治疗前为16.32[4.34;38.65]kU/L,免疫治疗3年后为15.85[4.93;46.27]kU/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84,P〉0.05);免疫治疗组患者血清中螨特异性IgG4治疗后为8387[7732;16634]AU/L,较治疗前的486[319;1439]Au/L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1,P〈0.05)。7.5%(3/40)的免疫治疗组患者在3年后出现了哮喘症状,明显低于药物治疗组哮喘症状的发生率(2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50,P〈0.05)。15.0%(6/40)的免疫治疗组患者在3年后出现了新的过敏原反应,明显低于药物治疗组(4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32,P〈0.05)。结论对于变应性鼻炎患者而言,标准化屋尘螨变应原免疫治疗能够有效改善症状、减少药物使用及降低特异性皮肤反应,升高血清中特异性IgG4水平,有效减少哮喘和新的过敏反应的发生。
- 王成硕王向东张伟佘文煜锡琳欧阳昱辉赵岩张罗
- 关键词:变应性常年性脱敏法免疫
- 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阿司匹林不耐受鼻息肉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探索口服甲泼尼龙短疗程治疗阿司匹林不耐受鼻息肉的疗效。方法入选24例嗜酸性粒细胞性鼻息肉伴阿司匹林不耐受患者。使用甲泼尼龙24 mg,1次/d,疗程为2周。治疗前后评价鼻堵、流涕、嗅觉、头面痛4个症状的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评分和内镜Davos评分。结果经过2周治疗后,鼻堵症状VAS评分的改善最为明显(治疗前8.57±0.63,治疗后3.93±0.79;t=19.89,P<0.0001),流涕症状的改善次之(治疗前8.33±0.94,治疗后4.38±1.09;t=17.03,P<0.0001),嗅觉症状改善又次之(治疗前8.96±0.62,治疗后5.83±2.31;t=7.80,P<0.0001),头痛症状的改善最不明显(治疗前5.31±1.46,治疗后4.02±0.88;t=4.38,P<0.001)。内镜下息肉Davos评分亦有明显减少[治疗前:5(4~5.37),治疗后:4(4~4);Z=3.57,P<0.0001]。结论短疗程使用甲泼尼龙治疗伴阿司匹林不耐受鼻息肉,可明显改善鼻部症状,减小息肉体积。可作为术前常规用药和术后长期控制息肉的有力手段。
- 王成硕娄鸿飞张罗
- 关键词:鼻息肉阿司匹林甲泼尼龙糖皮质激素类
- 变应性鼻炎屋尘螨变应原集群免疫治疗与常规免疫治疗的对照研究被引量:30
- 2011年
- 目的 对比变应性鼻炎患者接受集群免疫治疗和常规免疫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80例屋尘螨过敏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组,一组接受集群免疫治疗,每周就诊1次,每次就诊注射2~3次,6周后达到维持剂量.另一组接受常规免疫治疗,每周就诊1次,每次就诊注射1次,14周后达到维持剂量.达维持剂量后两组病例继续以维持剂量治疗1年,治疗期间通过症状评分、药物评分,血清屋尘螨特异性IgG4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评价免疫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接受集群免疫治疗的患者更早出现症状评分的改善和对症药物使用的减少(第6周),更早出现血清屋尘螨特异性IgG4的升高(第6周).在剂量递增阶段,集群免疫治疗组进行534次注射,有3例出现6次全身不良反应,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2%(6/534);常规免疫治疗组591次注射,共3例出现5次全身反应,全身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0.85%(5/59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33,P>0.05).结论 对治疗变应性鼻炎而言,集群免疫治疗与常规免疫治疗相比,可以更早地实现症状的改善和药物使用的减少,且具有同样的安全性,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
- 王成硕张伟王向东锡琳欧阳昱辉赵岩张罗
- 关键词:免疫治疗
- 螨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1年后免疫学变化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探讨标准化尘螨变应原疫苗进行集群免疫治疗过程中的免疫学机制。方法将60例螨过敏变应性鼻炎(AR)患者分为集群免疫治疗组(n=30)和药物治疗组(n=30)。检测基线和治疗1年后受试者血清中总IgE、螨特异性IgE、特异性IgG4水平,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中Th1、Th2、天然调节性T细胞(CD4+CD25+Foxp3+T细胞)和I型调节性T细胞(Tr1细胞,CD4+IL-10+IL-4-T细胞)在CD4+T细胞中百分比。结果经过1年治疗后,总IgE和螨特异性IgE水平未见明显改变,但免疫治疗组患者血清中螨特异性IgG4水平明显升高(P<0.0001)。Th1、Th2型细胞和天然调节性T细胞(CD4+CD25+Foxp3+T细胞)占CD4+T细胞的百分比在治疗前后均无明显变化(P=ns),而Tr1细胞在免疫治疗1年后明显增高(P<0.001)。结论特异性IgG4和Tr1细胞增高可作为产生免疫耐受的免疫学指标。
- 王阳娄鸿飞王成硕
- 关键词:变应原变应性常年性脱敏法免疫
- 变应性疾病的遗传学研究被引量:3
- 2012年
- 本文所述的变应性疾病是指IgE介导的I型变应性疾病,主要包括哮喘、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以及食物过敏等。目前的观点认为变应性疾病属多基因病,其遗传受遗传因子和环境因素的共同控制,同时存在基因一基因、基因一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本文旨在对包含AR在内的变应性疾病的遗传学研究策略、研究进展、研究的内在困难以及未来临床应用前景等方面做一概述。
- 张媛张罗
- 关键词:变应性疾病鼻炎变应性遗传学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