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13JJ6074)

作品数:6 被引量:48H指数:5
相关作者:刘石泉赵运林胡治远王文涛杨海君更多>>
相关机构:湖南城市学院湖南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 3篇轻工技术与工...
  • 2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砖茶
  • 4篇茯砖茶
  • 4篇变性梯度凝胶...
  • 3篇发酵
  • 3篇DGGE
  • 2篇渥堆发酵
  • 2篇发花
  • 2篇发酵过程
  • 1篇电沉积
  • 1篇多样性
  • 1篇形态学
  • 1篇序列对
  • 1篇真菌群落
  • 1篇石墨
  • 1篇石墨烯
  • 1篇群落
  • 1篇拮抗
  • 1篇细菌群落
  • 1篇细菌群落结构
  • 1篇芦丁

机构

  • 6篇湖南城市学院
  • 5篇湖南农业大学

作者

  • 6篇刘石泉
  • 5篇胡治远
  • 5篇赵运林
  • 1篇雷存喜
  • 1篇杨海君
  • 1篇刘蓉
  • 1篇周莉
  • 1篇黄小柳
  • 1篇王文涛

传媒

  • 1篇生态学报
  • 1篇食品科学
  • 1篇湖南农业大学...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分析试验室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年份

  • 1篇2015
  • 5篇2014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基于形态学与ITS序列对冠突散囊菌多样性研究被引量:12
2014年
为研究茯砖茶中冠突散囊菌多样性的问题,以来自中国3个省份的5种茯砖茶为样品,从中分离出优势微生物金花菌4、16、B1、B3、B7,依托形态学与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菌株进行鉴定。结果发现,这5株菌株均属冠突散囊菌,并且存在着遗传多样性,其中16号菌株的电镜观察结果与其他4株菌株差异明显,且菌株子囊孢子的"赤道"周围存在较多小孔;在ITS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中4、B1、B3、B7聚类为一组,16号聚类成另一组,说明冠突散囊菌可能存在亚种,这与形态学结果一致。
王文涛赵运林杨海君刘石泉胡治远
关键词:冠突散囊菌ITS形态学多样性拮抗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法初步解析茯砖茶渥堆发酵过程中细菌群落结构被引量:12
2014年
为解析茯砖茶渥堆发酵过程中细菌群落结构和种类,对渥堆过程中不同时间段细菌16S rDNA的V3可变区进行扩增,对细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图谱中条带进行克隆、测序和序列比对。结果表明:黑毛茶在渥堆过程中以渥堆24 h为分界点,前后各自细菌群落结构相似,但前后的差异较大;从16S rDNA的V3可变区比对结果证明黑毛茶渥堆过程中有诺卡氏菌属、新鞘脂菌属、短波单胞菌属、韦龙氏假单胞菌属、突那梭菌属、克雷伯氏菌属、乳杆菌属及不可培养的ε-变形菌、腐败螺旋菌属、黏球菌属、根瘤菌属和未知分类地位的不可培养细菌6种。采用DGGE指纹图谱能更全面、更真实地反映黑毛茶渥堆发酵过程中细菌群落的结构和多样性变化。
刘石泉胡治远赵运林
关键词:茯砖茶渥堆发酵变性梯度凝胶电泳细菌群落结构
基于石墨烯-纳米金修饰分子印迹传感器测定黑茶中芦丁被引量:4
2015年
在金电极表面滴涂石墨烯(GR),通过电沉积技术沉积纳米金(Au)构成石墨烯-纳米金修饰电极(Au-GR/GE)。以芦丁为模板分子,邻氨基酚为功能单体,通过电聚合反应在Au-GR/GE表面合成一种对芦丁具有特异性识别能力的分子印迹传感器膜(MIP)。采用循环伏安法(CV)、差分脉冲伏安法(DPV)研究了印迹膜的性能、结构和分子印迹效应,并与槲皮素进行了选择性响应的比较,发现此传感器对芦丁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在最佳实验条件下,其对芦丁浓度的定量测定线性范围为6.30×10^-7~1.70×10^-4mol/L,线性方程为I(μA)=3.8136-8.6247 lg c(mol/L),R=0.9961,检出限为2.10×10^-7mol/L。
刘蓉雷存喜刘石泉周莉黄小柳
关键词:芦丁电沉积分子印迹
DGGE法初步解析茯砖茶发花过程中真菌群落结构被引量:10
2014年
为研究茯砖茶发花过程中真菌群落结构和种类,对发花过程中不同时段真菌落18S rDNA高变区进行扩增,并对真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图谱中条带进行克隆、测序和序列比对分析。结果表明:茯砖茶发花前后时段其优势菌不同,以发花过程的第10天为临界点,0~8 d和10~14 d,前后存在2个差异较大的真菌优势种群结构的演变,10天前以好干性酵母菌、毕赤酵母、假丝酵母为优势菌,10 d后以阿姆斯特丹散囊菌、好干性酵母菌为优势菌;18S rDNA高变区比对结果表明,茯砖茶发花过程中有好干性酵母、汉逊德巴利酵母、酿酒酵母、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路德酵母、毕赤酵母、牧草红酵母、隐球酵母、阿姆斯特丹散囊菌、曲霉、毛霉、安大略假单胞菌、真皮毛孢子菌、青霉、白地霉、灰绿曲霉、蜡叶散囊菌等;比对结果表明存在3株好干性酵母菌和5株阿姆斯特丹散囊菌,说明优势菌存在多种生态类型。采用DGGE指纹图谱能更系统、更真实地反映茯砖茶发花发酵过程中真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动态变化。
刘石泉赵运林胡治远
关键词:茯砖茶发花
用DGGE法初步解析茯砖茶渥堆发酵过程中真菌群落的结构被引量:7
2014年
为研究茯砖茶发花过程中真菌群落的结构和种类,对茯砖茶渥堆发酵过程中不同时间段黑毛茶样品中真菌群落的18S rDNA高变区进行扩增,对真菌18S rDNA变性梯度凝胶电脉(DGGE)图谱中的条带进行回收、克隆、测序和序列比对。结果表明:茯砖茶渥堆发酵过程中的真菌类型丰富,有好干性酵母(Wallemia sebi)、假丝酵母菌(Candida sp.)、热带假丝酵母(Candida tropicalis)、路德酵母(Lodderomyces sp.)、汉逊德巴利酵母(Debaryomyces hansenii)、毕赤酵母(Pichia kudriavzevii)、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隐球酵母(Cryptococcus sp.)、牧草红酵母(Rhodotorula graminis)、阿姆斯特丹散囊菌(Eurotium amstelodami)、灰绿曲霉(Aspergillus glaucus)、米赫根毛霉(Rhizomucor miehei)、微小根毛霉(Rhizomucor pusillus)、白地霉(Galactomyces geotrichum)、安大略假单胞菌(Candida ontarioensis)、真皮毛孢子菌(Trichosporon dermatis)、斜卧青霉(Penicillium decumbens)、曲霉(Aspergillus penicillioides)等真菌存在;以渥堆24 h为分界点,真菌群落结构在分界点前后变化较大;真菌群落多样性指数在渥堆0~16 h呈升高趋势,〉16~24 h略有降低,〉24 h后继续升高,在渥堆后40 h上升到最高水平2.348,而渥堆〉40~48 h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在整个渥堆过程中,优势菌路德酵母、汉逊德巴利酵母和次优势菌阿姆斯特丹散囊菌均有出现,在渥堆后期出现了次优势菌好干性酵母、汉逊德巴利酵母和酿酒酵母;比对结果表明,渥堆过程中同时存在3株好干性酵母菌和7株阿姆斯特丹散囊菌,说明在渥堆发酵过程中优势菌种存在多样性。本研究结果表明,采用DGGE指纹图谱能全面、真实地反映茯砖茶渥堆发酵过程中真菌群落的结构和多样性变化。
刘石泉胡治远赵运林
关键词:茯砖茶渥堆发酵真菌群落
基于DGGE技术的茯砖茶发花过程细菌群变化分析被引量:13
2014年
变性梯度胶电泳是当前微生物生态学研究重要技术之一。为研究茯砖茶发花过程中细菌群落结构和种类,对发花过程中不同时段细菌16S rDNA的V3可变区扩增,经变性梯度胶电泳(DGGE)后、对细菌DGGE条带进行克隆、测序和比对。结果表明,在发花过程的第0—4天、6—8天、10—14天茯砖茶发花存在3个差异较大的细菌优势种群结构的演变;从16SrDNA的V3可变区比对结果证明黑毛茶发花过程中有短波单胞菌属、诺卡氏菌属、新鞘脂菌属、突那梭菌属、韦龙氏假单胞菌属、乳杆菌属、克雷伯氏菌属以及不可培养ε-变形菌、腐败螺旋菌属、粘球菌属、根瘤菌属和6种未知分类地位的不可培养细菌,说明采用DGGE指纹图谱能更系统、更真实地反映茯砖茶发花发酵过程中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变化。
刘石泉胡治远赵运林
关键词:茯砖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