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河南省医学科技创新人才工程项目(200311205)

作品数:8 被引量:51H指数:3
相关作者:崔留欣程学敏张慧珍巴月班海群更多>>
相关机构:郑州大学日本筑波大学郑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创新人才工程项目中日国际合作项目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生物学

主题

  • 6篇微囊藻
  • 5篇藻毒素
  • 5篇微囊藻毒素
  • 2篇水体
  • 2篇污染
  • 2篇细胞
  • 1篇地表水
  • 1篇地表水源
  • 1篇调蓄
  • 1篇调蓄池
  • 1篇叶绿素A
  • 1篇遗传毒性
  • 1篇饮水卫生
  • 1篇饮用
  • 1篇饮用水
  • 1篇营养化
  • 1篇藻类
  • 1篇神经网
  • 1篇神经网络
  • 1篇神经网络预测

机构

  • 8篇郑州大学
  • 2篇日本筑波大学
  • 2篇郑州市疾病预...
  • 1篇河南中医药大...
  • 1篇中国疾病预防...

作者

  • 8篇崔留欣
  • 6篇程学敏
  • 5篇张慧珍
  • 4篇巴月
  • 3篇班海群
  • 3篇杨松芹
  • 2篇王广州
  • 2篇朱静媛
  • 2篇庄东刚
  • 2篇张敬清
  • 2篇张振亚
  • 1篇杉浦则夫
  • 1篇申杰
  • 1篇董玲
  • 1篇闫国立
  • 1篇刘晓蕙
  • 1篇段丽菊
  • 1篇高德富

传媒

  • 7篇卫生研究
  • 1篇环境与健康杂...

年份

  • 3篇2008
  • 4篇2007
  • 1篇2006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微囊藻毒素遗传毒性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07年
微囊藻毒素是淡水水体污染物中对人体健康威胁最大的一种细胞内毒素,主要表现为肝毒性[1],长期接触可损害细胞遗传物质。目前主要用微核试验、Ames试验、彗星试验等体内外试验检测其遗传毒性。作者综述了微囊藻毒素遗传毒性研究的试验方法、检测终点,并对其可能机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杨松芹崔留欣
关键词:微囊藻毒素遗传毒性
郑州市主要生活饮用水源微囊藻细胞毒素特征分析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分析郑州市主要生活饮用水源微囊藻细胞毒素特征。方法以西流湖和黄河花园口段某调蓄池作为调查现场,采用96孔板结和极限稀释法对采集藻细胞进行分离纯化;应用全细胞PCR方法检测所分离微囊藻细胞株藻青蛋白基因中间序列(PC-IGS)和微囊藻毒素多肽合成酶基因B(mcyB),并对提取毒素应用固相萃取(SPE)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进行检测。结果自西流湖分离的XLH细胞株和黄河花园口调蓄池分离的2株微囊藻细胞BM1、BM2,PC-IGS、mcyB基因扩增均为阳性;mcyB基因序列测定结果与Genbank中报道的mcy基因同源性达99%;HPLC检测3株藻细胞所含毒素异构体主要为MC-LR,占毒素总量的质量百分比分别为97.9%、98.6%和99.3%。结论自郑州市主要生活饮用水源分离的3株微囊藻细胞均为产毒株,产生毒素异构体主要为毒性较大的MC-LR。
杨松芹张慧珍巴月程学敏王广州张敬清崔留欣
关键词:微囊藻微囊藻毒素
微囊藻的分离纯化培养及产毒特性鉴定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建立微囊藻的分离纯化培养方法,并鉴定其生长和产毒特性。方法采用96孔板结合极限稀释法,对郑州市西流湖微囊藻进行分离纯化培养;用倒置显微镜观察分离微囊藻株的细胞学和生长特点;用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分离微囊藻培养液的吸光度,并绘制分离藻株的生长曲线,计算其生长速率常数和倍增时间;用全细胞PCR和ELISA鉴定分离微囊藻株的产毒性,用ELISA测定其微囊藻毒素粗提物的浓度,并计算其产毒量。结果成功从郑州市西流湖分离出2株微囊藻Microcystis XLH6和Microcystis XLH10,其生长曲线均呈“S”型,生长速率常数均呈先迅速升高然后逐渐降低的趋势;一个生长周期内Microcystis XLH6和Microcystis XLH10的平均生长速率常数分别为0.294和0.345,平均倍增时间分别为82h和70h。全细胞PCR和ELISA结果均为阳性,2株微囊藻均为产毒株,冻干藻细胞Microcystis XLH6和Microcystis XLH10的微囊藻毒素产量分别为1.0μg/mg和2.4μg/mg。结论郑州市西流湖有产毒微囊藻污染,96孔细胞培养板可用于分离纯化微囊藻。
班海群程学敏张慧珍朱静媛庄东刚崔留欣
关键词:微囊藻微囊藻毒素
水体富营养化状况的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建立被引量:6
2008年
目的建立郑州市主要生活饮用水源富营养化预测模型。方法以郑州市主要生活饮用水源西流湖和黄河花园口段某调蓄池作为研究现场,监测富营养化相关理化指标水温(WT)、透明度(SD)、总磷(TP)、总氮(TN)、光照度(Li)、高锰酸盐指数(CODMn)、叶绿素a(Chla);采用评分法和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对水体富营养化状况进行评价;运用标准化函数对各理化因子原始监测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后,构建BP人工神经网络富营养化预测模型;并采用改进的Levenberg-Marquardt算法对网络进行优化。结果两水源富营养化状况评价结果显示:西流湖和黄河花园口段某调蓄池水体均为富营养化状态,西流湖随着春、夏、秋季节的变化,富营养化状况逐步加剧;应用BP神经网络技术,根据J=n+m+a函数计算隐层数,将隐层节点数范围定位2~15,分别进行训练,最终确定网络节点数为10;根据郑州市主要生活饮用水源环境理化指标检测数据,建立了水体富营养化相关因子Chla预测模型,重要的6个富营养化理化因子全部纳入模型进行分析,网络训练过程均方差为1e-11,实测值与预测值模型拟合相关系数为0.871,与预期目标比较接近,成功构建了郑州市主要生活饮用水源富营养化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结论人工神经网络技术能够运用于水体富营养化预警系统的研究,所建立预测模型更符合实际情况。
杨松芹张慧珍巴月程学敏张振亚杉浦則夫崔留欣
关键词:富营养化人工神经网络饮用水
黄河花园口某调蓄池产毒微囊藻和微囊藻毒素污染监测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了解黄河花园口某调蓄池浮游藻类、蓝藻、产毒微囊藻和微囊藻毒素污染情况。方法从2005年3月~2006年1月,用2.5L有机玻璃采水器在该调蓄池共采样15次。采用血细胞计数板法计数浮游藻类细胞密度,用全细胞PCR检测产毒微囊藻的藻青蛋白基因中间序列和微囊藻毒素合成酶基因,用ELISA法检测水体微囊藻毒素浓度,并对全细胞PCR和ELISA阳性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该调蓄池浮游藻类主要是硅藻、绿藻、蓝藻和裸藻,其他藻类较少;优势藻门有随季节变化逐渐演替的规律,总藻细胞密度和蓝藻细胞密度夏秋季较高。藻青蛋白基因中间序列和微囊藻毒素合成酶基因从2005年7月至11月PCR检测结果阳性;微囊藻毒素从6月份开始检出,其变化范围在0~0.251μg/L之间,夏季最高;全细胞PCR与ELISA的阳性结果没有差异。结论黄河花园口某调蓄池有产毒微囊藻和微囊藻毒素污染,全细胞PCR可以用于自然水体中产毒微囊藻的快速检测。
班海群巴月程学敏王广州张敬清崔留欣
关键词:微囊藻微囊藻毒素饮水卫生
郑州市某地表水源叶绿素a与相关环境因子的关系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了解郑州市某地表水源营养化状况,并建立叶绿素a(Chla)的预测模型。方法于2004年3—10月,在郑州市某人工湖选择具有代表性的2处作为采样点:1号采样点为以该人工湖为水源的某水厂调蓄池入口处,2号采样点为调蓄池以北1000m处。每个采样点在春季、夏季、秋季各采样10、9、6次。按照《水和废水检测分析方法》对样品中叶绿素a、水温(WT)、透明度(SD)、高锰酸盐指数(CODMn)、总氮(TN)、总磷(TP)进行检测。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来评价该水源的营养状态,应用直线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方法探讨叶绿素a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并初步建立叶绿素a的预测模型。结果该水源在春季、夏季和秋季营养状态依次为中营养状态、轻度富营养状态和中度富营养状态。ln(CChla+1)与WT、CODMn、TP呈正相关,与SD呈负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叶绿素a的预测模型为ln(CChla+1)=-0.114+0.08348WT+6.874TP+0.193CODMn(R2=0.900,F=62.674,P<0.01),应用该方程计算出的ln(CChla+1)预测值能够较好地与实测值拟合。结论该水源已出现富营养化状态;削减TP和CODMn含量对控制叶绿素a含量具有现实意义。
刘晓蕙闫国立崔留欣李立伟高德富申杰
关键词:叶绿素A
西流湖水体藻类污染现状和产毒蓝藻的全细胞PCR检测被引量:17
2006年
目的了解西流湖水体浮游藻类尤其是产毒蓝藻的污染现状,并建立全细胞PCR检测产毒蓝藻的方法.方法从2004年3月开始,采集西流湖水体表层水样,用血细胞计数板法计数藻细胞;设计特异引物,采用全细胞PCR方法检测水样中藻青蛋白基因中间序列(PC-IGS)和微囊藻毒素多肽合成酶基因mcyB,并对mcyB扩增产物克隆测序.结果西流湖水体藻类主要是蓝藻、绿藻、硅藻和裸藻,夏秋季蓝藻为优势藻门;2004年7月7日~9月27日水样PC-IGS序列PCR检测阳性,7月29日~9月27日水样mcyB基因PCR检测阳性,扩增片断mcyB测序结果与Genbank报道的铜绿微囊藻mcyB同源性大于97%,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大于94%.结论西流湖夏秋季有产毒蓝藻出现,全细胞PCR法可以检测水体中产毒蓝藻.
班海群庄东刚朱静媛巴月程学敏张慧珍崔留欣
微囊藻毒素-LR致小鼠肝、肾和睾丸细胞DNA-蛋白质交联的研究被引量:17
2008年
目的探讨微囊藻毒素-LR所致小鼠肝、肾、睾丸细胞DNA-蛋白质交联(DPC)作用。方法以昆明种雄性小鼠为实验对象,腹腔注射染毒,采用KCl-SDS沉淀法检测小鼠肝、肾、睾丸细胞中交联DNA和游离DNA的量,计算其DPC系数,DPC系数=交联DNA/(交联DNA+游离DNA),判断DNA与蛋白质的交联程度。结果在小鼠肝细胞中,微囊藻毒素-LR各染毒组DPC数量均有显著增加,其DPC系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在小鼠肾细胞中,微囊藻毒素-LR染毒剂量为3μg/kgbw和6μg/kgbw时,DPC数量显著增加,其DPC系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染毒剂量为12μg/kgbw时,DPC数量未增加,其DPC系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小鼠睾丸细胞中,染毒剂量为3μg/kgbw时,DPC数量未增加,其DPC系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染毒剂量为6μg/kgbw和12μg/kgbw时,DPC数量显著增加,其DPC系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一定的染毒剂量下,微囊藻毒素-LR可以引起小鼠肝、肾、睾丸细胞DNA-蛋白质交联。
董玲段丽菊张慧珍程学敏杉浦则夫张振亚崔留欣
关键词:微囊藻毒素-LR器官染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