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901556)

作品数:9 被引量:71H指数:5
相关作者:刘建民黄清海许奕洪波吴永发更多>>
相关机构:第二军医大学复旦大学沈阳军区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卫生系统百名跨世纪优秀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动脉瘤
  • 8篇颅内
  • 7篇颅内动脉
  • 7篇颅内动脉瘤
  • 5篇血流
  • 4篇动脉
  • 4篇血流动力学
  • 2篇形态学
  • 2篇血管
  • 2篇前交通动脉
  • 2篇计算机
  • 2篇计算机模拟
  • 1篇动力学影响
  • 1篇动脉动脉瘤
  • 1篇多囊肝
  • 1篇新生内膜
  • 1篇形态学改变
  • 1篇血管形态
  • 1篇血流动力学分...
  • 1篇血流动力学影

机构

  • 9篇第二军医大学
  • 3篇复旦大学
  • 1篇济南军区总医...
  • 1篇沈阳军区总医...
  • 1篇浙江大学
  • 1篇麦考瑞大学

作者

  • 9篇黄清海
  • 9篇刘建民
  • 4篇洪波
  • 4篇许奕
  • 3篇吴永发
  • 3篇王盛章
  • 3篇王奎重
  • 2篇赵文元
  • 2篇陈家亮
  • 2篇方兴根
  • 2篇杨鹏飞
  • 2篇李振
  • 1篇张星
  • 1篇施洋
  • 1篇赵瑞
  • 1篇程吉勇
  • 1篇邵雪明
  • 1篇陈鑫璞
  • 1篇张磊
  • 1篇陈军

传媒

  • 4篇中国脑血管病...
  • 2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微侵袭神...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年份

  • 1篇2013
  • 5篇2011
  • 3篇2010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血流转向装置对动脉瘤血流动力学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被引量:11
2010年
目的探讨低孔率血流转向装置对脑动脉瘤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应用绘图软件虚拟建立宽颈和窄颈的弯曲管侧壁型动脉瘤三维模型。采用脉动流对不同动脉瘤模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并虚拟植入血流转向装置于载瘤动脉内并覆盖瘤颈。应用Fluent软件计算,比较低孔率血流转向装置植入前后载瘤动脉及动脉瘤内瘤动力学变化。结果血流转向装置植入后窄颈与宽颈动脉瘤内的血流动力学均发生显著变化。窄颈动脉瘤瘤颈远侧壁的速度峰值与壁面剪应力在血流转向装置植入后均有显著;宽颈动脉瘤中表现出同样的趋势,但下降幅度低于窄颈动脉瘤。结论数值模拟研究证实低孔率血流转向装置显著改变动脉瘤内的血流动力学,对防止动脉瘤出血或再出血非常重要。
黄清海杨鹏飞张星施洋邵雪明刘建民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血流动力学
低孔率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兔囊状宽颈动脉瘤及对分支的影响被引量:15
2010年
目的 观察低孔率血流导向装置对兔囊状动脉瘤的治疗作用和对分支的影响.方法 取30只兔宽颈动脉瘤模型,随机平均分为三组.A、B组动物载瘤动脉内分别植入金属覆盖率30%~35%和45%~50%低孔率血流导向装置,术后4周造影,3个月后再次造影并处死动物行病理检查.C组动物载瘤动脉内不植入支架,分组后和3个月时造影并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A、B两组支架植入后即刻造影显示造影剂滞留率分别是88.7%和100%,4周造影显示动脉瘤闭合率分别是77.8%和85.7%,3个月时动脉瘤闭合率分别是71.4%和85.7%;支架所覆盖的分支血流通畅;动脉瘤颈部和载瘤动脉内薄层新生内膜覆盖支架,瘤腔充满血栓.C组分组后和处死前动脉瘤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纯植入低孔率血流导向装置是治愈脑动脉瘤的一种可行方法,对分支血流无明显影响.
刘建民王奎重黄清海许奕洪波方兴根李振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分支血管
血流动力学的分子作用机制在颅内动脉瘤转归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1年
颅内动脉瘤(intraeranial aneurysm,IA)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原因,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严重危害人类健康。颅内动脉瘤发病机制的研究目前还处于初期阶段,其发生、发展和破裂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现在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动物实验和计算机模拟研究表明,血流动力学因素与颅内动脉瘤的转归密切相关。而基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可能触发相关的分子级联反应,是颅内动脉瘤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
吴永发黄清海刘建民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分子作用机制转归
孤立多囊肝患者后交通动脉圆锥发展成动脉瘤:1例报告与文献回顾被引量:2
2013年
颅内动脉圆锥( intracranial arterial infundibulum, IAF)通常被当作偶发的正常解剖变异,很少导致严重后果。截至目前仅有不到10例IFA破裂出血以及13例由IAF发展成动脉瘤的文献报道。我们在此报道1例后交通部位IAF发展成动脉瘤的个案,该病例有孤立多囊肝病,在对侧后交通动脉部位有一枚动脉瘤且在介入栓塞治疗后复发。
赵瑞洪波许奕赵文元黄清海刘建民
关键词:多囊肝
颅内未破裂与破裂动脉瘤血流动力学数值模拟研究被引量:14
2010年
目的应用数值模拟,研究配对颅内未破裂与破裂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差异,得出颅内破裂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特征。方法选择动脉瘤形态及一般情况相似的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未破裂组)和破裂动脉瘤患者(破裂组)各12例,以三维旋转造影资料进行数值模型的建立,并进行血流动力学特征的分析及比较,主要包括动脉瘤最大壁面切应力、射入流最大流速及宽度、冲击域位置及大小和瘤内血流方式。结果①未破裂组最大壁面切应力为(7.2±2.9)Pa、射入流宽度比值为0.28(0.20,0.35),与破裂组比较[(7.6±3.3)Pa,0.25(0.20,0.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未破裂组射入流最大流速为(0.63±0.18)m/s,低于破裂组的(0.89±0.29)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未破裂组的冲击域比值为0.5(0.5,0.6),高于未破裂组0.2(0.2,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破裂组与未破裂组动脉瘤内的血流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动脉瘤破裂与动脉瘤及载瘤动脉的血流动力学特征有关,颅内破裂动脉瘤较未破裂动脉瘤具有更大的射入流最大速度和更小的冲击域。
陈军黄清海刘建民陈家亮王盛章洪波许奕赵文元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血流动力学计算流体力学
兔特异性动脉瘤数值模型的建立及血流动力学分析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建立兔特异性动脉瘤数值模型并分析其血流动力学特征。方法采用外科手术结合弹性蛋白酶诱导法建立兔特异性动脉瘤数值模型,计算动脉瘤体颈比(AR),采用ANSYS CFX软件对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特征如壁面切应力、流场、冲击域、压力场等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并统计分析。结果动脉瘤AR值最大为1.79,最小为0.49。壁面切应力在动脉瘤流入道最高(28.39 Pa),瘤顶次之(11.39 Pa),流出道最低(6.64 Pa)。动脉瘤流入道和流出道壁面切应力梯度变化与AR值均无相关性(r=-0.016,P=0.957;r=0.185,P=0.527)。流场复杂性与AR值显著相关(r=0.627,P=0.016),而动脉瘤颈口的冲击域宽度与AR值相关性不显著(r=0.38,P=0.18)。动脉瘤顶压力最高(3 046.72Pa),动脉瘤流入道和流出道压力梯度变化与AR值均无相关性(r=0.202,P=0.489;r=-0.147,P=0.616)。结论兔特异性动脉瘤数值模型的血流动力学特征与病人特异性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特征基本吻合,是研究动脉瘤的理想模型。
程吉勇黄清海王盛章陈家亮王奎重刘建民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计算机模拟血液流变学
前交通动脉动脉瘤支架治疗后血管形态及流体力学数值的模拟研究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探讨支架置入治疗前交通动脉宽颈动脉瘤对动脉瘤转归的影响。方法对1 例应用支架辅助栓塞前交通动脉宽颈动脉瘤的患者,通过计算流体力学(CFD)有限元方法软件,重建三维血管模型。于支架置入前,截取动脉瘤并修补瘤颈部对应的管壁,模拟单纯弹簧圈致密栓塞的结果。对比支架置人前后的血管形态改变,分析不同血管形态下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血液流线、压力及壁面切应力(WSS)等。结果①与单纯弹簧圈致密栓塞对比,支架置入后,血管形态发生明显改变,同侧大脑前动脉A1段和A2段血管夹角增加14.4°;②支架置入后,瘤颈部所对应的血管段内,血液涡流明显减少,流线趋于平直;③单纯弹簧圈致密填塞后瘤颈部平均WSS为11.55 Pa,支架置入后,该血管壁平均WSS为7.93Pa,下降31.3%。结论支架置入治疗前交通动脉宽颈动脉瘤可明显改变载瘤动脉的形态,并改变局部载瘤动脉的血流动力学,降低动脉瘤的WSS。
吴永发黄清海王盛章杨鹏飞钱逸刘建民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计算机模拟形态学
支架辅助栓塞治疗宽颈前交通动脉瘤的血管形态学改变研究被引量:24
2011年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栓塞治疗宽颈前交通动脉瘤复合体血管形态改变及其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15例宽颈前交通动脉瘤接受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在支架植入前后进行血管造影,并在二维影像上测量载瘤动脉流人段与流出段中轴线夹角,计算载瘤血管曲率变化。结果所有患者在支架植入后均有明显的载瘤动脉几何形态学改变。支架植入后载瘤血管夹角增加8.30°~53.06°,平均29.78°。7例患者支架植入后血管明显变直。结论支架植入可以明显改变宽颈前交通动脉瘤末梢血管几何形态学,进而可以导致局部血流动力学改变。
黄清海吴永发刘建民许奕洪波张磊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介入形态学
血流导向支架对兔腹主动脉的影响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观察血流导向支架置入兔腹主动脉后3个月的影像学和病理学变化,评估支架对兔正常动脉的安全性。方法通过术前造影显示左肾动脉开口以远的腹主动脉,将金属覆盖率35%~45%的血流导向支架置入20只新西兰大白兔腹主动脉内。术后4周对兔均行静脉DSA检查,3个月时对所有兔行动脉DSA检查,并将其全部处死后行病理学检查。测量并比较不同时间点造影显示的支架置入处腹主动脉直径的变化,分析其新生内膜与支架局部金属覆盖率的关系。结果支架置入前、置入后即刻、4周和3个月腹主动脉平均直径分别为(3.47±0.44)、(3.65±0.40)、(3.57±0.36)和(3.51±0.30)mm。不同时间点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新生内膜均完全覆盖支架网丝,这些新生内膜平均厚度为(95±42)μm,主要由平滑肌细胞、胶原纤维及少量巨噬细胞组成。新生内膜厚度与支架局部金属覆盖率呈正相关(r=0.523,P=0.001)。结论血流导向支架置入术后3个月,兔腹主动脉轻微内膜增厚。血流导向支架置人对兔正常血管是安全的。
王奎重黄清海刘建民方兴根李振陈鑫璞
关键词:主动脉新生内膜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