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2AZW003)

作品数:45 被引量:100H指数:6
相关作者:徐放鸣李雍郝敬波陈娟张玉勤更多>>
相关机构:江苏师范大学东南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文学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5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0篇文学
  • 19篇艺术
  • 5篇历史地理
  • 2篇文化科学
  • 1篇政治法律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19篇国家形象
  • 7篇文化
  • 6篇电影
  • 6篇文艺
  • 6篇小说
  • 5篇文学
  • 4篇自我
  • 4篇乡土
  • 4篇乡土中国
  • 4篇国家形象构建
  • 3篇代文
  • 3篇叙事
  • 3篇视域
  • 3篇民族
  • 3篇跨文化
  • 3篇国家形象塑造
  • 2篇当代文学
  • 2篇短篇
  • 2篇短篇小说
  • 2篇新闻

机构

  • 48篇江苏师范大学
  • 1篇东南大学
  • 1篇南京林业大学

作者

  • 12篇徐放鸣
  • 10篇李雍
  • 4篇郝敬波
  • 3篇陈娟
  • 2篇张玉勤
  • 2篇黄瑜
  • 2篇周建萍
  • 1篇朱媛媛
  • 1篇于忠民
  • 1篇王新
  • 1篇胡洁
  • 1篇林楠
  • 1篇李雍
  • 1篇杨璐

传媒

  • 9篇江苏师范大学...
  • 3篇世界华文文学...
  • 3篇艺术百家
  • 2篇当代电视
  • 2篇电影文学
  • 2篇江海学刊
  • 2篇中国现代文学...
  • 2篇阅江学刊
  • 1篇佳木斯大学社...
  • 1篇南方文坛
  • 1篇当代电影
  • 1篇写作
  • 1篇华南师范大学...
  • 1篇学术月刊
  • 1篇四川戏剧
  • 1篇音乐探索
  • 1篇连云港师范高...
  • 1篇南昌教育学院...
  • 1篇中共云南省委...
  • 1篇许昌学院学报

年份

  • 1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5篇2018
  • 3篇2017
  • 8篇2015
  • 20篇2014
  • 6篇2013
  • 1篇2012
4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平凡的世界》现象”与国家形象构建问题
2014年
《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在它的接受史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读者、主流价值与学术界意见分歧"的文学现象,作为国家形象对内形象构建的成功实践,《平凡的世界》所体现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对善良道德的呼唤与国家形象构建的主体性,以及民间立场、现实主义品格与国家形象构建的主体间性,都是高度一致的,对这一现象的再思考可以协调国家形象构建的主体性与主体间性之间的关系,进而明确国家形象对内形象的功能、立场、构建方法,解决国家形象构建层面"构建什么"、"为谁构建"、"怎么构建"诸问题。
李雍徐放鸣
关键词:国家形象
当代文学想象与国家形象构建——以乡土文学创作为视角被引量:1
2014年
国家形象是一个认知和评价的综合体,并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进行建构和传播。中国当代文学是国家形象内涵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其艺术建构的重要方式。乡土文学在当代文学史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意义,以此为视角,可以整体观照当代文学在国家形象建构中的真实面貌,有效探讨前者之于后者建构的诸多可能性。从创作实践来看,当代乡土作家主要以怀恋式、联想式和寓言式三种乡土情结形态来呈现自己的情感经验,并集中以"结构性"和"阐释性"两种想象方式言说人与土地关系的时代变迁,以乡土中国的书写实施对国家形象的艺术建构。由于乡土经验的断裂和乡土世界变化的复杂性,乡土作家的这种想象书写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乌托邦的特点,形成了对乡土中国形象的某种遮蔽和误读。突破历史的局限将为国家形象的艺术建构提供新的可能,这是中国当代文学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也是深化国家形象理论和实践研究所要面对的课题。
郝敬波
关键词:国家形象乡土文学文学想象乡土中国
从《等待》到《自由生活》——论哈金长篇小说中“中国人”形象的流变
2019年
哈金以"中国故事"为题材创作了多部长篇小说,这些作品中有一个明显的转折,即从以"文革"前后的中国大陆为背景,变化到以在美国的华人移民生活为背景。除了这一明显的时空上的流变之外,故事所塑造的"中国人"形象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以《等待》和《自由生活》两部小说为例,可以看到哈金通过讲述"中国故事",探讨了更具普遍性的精神困境问题,同时也与他自己的创作历程息息相关。
朱媛媛
《白鹿原》:民族心灵史书写与国家形象构建
2014年
《白鹿原》是一部反映中华民族在历史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下对于民族未来这一重大问题迷茫与反思的史诗性巨著,它以艺术的手法构建了现代中国的国家形象。小说通过对儒家文化"仁义"与"吃人"的再思考以及对儒家文化眷恋与批判的矛盾态度,在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中书写了民族心灵史。
李雍
关键词:《白鹿原》国家形象
“乡土中国”形象的艺术建构——评叶炜长篇新作《后土》被引量:6
2014年
在江苏青年作家群中,叶炜算得上勤奋的一位.两年前推出长篇《富矿》,最近又在《作家》发表了长篇新作《后土》①,着实让人惊讶他的创作精力和创作能力.叶炜的创作个性是非常明显的,敦厚、质朴、不事张扬的性格与所处的苏北鲁南的地域风格似乎十分契合,造就了其小说创作非常鲜明的地域特色.作为一位70年代后期出生的作家,叶炜在《后土》中用罕见的执着融人性地贴近乡村,感受节气变化,关注人世变迁,观照人与土地关系的改变,表现出一种极其亲切和具体的乡村经验,这在同代际的作家创作中是少见的.
郝敬波
关键词:后土长篇艺术建构乡土中国
《超级中国》:中国形象的“他者”构建
2015年
2015年1月,由韩国三大电视台之一的KBS电视台推出的特别纪录片《超级中国》,在韩国一经播出就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创造了10%的高收视率,引起了韩国媒体的热议。同样,此纪录片在中国也成为了关注的焦点:央视新闻频道对《超级中国》在韩国引发的热议现象进行了详细的报道;在百度贴吧的"超级中国吧"中,相关讨论将近3万条;在知乎、天涯、猫扑、豆瓣等新兴的网络问答社区也都有相关的讨论;
黄瑜徐放鸣
关键词:央视新闻频道百度贴吧百度搜索话语霸权权力意志基督教文明
以文学的名义推进制度反腐:动力·内涵·价值
2020年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积极探索标本兼治的制度反腐路径,推动形成了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当代作家紧贴反腐倡廉的时代命题创作,以文学的名义挺进制度反腐,积极寻找写作力量、叙写反腐感受、追问腐败根源;以文学的方式呈现制度反腐,揭露批判滥用权力之弊、选人用人腐败、违规违纪现象,探索构建科学的公共权力结构、合理的人才选任机制、严密的规章制度体系;以文学的力量深化制度反腐,助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有效发挥了新时代反腐文学的审美教育价值。
温德朝
关键词:制度反腐
中国当代文学中国家形象构建的三个问题
文艺实践中的国家形象构建拥有独特的优势,它可以通过社会生活史与民族心灵史这两种方式构建中国形象,表现出构建的特殊性,首先是历史性与现代性的统一;其次是想象性与现实性的统一;再次是个性化与整体性的统一;最后是审美与意识形态...
徐放鸣李雍
关键词:国家形象主体性主体间性
文献传递
从小说色彩词看国家形象的正负对峙与正面策略——以莫言小说《红高粱家族》为例
《红高粱家族》是莫言对色彩词使用最为丰富的一部小说,这些色彩词在学术阐释中形成了两种不一样的力量,从而造成了国家形象的正负对峙。通过对红色意象、红色精神、红色性格的分析可以看出莫言笔下的正面国家形象,但是对丑的偏爱、对落...
徐放鸣黄瑜
关键词:色彩词国家形象
文献传递
国家形象建构中的主体性与主体间性问题研究被引量:9
2015年
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理论体现出对国家形象建构的重要性。国家形象首先是通过主体建构起来的,主体通过这种建构来寻求属于自我的"精神家园",主体性理论在建构国家形象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但从国家形象的存在本身来看,它又是主体间性理论意义生成的一种体现,国家形象的建构是自我主体与他者主体交互对话和融合的结果,是主体间的共在。这种主体间的对话,增加了主体间相互沟通的可能,肯定了他者主体在形象塑造中的主动介入,也强调了国家形象"意义"解释的多元性。只有在自我存在与他者存在的相互对话即主体间性的关系中,主体存在的意义方被凸显出来。作为一种随着语境而变化的建构对象,国家形象的意义生成不是静止的,需要在开放性视域中展开其意义的世界。在主体与主体不断对话的循环中,建构的意义得以不断实现,其所形成的新的"视界融合"也拓展了人们对国家形象的丰富意义的理解。
周建萍
关键词:国家形象主体性主体间性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