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C200527)

作品数:4 被引量:41H指数:4
相关作者:袁力龚文峰于成龙赵雨森张新利更多>>
相关机构: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大学国家测绘局更多>>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生物学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湿地
  • 2篇扎龙湿地
  • 2篇土地利用
  • 2篇RS
  • 2篇GIS
  • 1篇大兴安岭森林
  • 1篇丹顶鹤
  • 1篇生物量
  • 1篇湿地生态
  • 1篇驱动力
  • 1篇群落
  • 1篇群落生物量
  • 1篇交错带
  • 1篇RS和GIS

机构

  • 4篇东北林业大学
  • 2篇黑龙江大学
  • 1篇国家测绘局

作者

  • 4篇袁力
  • 2篇龚文峰
  • 1篇吴学伟
  • 1篇于成龙
  • 1篇赵雨森
  • 1篇张新利

传媒

  • 3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测绘与空间地...

年份

  • 2篇2009
  • 1篇2007
  • 1篇2006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基于3S技术的湿地生态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的研究被引量:4
2009年
以我国最大的丹顶鹤栖息地——扎龙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基于3S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技术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利用2000,2004年两期LandsatTM遥感图像和1∶50 000地形图数据为基础数据源,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和方法研究生态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定性、定量分析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时空演变,从而为湿地保护和水禽类动物栖息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吴学伟张新利龚文峰袁力
关键词:土地利用
基于RS、GIS生态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的研究——以扎龙湿地为例被引量:22
2007年
基于遥感技术(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平台,以1995和2004年两期LandsatTM遥感图像为基础数据源,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和方法研究生态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并定性、定量分析了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的时空演变,从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上探讨扎龙湿地区域的土地利用驱动力,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呈现以沼泽地景观为基质的草地、耕地和盐碱地景观等相对为主体的交错湿地景观格局;各类生态景观斑块的数量、面积及空间位置都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高盖度草地景观和盐碱地景观的景观面积和斑块数变化量远大于其它景观类型;自然环境是土地覆盖与土地利用分布的基础条件,土地覆盖格局指导人类对区域土地的利用;人文因素是土地利用变化的诱导因素,直接体现在人口数目的增加和土地利用类型和利用程度的改变;发展经济的同时,按照一定的规划原则对土地进行利用,做到土地的合理开发与保护并重,实现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区域的发展。
袁力
关键词:土地利用驱动力
大兴安岭森林—湿地交错带群落生物量的分布格局被引量:7
2006年
采用样带网格、树干解析和经验模型方法,研究了大兴安岭毛赤杨、白桦—沼泽群落和白桦—沼泽群落生物量分布格局。揭示了群落建群种生长过程、群落生物量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规律性。结果表明,毛赤杨和白桦在生长过程及适宜生境方面存在差异。毛赤杨生长速度随环境梯度趋于旱化,其生长呈减缓趋势,而白桦生长呈加快趋势。因此,白桦是耐水湿树种,毛赤杨是喜湿树种。群落生物量沿着沼泽到森林方向的交错区水分环境梯度,呈现出显著的线性递增趋势。
袁力赵雨森聂远志
关键词:群落生物量
基于RS和GIS的扎龙湿地丹顶鹤生境时空的格局演变被引量:10
2009年
以1995年、2000年和2004年扎龙湿地的Landsat TM影像为遥感数据源,采用RS、GI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原理,选取生境评价指标进行定量化分析,建立生境适宜性(HSI)评价模型,完成对丹顶鹤生境适宜性评价;利用FRAGSTATS分析景观格局的组成、各类型斑块特征和景观格局指数,并利用质心迁移模型对生境时空演变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适宜性区域在整个研究区域中占绝对的优势,比例为65.18%、59.92%和62.44%,主要分布在核心区,构成区域的控制性生态景观;次适宜区域的平均斑块分布数较大,不适宜区域最小;适宜区域的破碎度和分离度最小,连接度较高,具有很好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不适宜区域的破碎度最大;适宜性区域的质心坐标的转变方向为东北部→西南部→东北部,一般适宜区域的质心坐标的转变方向为东北部→西南部→西北部。
袁力龚文峰于成龙
关键词:丹顶鹤GISRS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