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271993)

作品数:8 被引量:121H指数:7
相关作者:张世民王欣张英琪宋达疆唐茂林更多>>
相关机构: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8篇皮瓣
  • 5篇穿支
  • 4篇外科
  • 3篇支皮瓣
  • 3篇静脉
  • 3篇穿支皮瓣
  • 2篇动静脉
  • 2篇外科皮瓣
  • 2篇显微外科
  • 2篇螺旋桨
  • 2篇解剖学
  • 2篇穿支血管
  • 1篇岛状
  • 1篇岛状皮瓣
  • 1篇低分
  • 1篇低分子
  • 1篇低分子量
  • 1篇低分子量肝素
  • 1篇低分子量肝素...
  • 1篇动物

机构

  • 7篇同济大学附属...
  • 2篇同济大学附属...
  • 2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同济大学
  • 1篇卫生部
  • 1篇湖南省肿瘤医...
  • 1篇温州医科大学

作者

  • 8篇张世民
  • 2篇张英琪
  • 2篇王欣
  • 1篇宋达疆
  • 1篇徐达传
  • 1篇梅劲
  • 1篇俞光荣
  • 1篇马飞
  • 1篇黄文华
  • 1篇杨大平
  • 1篇唐茂林
  • 1篇陶友伦
  • 1篇沈立锋
  • 1篇陈文龙
  • 1篇陈锐
  • 1篇刘天一
  • 1篇顾玉东

传媒

  • 3篇中华显微外科...
  • 1篇解剖学杂志
  • 1篇中华手外科杂...
  • 1篇中国临床解剖...
  • 1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年份

  • 2篇2017
  • 4篇2016
  • 2篇2014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远端蒂腓肠筋膜皮瓣的发现历史与启示被引量:9
2016年
显微外科学是外科学中的一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回顾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史,新的手术和观念承前启后,代表着无数学者不懈地努力和探索,基于临床应用解剖学等基础医学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显微外科学理论的建立和完善,显微外科学科的创立,显微外科学手术得以不断发展。正如Thormald在《外科百年》(Thecentury of the surgeon)一书中所言:“外科手术的历史就是过去世纪的历史”。抚今追昔,前辈的功绩星光熠熠;继往开来,青年一代风华正茂。在显微外科的发展历程中创造出许多术式,为了让年轻一代和同行加深对显微外科手术发展的了解,本刊编辑部特编发专栏“手术学史话”,既具科学性又富人文色彩。其宗旨是介绍显微外科学的国内外开拓者,他们的研究、工作方式与辉煌的成功之路,值得我们青年医生学习、思考与借鉴,既感怀前辈,又激励年轻一代拓展学术视野,启发创新思维,在显微外科领域奋发有为,再攀高峰。
张世民
关键词:筋膜皮瓣远端蒂显微外科学腓肠应用解剖学
穿支皮瓣的发现发展历史与临床启示被引量:32
2017年
穿支皮瓣(perforator flap)是指由穿支动静脉供养的岛状皮下组织皮瓣,属轴型血管的皮瓣范畴。穿支皮瓣的概念起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Kroll&Rosenfield(美国1988)、Kojima&Soeda(日本1989)、Alien&Treece(美国1994)、Blondeel(比利时)、Hallock(美国)、Morris(加拿大)、魏福全等是这方面的先驱代表。我国的穿支皮瓣概念由张世民等于2004年首先介绍。穿支皮瓣的概念曾在国内引起过激烈争论,包括其基本定义、
张世民宋达疆
关键词:穿支皮瓣MORRIS动静脉
皮瓣远侧血液循环增强技术:外增压、内增压和超回流被引量:29
2016年
当受区的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巨大(超过一个血管蒂的供血范围)时,选用在一个供区切取、面积巨大的联体皮瓣,比选用在多个供区切取的小皮瓣再经多个血管吻合拼装起来,在临床实际应用中有很强的优势。联体皮瓣在组织结构上相互连续,但皮瓣的面积超出了任何一个血管蒂的供血范围。因此,必须在血液循环薄弱的远侧进行辅助的血液循环增强(mi-crovascular augmentation),即额外的血管吻合。这种皮瓣远侧的血液循环增强技术,既包括单独动脉灌注方面(arterial inflow)、单独静脉回流方面(venous outflow),又包括同时动脉、静脉两方面。本文介绍3个相关外来术语外增压、内增压和超回流的提出历史与发展过程,并辨析其概念意义与中文名称。
张世民
关键词:外科皮瓣
穿支皮瓣的类型及其临床应用被引量:11
2017年
穿支皮瓣的概念由日本Koshima和Soeda于1989年首先提出,是指由穿支动静脉供养的岛状皮下组织皮瓣,属于轴型血管的皮瓣范畴。自1997年以来国际上每年召开一次穿支皮瓣培训交流大会,但直到2003年“根特”共识控0的发表,才引起世界学者的广泛重视。
张世民
关键词:穿支皮瓣动静脉
低分子量肝素钠对逆行岛状皮瓣存活影响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 以新西兰大白兔隐动静脉逆行岛状皮瓣为实验模型,探讨低分子量肝素钠对逆行岛状皮瓣存活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将1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2组,每组5只.其左右两侧后肢各10块皮瓣,进行对照研究.建立隐动静脉逆行岛状皮瓣实验模型(皮瓣面积3 cm×3 cm,血管蒂长4 cm,血管蒂周围保留1 cm宽的筋膜组织).对照组(A组):术后不做任何处理;实验组(B组):术后即刻开始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钠200 U/kg,每日1次,共5d.术后每天观察皮瓣颜色、肿胀情况.术后1周测皮瓣成活率.结果 两组皮瓣早期血液循环良好.对照组皮瓣创面渗血停止后,出现明显的肿胀,以皮瓣远端部分最为明显.实验组皮瓣的渗血时间延长,未出现静脉危象,所有皮瓣均存活.术后7d,两组皮瓣平均存活面积比较,对照组为(89.5±15.2)%,实验组为(97.5±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钠能延长逆行岛状皮瓣创面渗血时间,减轻皮瓣早期静脉回流的负荷,提高皮瓣存活质量.
王欣张英琪陈锐张世民俞光荣
关键词:外科皮瓣动物实验静脉回流低分子量肝素钠
穿支皮瓣的解剖学及血流动力学研究进展被引量:21
2016年
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日趋广泛,在尽可能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修复缺损的同时,以将供区损害控制到最低,以及在如何有效地预防或尽早发现并发症等方面仍需深入研究。本文通过文献计量学分析,重点介绍了穿支皮瓣的解剖学及血流动力学基础研究方法,以及临床的穿支定位方法等。目前常用的微泡增强多普勒超声技术、血管造影与3D可视化数字处理技术备受国内外同行推崇。
唐茂林杨大平梅劲张世民徐达传
关键词:穿支皮瓣显微外科血流动力学
小腿部穿支血管测量及其在螺旋桨皮瓣设计中的应用被引量:12
2014年
目的:以胫后动脉和腓动脉为重点,对小腿部穿支血管进行解剖学研究,为皮瓣穿支血管蒂的选择及皮瓣设计和旋转提供解剖学依据,从而减少术后静脉回流障碍.方法:选取21侧小腿标本进行灌注,对小腿部胫后动脉、腓动脉的穿支血管进行细致解剖,测量穿支位置、直径、动静脉比例等数据.结果:胫侧穿支血管蒂的平均长度为(1.948±0.588) cm,腓侧为(3.286±0.768) cm;胫侧发出点距内踝的平均距离为(10.723±1.791) cm,腓侧发出点距外踝的平均距离为(12.260±2.762) cm;胫侧有2支伴行静脉的穿支占53.1%,有1支伴行静脉的占40.8%,腓侧分别为64.6%和33.3%,几乎所有穿支动脉均有上、下行支.结论:小腿部有较为恒定的穿支血管发出,穿支血管几乎均有上、下行支,以此设计螺旋桨皮瓣较为可靠.穿支蒂动静脉比例、口径、位置关系以及走行角度可作为皮瓣设计、切取、旋转的参考指标.
买丽娇黄文华黎娇莹梁梦萍张世民沈立锋
关键词:小腿穿支血管
穿支血管蒂螺旋桨皮瓣蒂部血管扭转的非线性有限元模拟研究被引量:8
2014年
目的研究牵张力、伴行静脉数量和动静脉间距对穿支血管蒂螺旋桨皮瓣蒂部血管扭转的影响。方法应用LSDYNA软件建立穿支血管蒂三维非线性数字化模型,分3组进行实验:(1)等长和等张扭转;(2)血管蒂为1支和2支伴行静脉;(3)穿支动静脉间距分别在0、2、4、6 mm的情况下扭转。3组实验均从0°扭转至180°,通过血管最窄处横截面积变化,反映血管的通畅性。结果 (1)等张扭转组血管蒂通畅程度明显大于等长扭转组;(2)1支管腔通畅程度大于2支,但2支静脉的管腔截面积之和仍大于1支;(3)穿支动静脉间距加大,管腔的狭窄程度也逐渐增加。结论 (1)在血管蒂扭转的同时施加牵张力,将使血管的通畅性明显降低;(2)在穿支血管蒂螺旋桨皮瓣中,2支伴行静脉的通畅性仍较1支为好;(3)穿支动静脉间距越大,扭转后绞窄越明显,甚至发生管腔闭塞。
陶友伦张世民陈文龙张英琪王欣刘天一马飞顾玉东
关键词:穿支血管牵张非线性有限元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