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072042)

作品数:14 被引量:114H指数:8
相关作者:周瑶琪陈勇刘超英王强赵振宇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石油大学博士科研基金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研究生创新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理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天文地球
  • 3篇理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7篇包裹体
  • 6篇流体
  • 6篇流体包裹
  • 6篇流体包裹体
  • 4篇拉曼
  • 4篇拉曼光谱
  • 4篇光谱
  • 3篇地质
  • 3篇盐岩
  • 3篇碳酸
  • 3篇碳酸盐
  • 3篇碳酸盐岩
  • 1篇地质建模
  • 1篇地质模式
  • 1篇地质模型
  • 1篇地幔
  • 1篇地幔对流
  • 1篇新生代
  • 1篇盐度
  • 1篇盐水溶液

机构

  • 14篇中国石油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南京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新疆维吾尔自...

作者

  • 14篇周瑶琪
  • 9篇陈勇
  • 5篇刘超英
  • 4篇王强
  • 4篇赵振宇
  • 3篇冀国盛
  • 3篇马晓鸣
  • 2篇杜玉民
  • 1篇郭建卿
  • 1篇倪培
  • 1篇胡文瑄
  • 1篇郑平
  • 1篇颜世永
  • 1篇任拥军
  • 1篇吴绍祖
  • 1篇王爱国
  • 1篇李永安
  • 1篇章大港

传媒

  • 2篇地学前缘
  • 1篇硅酸盐通报
  • 1篇岩矿测试
  • 1篇地质论评
  • 1篇沉积学报
  • 1篇光谱学与光谱...
  • 1篇岩石学报
  • 1篇光散射学报
  • 1篇新疆地质
  • 1篇地球科学(中...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西安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年份

  • 1篇2008
  • 7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4
  • 2篇2002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塔里木盆地西南依格孜牙组与卡拉塔尔组灰岩碳、氧同位素特征被引量:2
2002年
对塔里木盆地西南依格孜牙组和卡拉塔尔组灰岩碳、氧同位素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上白垩统依格孜牙组δ13C(PDB标准)平均值为3.79‰,δ18O(PDB标准)平均值为-3.49‰;古近系卡拉塔尔组灰岩δ13C(PDB标准)平均值为2.09‰,δ18O(PDB标准)平均值为-4.54‰.与前人和世界其他剖面数据对比认为,碳同位素比较稳定,能够反映其沉积时的特征,而氧同位素变化较大,可能受沉积后作用的影响.依格孜牙组与卡拉塔尔组灰岩碳同位素具较大差异,主要受陆源环境(?)物质的注入,海水盐度、生物作用和古大气CO2含量等因素的影响.
李滨阳周瑶琪吴绍祖李永安
关键词:灰岩碳同位素
高温高压合成碳酸盐岩流体包裹体实验被引量:4
2007年
人工合成包裹体目前主要以石英包裹体为主,而作为地球化学和石油地质学中重点研究的碳酸盐岩流体包裹体鲜有合成方面的报道。本文利用高温高压釜在100MPa,350℃下促使方解石裂隙愈合合成碳酸盐岩流体包裹体(NaCl-H2O),模拟了包裹体的形成,并利用激光拉曼光谱及显微测温技术对合成包裹体的成分、均一温度、盐度等参数进行了定量分析,验证了合成包裹体的准确性。
刘超英周瑶琪陈勇王强
关键词:拉曼光谱
有机包裹体在油气运移成藏研究中的应用及存在问题被引量:16
2007年
系统地介绍了有机包裹体在研究油气运移通道、运移期次、演化程度、油源判断、运移方向等方面的最新成果,阐述了有机包裹体对油气运移、聚集和成藏的示踪作用,指出利用包裹体研究油气运移和成藏时应注意的问题,以及有机包裹体分析测试技术的发展趋势.
刘超英周瑶琪杜玉民陈勇王强
关键词:有机包裹体油气运移成藏期次
水下收缩裂隙沉积模式及定量化研究被引量:12
2006年
通过野外实地考察测试、室内实验分析、数据处理等,对水下收缩裂隙的形成过程、裂缝充填模式、定量分级、各参数之间的拟合关系、微小扰动对裂缝形成的影响等进行了详细讨论,并且建立了水下收缩裂隙产生的地质理论模型以及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的几点建议。这些对于定量描述裂缝形态、结构、变化规律,预测区域性裂缝规模、分布范围,判别区域沉积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周瑶琪赵振宇马晓鸣冀国盛
关键词:地质模型
水下收缩裂隙形成过程及裂缝充填模式研究被引量:7
2007年
通过野外实地考察测试,对水下收缩裂隙整体形成过程、裂隙内充填物沉积模式、影响因素等进行了详细讨论,并且建立了相应的地质理论模型。水下收缩裂隙的形成共分4个阶段,依次为:泥水混合物进入低洼地带的初始混浊状态;沉积压实稳定阶段;水位线下降,盐度增大,裂隙形成阶段;沉积裂隙充填阶段。其中“异常高压作用”,对于初始裂隙的形成、沉积物孔隙水的有效排出以及主要渗流通道的发育起到了重要作用。单一泥质地层裂隙内充填物沉积模式与沙泥互层的多旋回地层略有差异,主要表现为沙层的润滑作用以及对早期裂隙内充填物类型的影响。上述两种地层裂隙内充填物沉积特征均与后期充注期次相对应,表现出很好的韵律性。裂隙纵剖面中生物发育层的出现,对裂隙内充填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将产生重要影响。
赵振宇周瑶琪马晓鸣冀国盛
关键词:充填物地质模式异常高压
太平洋古陆的破碎消亡与中新生代华北克拉通板内构造岩浆活化被引量:2
2004年
回顾了太平洋撞击成因假说的主要内容 ,重点围绕太平洋古陆消亡的内外动力学机制进行讨论 ,认为P/T之交发生在太平洋地区的撞击事件撞裂了岩石圈板块 ,导致岩石圈下的地幔对流方式发生重大转折 .在这种全新的对流方式驱动下 ,太平洋古陆板块伴随新生洋壳板块的俯冲和碰撞而逐渐消亡并拼接到环太平洋大陆边缘 ,与此同时 ,环太平洋构造域开始形成 .
周瑶琪赵士宝
关键词:地幔对流
几种盐水溶液拉曼工作曲线的绘制被引量:27
2002年
用激光拉曼光谱对几种常见盐水溶液进行测定 ,并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强度比值法对Na2 CO3、NaHCO3、Na2 SO4 等具有强拉曼特征峰的盐水溶液适用 ,而频移参数法对NaCl溶液效果较好。同时观察到 ,当水溶液中盐度越大时 ,水拉曼峰的不对称性越明显。
陈勇周瑶琪章大港
关键词:盐水溶液拉曼光谱盐度流体包裹体
南黄海盆地含烃热液流体活动:流体包裹体证据被引量:1
2007年
南黄海盆地勿南沙隆起古生界地层的地热和地球化学异常一直受到众多地质学家和地球化学家的关注。本文联用显微测温和激光拉曼光谱技术对南黄海盆地勿南沙隆起的常州(CZ)-2-1井二叠系栖霞组灰岩石英脉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详细研究。根据岩石学特征、室温下包裹体相态特征和成分差别,这些包裹体可以分成三大类六小类。流体包裹体拉曼光谱分析结果表明包裹体中含有甲烷和有机物,证明了该区曾经有含烃类流体活动。显微测温分析表明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在214℃~305℃之间,远高于该区正常沉积的盆地古地温,暗示包裹体捕获了热液流体。根据岩石学观察和测温分析结果,样品中主要存在三期流体包裹体,其均一温度和流体的甲烷浓度分别为:214℃,0.1347mol/L;265℃,0.1722mol/L;305℃,0.3370mol/L。包裹体甲烷浓度随均一温度升高呈增大的趋势。本次研究证实南黄海盆地勿南沙隆起区曾存在含烃热液流体活动,这些实验结果可以为合理解释热异常和地球化学异常提供证据。
陈勇周瑶琪倪培胡文瑄任拥军赵振宇
关键词:南黄海盆地流体包裹体
CH_4-H_2O体系流体包裹体均一过程激光拉曼光谱定量分析被引量:16
2005年
对南黄海盆地二叠纪地层中某石英脉中的CH4-H2O体系流体包裹体均一过程进行了激光拉曼光谱定量分析.利用甲烷与水的拉曼峰面积比值计算不同温度下流体包裹体中水溶液相中甲烷的浓度,除了在100 ℃附近出现最小值,随温度增加甲烷浓度呈指数增大.包裹体在214 ℃完全均一,均一时甲烷的浓度为0.134 7 mol/L.同时利用甲烷的拉曼特征对流体包裹体均一过程的内压变化作了分析.压力变化可以分为三个区间:19~100 ℃,随温度升高压力增大;100~150 ℃压力随温度升高减小;150 ℃之后压力迅速增大.均一温度下的内压为21.92 MPa.流体包裹体内压的变化主要是由甲烷溶解行为和封闭体系的热力学特征决定的.实验表明激光拉曼光技术可以作为定量分析含甲烷流体包裹体的一种有效方法.
陈勇周瑶琪刘超英颜世永王强
关键词:甲烷流体包裹体拉曼光谱
水下收缩裂隙天然实验研究中获得的新认识被引量:9
2007年
通过青岛市唐岛湾沿岸7个实验工区的考察测试、实验分析、数据处理等,对现代泥质沉积物水下收缩裂隙的整体形成过程、定量分级、各参数间拟合关系、开裂规律以及充填物沉积模式等进行了详细研究,并且建立了相应的地质演化模型。裂隙整体形成过程分4个阶段,依次为:泥水混合物初始混浊阶段;沉积物压实稳定阶段;裂隙形成阶段以及裂隙充填阶段。裂隙形态定量分级可分别用横缝长、纵缝长、裂隙面积和基块面积等参数表示,共分4级。其中裂隙各参数之间的拟合关系以及开裂规律地质建模分析等,对于定量描述裂隙形态、结构、变化规律,预测区域性裂隙规模、判别区域沉积环境等具有重要意义。沙泥质地层裂隙开裂过程中的异常高压作用(形成机理与大地构造中的异常高压相似)以及裂隙分叉角度的统计分析(最多为90°,其次为120°)均属首次提出。其中异常高压作用对于初始裂隙的形成、沉积物粒间水的有效排出以及主要渗流通道的发育起到了重要作用。单一泥质地层裂隙内充填物沉积模式与沙泥互层的多旋回地层略有差异,主要表现为沙层的润滑作用以及对早期裂隙内充填物类型的影响。裂隙纵剖面中生物发育层的出现,对于裂隙内充填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将产生重要影响。
赵振宇周瑶琪马晓鸣郑平冀国盛
关键词:充填模式地质建模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