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3-SW-441)
- 作品数:29 被引量:601H指数:16
- 相关作者:谢小立王凯荣陈洪松王克林方热军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青岛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领域前沿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更多>>
- 不同铜源及其水平对猪生产性能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被引量:8
- 2007年
- 选用54头体重约17kg杜长大生长猪进行试验,研究饲粮中添加不同铜源及不同水平铜对猪生长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设9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2头猪.各处理饲粮为基础日粮分别添加以氨基酸铜(Cu-AA)、硫酸铜(CuSO4)和碱式氯化铜(TBCC)为铜源的铜10,150,250mg/kg.结果表明:添加不同铜源不同剂量铜对猪日增重和料重比均无显著差异;不同添加水平铜对血清白蛋白(ALB)、总蛋白(TP)含量无显著影响,高剂量铜可显著提高血清铜兰蛋白(CP)活性,显著降低血清尿素氮(BUN)含量(P<0.01),添加150mg/kg铜可显著提高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P<0.05);氨基酸铜源可显著提高血清铜兰蛋白活性,显著降低血清BUN含量(P<0.01).
- 高凤仙杨仁斌何河田科雄方热军
- 关键词:铜血液生化指标生长猪
- 施肥制度与养分循环对稻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的影响被引量:69
- 2005年
- 以红壤性稻田土壤为对象,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在不同化肥配施条件下,有机养分循环利用对土壤微生物量C(MB-C)、N(MB-N)、P(MB-P)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稻田土壤能维持较高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②化肥N、P、K先后引入农田生态系统对土壤MB-C、MB-N、MB-P没有显著的影响;有机养分循环利用能显著提高土壤MB-C;在施化肥NP或NPK基础上实行有机养分循环利用能显著提高土壤MB-N和MB-P,而在不施化肥或只施化肥N的基础上,有机养分循环利用虽也能提高土壤MB-N和MB-P含量,但提高的幅度没有达到统计学显著水平。随着NPK肥配合程度的提高,有机养分循环利用土壤MB-C、MB-N、MB-P的提高幅度有上升的趋势。③土壤MB-C与有机C的年际投入量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另外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P分别与土壤有机C、土壤全N、速效P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通过有机养分循环利用可大幅度提高微生物对N素和P素的固持量,提高土壤MB-C、MB-N、MB-P占土壤全量C、N、P的比例。
- 陈安磊王凯荣谢小立
- 关键词:施肥制度养分循环红壤性水稻土
- 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红壤性水稻土团聚体中碳、氮分布的影响被引量:17
- 2009年
- 17年定位试验研究的结果表明,在长期不同施肥模式下,红壤性水稻土耕作层、犁底层干筛团聚体均以>5mm粒径为主,且其含量在有机物还田处理中更低;湿筛团聚体(水稳定性团聚体)在耕作层以>5mm粒径含量最高,在犁底层以<0.25mm粒径含量最高。同一土壤层水稳定性团聚体中有机碳、全氮含量因粒径而异,在耕作层,二者均富集于>1mm粒径,且以5~2mm粒径中含量最高;在犁底层,以>5mm粒径有机碳、全氮含量最高,然后随粒径减小而逐渐下降。随粒径从大到小变化,不同施肥处理耕作层水稳定性团聚体中C/N比均表现出由小变大,然后逐渐减小的特征,在2~1mm粒径出现峰值;犁底层水稳定性团聚体中C/N比表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长期有机物还田,尤其与化肥配施,可显著提高耕作层有机碳与全氮含量,对犁底层也有一定的影响;只施用化肥,虽然也能提高耕作层有机碳、全氮含量,但效果不显著。
- 陈惟财王凯荣谢小立
- 关键词:团聚体氮红壤性水稻土施肥
- 不同铜源和水平对生长猪组织铜含量和含铜酶的影响被引量:13
- 2008年
- 选用54头体重约17 kg杜长大生长猪进行试验,研究日粮中添加不同铜源、不同水平铜对猪血液生化指标及组织铜沉积的影响。试验猪随机分为9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2头。各处理日粮分别为基础日粮添加以氨基酸铜(Cu-AA)、硫酸铜(CuSO4)和碱式氯化铜(TBCC)为铜源的铜10、150和250 mg/kg的日粮。研究结果表明:添加不同铜源、不同剂量铜,猪日增重和料重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肝、肾铜含量随铜添加水平的升高而显著升高(P<0.01),在心肌铜含量方面,添加250 mg/kg铜水平显著高于添加10和150 mg/kg铜水平(P<0.01);高剂量铜可显著提高血清铜兰蛋白活性(P<0.01),添加150 mg/kg铜可显著提高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P<0.05);硫酸铜源可显著降低肌肉铜含量(P<0.01),氨基酸铜源可显著提高血清铜兰蛋白活性(P<0.01)。
- 高凤仙田科雄方热军钟元春
- 关键词:铜生长猪
- 长期不同施肥模式对稻田土壤磷素及水稻磷营养的影响被引量:25
- 2009年
- 基于16年长期定位试验,选取了无肥对照(CK)、无肥基础上的有机物循环利用(C)、NPK化肥配施(NPK)、NPK化肥基础上的有机物循环利用(NPK+C)、减量施肥(F+1/2C) 5个处理,通过测定各处理土壤P素肥力指标和水稻植株P含量,研究了不同施肥模式对土壤P素肥力特性和水稻P营养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不同施肥模式显著改变了0~20 cm土壤P素肥力特性和水稻对土壤P素的吸收利用,对20~40 cm土壤P素肥力影响不大。NPK化肥配施与无肥对照相比,耕层土壤Olsen-P和全P含量分别提高了108.8%和31.9%,各生育期水稻植株P含量(含稻谷)差异显著。NPK化肥配施基础上的有机物循环利用与NPK化肥配施相比,耕层土壤Olsen-P和全P含量分别提高了84.3%和19.4%,土壤P素活化系数达到2.96,差异显著,各生育期水稻植株P含量(稻谷除外)差异显著。无肥基础上的有机物循环利用与无肥对照相比,耕层土壤P素肥力指标、水稻植株P含量(含稻谷)差异均不显著。减量施肥处理与NPK化肥配施相比,土壤肥力性状无明显差异,植株中P含量略有下降,稻谷中P含量差异不显著。施NPK化肥基础上的有机物循环利用明显改善了土壤P素肥力性状,提高了土壤P素活化度,促进了水稻对P素的吸收利用。
- 赵庆雷王凯荣马加清杨连群谢小立张士永袁守江
- 关键词:红壤性水稻土土壤磷水稻磷营养
- 长期有机物循环对红壤稻田养分及水稻生长的影响被引量:4
- 2008年
- 通过长期有机物循环的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有机物循环利用对红壤稻田养分供应及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目的是了解长期有机物循环利用后土壤养分含量变化、水稻生长特性及两者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有机物循环明显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并使土壤养分维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上。有机物循环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全N、全P和全K及其有效部分的平均含量分别比无循环处理提高了44.5%、34.7%、17.5%、9.4%,特别是碱解N,速效P和速效K含量提高显著,有机物循环处理比无循环处理提高达46.9%、45.2%和34.7%。有机物循环利用提高了水稻分蘖数和叶面积指数,使水稻群体的透光率减少。有机物循环处理平均单叶净光合速率比无循环处理高6.8%,蒸腾作用比无循环处理高5.0%,最终表现为干物质积累量及稻谷产量的增加。对长期有机物循环利用后的红壤稻田养分指标与水稻生长指标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后发现,土壤中速效P及有机质含量的增加是促进水稻生长的主要因素。
- 叶文培王开峰王凯荣谢小立李志国
- 关键词:红壤稻田有机质水稻生长
- 红壤丘岗坡地土地利用与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关系被引量:18
- 2006年
- 利用连续2 a土壤水分定位观测数据,对红壤丘岗坡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与土壤水分时空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1)生长季(3—10月)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0—90 cm深土壤平均含水量差异显著,丰水年的差异比平水年大。(2)不同水文年同一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分季节变化差异明显。丰水年土壤水分含量较高,年内变化较平稳,土壤基本处于湿润状态;而平水年土壤水分先升高后显著降低再缓慢升高,出现明显的干湿交替。(3)从丰水年到平水年土壤水分的剖面结构类型没有发生改变,湿地松区属波动型,其他4种土地利用类型属增长型。(4)土壤水分沿坡位的年内变化始终是坡上大于坡下,持续干旱能减少土壤水分沿坡位分布的变化幅度。
- 唐彬谢小立彭英湘王凯荣
- 关键词:红壤土壤水分土地利用类型
- 长期不同施肥模式下稻田土壤磷吸附与解吸的动态研究被引量:40
- 2014年
- 为了探讨土壤对磷素的固定与释放过程,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模式下红壤稻田0~20 cm和20~40 cm土壤对磷的吸附和解吸动态.结果表明,0~20 cm土壤对磷的吸附量培养前期快速增大、后期趋于稳定,20~40 cm土壤对磷的吸附量呈培养前期快速增大、后期缓慢增大的态势.长期有机物循环配施化肥显著降低了0~20 cm土壤磷吸附量,与单施化肥相比,其对土壤磷的吸附量降低幅度达20.1%;无肥基础上的有机物循环利用效果次之,单施化肥无明显效果.各施肥模式对20~40 cm土壤磷的吸附特性影响较小.土壤对磷的解吸量主要集中在前几次浸提,且随浸提次数的增多而减小.长期有机物循环利用促进了0~20 cm土壤磷素的解吸,有机物循环利用配施化肥效果更佳,其对土壤磷的累积解吸率较单施化肥提高幅度达72.2%;单施化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壤对磷的解吸.长期有机物循环利用对20~40 cm土壤磷的解吸特性影响不大.0~20 cm土壤对磷的解吸量和累积解吸率均低于20~40 cm土壤.化肥基础上的有机物循环利用促进了土壤中磷素的活化,改善了磷素肥力水平.
- 赵庆雷吴修袁守江王凯荣高洁陈峰张士永孙公臣谢小立马加清
- 关键词:红壤性水稻土
- 基于DEM的地形指数提取方法及应用被引量:15
- 2005年
- 在水文模拟中,地形指数ln(α/tanβ)作为反映地形信息的物理指标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应用基于DEM的River Tools软件和GRIDATB程序,对红壤丘陵区地形起伏平缓的小流域进行地形指数的提取。River Tools软件和GRIDATB程序分别使用目前常用的D8方法(单流向法)和多流向法。结果表明:与多流向法相比,D8方法的计算值较为离散,分布曲线较粗糙,平均值略高,方差和偏态系数也较大;但是,两种方法计算的ln(α/tanβ)的分布曲线大致相似。对于仅需要ln(α/tanβ)频率分布的水文模型(如TOPMODEL)来说,可以用单流向法取代多流向法来计算ln(α/tanβ)的频率分布。
- 张镀光王克林陈洪松李新王书功
- 关键词:红壤丘陵区地形指数DEM红壤丘陵区计算值
- 红壤坡地土壤水分时间序列分析被引量:18
- 2007年
- 基于时间序列法,分析了2002—2004年3—9月茶园和农作区两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水分与降雨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降雨为不相关序列,而不同深度(10、30、50、70和90cm)土壤含水量有高度自相关性,为自相关序列,相关时间域为30~45d.降雨和土地利用方式是影响土壤水分与降雨相关关系的主要因素.降雨对土壤水分的影响强度由表层到深层不断减弱,其在土壤表层(10和30cm)的有效性时间为7~8d;在深层有效时间长短不一,但雨后2~3d,降雨对土壤水分(0~100cm)的影响最显著.旱季土壤含水量与降雨的相关时间比雨季短1~3d,若持续5d降雨量小于5mm,土壤表层水分含量就会明显降低,可能引发季节性干旱.与农作区相比,降雨对茶园表层水分的影响较弱,但对深层水分的影响较强且持续时间长.
- 王晓燕陈洪松王克林傅伟谢小立
- 关键词:红壤土壤水分降雨时间序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