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A05050109)

作品数:6 被引量:128H指数:4
相关作者:吴炳方李晓松曾源苑全治于信芳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 2篇天文地球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3篇遥感
  • 1篇地表
  • 1篇地表温度
  • 1篇遥感方式
  • 1篇遥感技术
  • 1篇遥感图像
  • 1篇三峡库区
  • 1篇生态系统
  • 1篇水库
  • 1篇水库上游
  • 1篇水库淹没
  • 1篇碳收支
  • 1篇图像
  • 1篇土地覆被
  • 1篇土地覆盖变化
  • 1篇劈窗算法
  • 1篇驱动力
  • 1篇密云水库
  • 1篇密云水库上游
  • 1篇面向对象

机构

  • 4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科学院遥...
  • 1篇南昌大学
  • 1篇兰州交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新...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作者

  • 5篇吴炳方
  • 3篇李晓松
  • 2篇苑全治
  • 2篇曾源
  • 1篇常存
  • 1篇朱亮
  • 1篇张淼
  • 1篇王宗明
  • 1篇颜长珍
  • 1篇黄进良
  • 1篇程耀东
  • 1篇马荣华
  • 1篇包安明
  • 1篇董泰锋
  • 1篇刘成林
  • 1篇陈劲松
  • 1篇孙志伟
  • 1篇李爱农
  • 1篇吴骅
  • 1篇蒙继华

传媒

  • 2篇生态学报
  • 2篇地球信息科学...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遥感学报

年份

  • 3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Spectral responses analysis of soybean residues被引量:3
2012年
利用HR-768型便携式光谱仪,测定了不同大豆残茬覆盖度下的地面光谱,利用照相法获取对应的大豆残茬覆盖度。采用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了单波段反射率、反射率一阶导数、归一化指数、比值指数与大豆残茬覆盖度的相关性,获取了不同覆盖度水平下大豆残茬的光谱响应特征,并结合MODIS、TM、HJ-1B星的波段响应函数建立了大豆残茬覆盖度最优估算模型。结果表明,在2050—2150nm和2250—2350nm两个波段范围内,大豆残茬与裸土的光谱差异最显著,可用于二者的区分;大豆残茬的光谱特征与玉米、小麦残茬的光谱特征相似,仅在920—967nm范围内存在特殊的吸收峰;以高光谱数据为数据源,941.6nm处的反射率、2151.8nm处反射率一阶导数、1461.3nm和2404.4nm反射率构建的归一化指数以及2247nm和608.6nm反射率构建的比值指数适宜用于作物残茬覆盖度估算,以宽波段数据为数据源,短波红外与红波段反射率构建的比值指数适宜用于大豆残茬覆盖度估算。
张淼张淼蒙继华董泰锋孙洪江
关键词:遥感技术遥感方式遥感图像
21世纪前十年的中国土地覆盖变化被引量:57
2014年
土地覆盖变化是陆地生态系统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驱动因素。在全球变化、生态环境建设、经济高速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下,21世纪前十年中国土地覆盖发生了显著变化,对此变化的监测和分析不但能支持中国碳源/汇的评估和碳收支估算,还可为生态环境变化评估提供基础数据。本研究在面向对象(object-based)的分类技术支持下,利用Landsat TM/ETM数据和HJ-1卫星数据,结合大量外业调查数据生产了30m分辨率的2000年、2010年中国土地覆盖数据(ChinaCover);采用像元二分法生产了植被覆盖度数据。利用这两个数据集对中国土地覆盖10年的变化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人工表面和林地呈增加趋势,而耕地、湿地和草地面积呈减少的趋势;人工表面的快速增加和耕地面积的大规模减少是这一时期中国土地覆盖变化的最主要特点;土地覆盖类型转换中,耕地转换为人工表面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我国中东部地区,耕地转换为林地和草地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退耕还林还草的重点区域,耕地的扩张主要来自三江平原和新疆绿洲的农业开发。以植被覆盖度为评估指标显示森林、灌丛和草地质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在汶川地震重灾区、横断山以及武夷山等局部地区的森林质量呈退化趋势;塔里木盆地周围、青藏高原东部、太行山、吕梁山等地区的灌丛植被覆盖度有所下降;内蒙古中部、青藏高原西南部、新疆天山南部、呼伦贝尔等地区的草地出现退化现象。
吴炳方苑全治颜长珍王宗明于信芳李爱农马荣华黄进良陈劲松常存刘成林张磊李晓松曾源包安明
关键词:土地覆盖变化遥感
基于碳收支的中国土地覆被分类系统被引量:46
2014年
生态系统的碳收支是影响全球变化的重要环节,而土地覆被变化改变了生态系统碳收支的现状、速率。提出了面向碳收支的中国土地覆被分类系统,服务于生态系统碳收支估算和国家生态环境监测。分类系统由一、二级土地覆被类型、三级土地覆被辅助特征构成。通过物质组成、结构、排列、季节特征等19个指标,将土地覆被划分38个二级类型,反映生态系统的碳储量现状。三级土地覆被辅助特征利用9个指标补充了二级土地覆被类型的属性。其中5个环境指标主要反映生态系统碳储备的潜力和强度,土地利用方式指标反映植被演替过程植被碳收支中的人为扰动影响,植被覆盖度、植被生育期、物种特征指标用于进一步细化植被类型。二级类型与三级特征为分层组织的土地覆被产品,有利于产品管理和应用。分类系统已应用到面向全国生态系统碳收支的30m格网的中国土地覆被制图中。
张磊吴炳方李晓松邢强
关键词:土地覆被生态系统碳收支
三峡工程建设期库区耕地的时空变化及驱动力分析被引量:14
2011年
本文通过三峡工程建设前后15年三峡库区耕地的遥感动态监测和耕地变化分析,揭示出耕地变化的影响因子。2007年三峡库区耕地垦殖指数为0.25,三峡工程建设期,耕地资源减少4%,平均每年递减3 977hm2。耕地占补比例为26∶1,占补不平衡,土地承载能力不足;减少耕地中优质耕地占61%,耕地质量总体下降;库区2007年人均耕地为0.069hm2,低于国家18亿亩红线要求人均耕地的0.089hm2,人地关系紧张,而城市化过程减轻了农村人口耕地资源的压力;引起耕地减少的原因包括城市发展、退耕还林/草、果业发展和水库淹没,城市发展是主要原因,三峡工程蓄水淹没的耕地只占减少耕地的16%;目前,三峡库区仍有18%的耕地坡度大于25度,水土流失严重。
张磊吴炳方朱亮王鹏
关键词:耕地变化三峡库区驱动力遥感水库淹没
辅助数据在面向对象分类方法中的应用——以密云水库上游为例被引量:3
2014年
密云水库上游位于华北平原向蒙古高原的过渡带内,自然条件差异大,人类活动对该区域影响显著。因此,对该地区土地覆盖类型遥感监测方法的研究具有典型的指导意义。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着重探讨辅助数据在面向对象分类方法中的应用,对密云水库上游地区的土地覆盖进行分类提取。结果显示,研究区内共包含26类土地覆盖类型,其中落叶阔叶灌木林、落叶阔叶林、草丛以及旱地,这4种类型的面积占总面积的85%,是全区的主要土地覆盖类型。在分类时,采用多源异构辅助数据,研究了北方山区常绿针叶林、旱地等土地覆盖类型的识别方法,有效降低了"同物异谱"和"同谱异物"现象对分类精度的影响。
苑全治吴炳方张磊李晓松曾源
关键词:面向对象密云水库上游高分辨率
通用劈窗算法的NOAA-18(N)AVHRR/3数据地表温度遥感反演与验证被引量:12
2013年
本文以NOAA.18(N)AVHRR/3数据,运用通用劈窗技术获得地表温度。首先,利用MODTRAN4模拟不同地表和大气状况下热红外通道(Ch4,10.3~11.3gm和Ch5,11.5—12.5gm)的星上亮温,并建立模拟数据库。其次,按照地表温度、大气可降水汽含量、地表比辐射率和观测天顶角,对模拟数据库分组,确定出各分组的通用劈窗算法系数。然后,将构建的地表温度反演模型应用到NOAA.18(N)AVHRR/3数据,模型所需的地表比辐射率由NDVI阈值法确定,大气可降水汽含量是利用Li等(2003)提出的一种劈窗的协方差与方差比的方法来估算。反演结果表明:在观测天项角小于30°或者大气可降水汽含量小于3.5g/cm2时,地表温度反演的均方根误差小于1.0K;在观测天顶角小于45°并且大气可降水汽含量小于5.5g/cm2情况下,均方根误差小于1.5K。最后,利用美国通量站的实测数据对地表温度反演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均方根误差小于1.8K。
孙志伟唐伯惠吴骅程耀东
关键词:AVHRRNOAA地表温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