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1YJC790077)

作品数:16 被引量:242H指数:8
相关作者:李传武张荣天张小林蒋海兵张文忠更多>>
相关机构:皖西学院盐城师范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历史地理理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经济管理
  • 2篇历史地理
  • 1篇文化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4篇空间结构
  • 2篇影响因素
  • 2篇社会空间结构
  • 2篇社会区
  • 2篇土地利用
  • 2篇丘陵
  • 2篇丘陵区
  • 2篇县域城镇
  • 2篇城镇化
  • 1篇地产
  • 1篇地理
  • 1篇地理学
  • 1篇动力机制
  • 1篇育人
  • 1篇人口
  • 1篇社会空间
  • 1篇生产性服务业
  • 1篇时空演变特征
  • 1篇双基
  • 1篇双基教学

机构

  • 10篇皖西学院
  • 9篇盐城师范学院
  • 5篇南京师范大学
  • 2篇安徽师范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南昌大学
  • 1篇扬州大学
  • 1篇安徽省住房和...

作者

  • 10篇李传武
  • 5篇张小林
  • 5篇张荣天
  • 2篇张文忠
  • 2篇蒋海兵
  • 2篇杨本俊
  • 1篇焦华富
  • 1篇余建辉
  • 1篇祁毅
  • 1篇许勇
  • 1篇陈洪全
  • 1篇龙花
  • 1篇卢义忠
  • 1篇白彩全
  • 1篇杨超
  • 1篇杜涵
  • 1篇蒋金亮
  • 1篇叶宋铃

传媒

  • 3篇皖西学院学报
  • 2篇经济地理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地理研究
  • 1篇人文地理
  • 1篇湖北农业科学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资源开发与市...
  • 1篇地理科学
  • 1篇安徽师范大学...
  • 1篇测绘科学
  • 1篇资源与产业
  • 1篇池州学院学报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7
  • 9篇2015
  • 4篇2013
  • 1篇2012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安徽县域城镇化空间集聚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2
2017年
针对当前县域尺度城镇化研究不足,以及传统数理统计模型无法描述城镇化空间集聚特征的薄弱点,从空间自相关视角来探讨县域尺度城镇化空间集聚特征。基于人口、经济、空间及社会4个维度构建县域城镇化体系,运用投影寻踪模型测度县域尺度城镇化,较科学地评价县域城镇化水平;采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县域城镇化空间集聚,并解释其影响因素,实现了对县域城镇化空间集聚规律有效揭示。研究结果表明:安徽县域城镇化水平呈上升态势,存在"南高北低"区域分异;县域城镇化具有显著全局空间集聚,局部H-H区集聚"合-芜-马",L-L区集聚皖北地区;地理区位条件、交通网络改善、中心城市作用及发展政策倾向是影响安徽县域城镇化空间集聚主要因素。
张荣天焦华富
关键词:县域城镇化影响因素
皖西红色文化研学旅行设计被引量:1
2021年
皖西红色资源丰富,种类齐全,适合利用区域资源开展红色文化研学旅行。在整理皖西红色文化研学资源的基础上,分析皖西红色文化在研学旅行中特殊的教育功能。总结出皖西红色文化研学旅行的课程设计,要从研学主题的凝练、红色研学活动的设计和红色研学课程的实施等方面进行研学旅行的课程设计。基于此,对“两源两地,新时代饮水思源之路”研学课程设计进行实例分析,旨在为同类红色文化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提供借鉴。
杨本俊龙花何怀东卢义忠
关键词:红色文化文化育人
宁镇扬丘陵区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分形研究——以镇江市为例被引量:11
2013年
基于镇江市的土地利用数据,利用分形理论和GIS空间分析方法,探讨了镇江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镇江市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总体上呈分形特征,各土地利用类型分维数D介于1.075~1.234;分维数D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水域>林地>建设用地>其他农用地>园地>耕地,而稳定性指数Ssk介于0.2~0.4之间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占研究区土地总面积的40%左右,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稳定性总体不高;地形地貌对土地利用有着重要影响,各土地利用类型在相同地貌特征下的分维数和稳定性指数存在差异,同时同一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维数和稳定性指数在不同地貌区也存在着显著的分异规律;耕地和林地在镇西丘陵区和镇东平原区呈现出相异的分形特征,建设用地、水域在镇东平原区的空间结构稳定性较低、复杂性较高。
张荣天
关键词: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分形丘陵区
杭州生产性服务业的时空格局演变被引量:21
2015年
采用核密度分析法、圈层分析法、GIS空间分析技术与杭州市工商登记数据探讨杭州生产性服务业空间格局与演变特征。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主要集中于中心城区,公司数量整体上由中心地区向周边地区呈圈层递减的态势,少数行业的外围地区数量较多。高密度区基本在中心城区成片集聚,不同行业高密度区存在空间分异与趋同现象。空间格局演变分析反映:各类行业既有向心集聚,又有不同程度的向外扩展趋势,但它们向心集聚与对外扩张特点不同,部分行业新增企业高密度空间一致。关联、集聚、规划引导机制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空间格局演变。目前部分地段存在写字楼供需不匹配问题,亟需解决写字楼过度空置问题。
蒋海兵张文忠余建辉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
县域城镇空间格局演变及其机制研究——以江苏省溧水县为例被引量:8
2013年
基于溧水县域1978—2008年遥感图像,从城镇实体地域扩展的视角,结合GIS技术分析县域尺度城镇空间格局演变特征,运用因子分析法探讨县域空间格局演变的动力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近30年县域城镇用地扩展了24.45 km2,年平均扩展速度为18.54%,扩展强度指数为0.89,空间格局的演变划分为低速扩展期(1978—1989年)、增速扩展期(1989—2001年)与快速发展期(2001—2008年)3个阶段;2)从圈层和方位两个尺度分析得出城镇用地具有"单峰型"的演变特征以及向北、东扩展的方向性特征;3)县域城镇空间格局演变的三大主要驱动力因子为城镇人口增加、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
张荣天张小林李传武
关键词:城镇化空间格局演变动力机制
双基教学视阈下高校专业基础课教法探讨——以自然地理学为例被引量:1
2015年
高校专业基础课是大学一年级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强调对专业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为大一新生今后专业学习奠定基础。实际教学中往往因为大一年新生缺乏专业认识而理解困难,其教学方法值得深入探讨。"双基"教学是新中国教育界几代人成功实践的结晶,是有效提高教育质量的教学理论。本文以自然地理学为例,认为"双基"是大学专业基础课较为理想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较短时间内夯实专业基础、掌握专业技能、培养专业思维、建立专业感情,应该成为高校专业基础课教学的重要方法。
李传武
关键词:双基教学专业基础课自然地理学
基于分形理论的山区村镇体系研究——以大别山区南溪镇为例被引量:1
2013年
当前乡村聚落正面临转型和空间重构,村镇体系已经成为亟待研究的重要命题。本文基于分形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以皖西南溪镇为实证区域,对大别山区村镇体系的空间特征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南溪的村镇体系结构一定程度上服从Zipf定律,村镇体系规模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调整。(2)无标度区范围跨度狭窄,村镇体系的分形发育不完善,其空间分布既非高度集中也非均匀分布,呈现出中间状态。(3)山区村镇的职业结构分化显著。从业人口中,职业结构分化显著,这将有利于山区城镇化的推进和村镇体系的空间优化,而非从业人口基本是老人和留守儿童,在今后的山区居民点调整中应给予充分关注。
李传武杨本俊叶宋铃
关键词:村镇体系空间结构
镇江市丘陵区乡村聚落空间格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51
2013年
以镇江市丘陵区的乡村聚落为研究对象,利用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和GIS空间分析方法,探讨镇江市丘陵区乡村聚落空间格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镇江市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呈现出十分显著的东西分异特征,整体上镇江市东部地区的乡村聚落规模小、空间分布密集、聚落形态较为规则;而中西部地区乡村聚落规模大,空间分布稀疏,且聚落形态较破碎;镇江市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受地形、经济、交通、水系、耕地分布等因素的影响较大,聚落分布具有低海拔区位取向;经济发达区的乡村聚落景观斑块面积小,但斑块密度大,而经济欠发达区的乡村聚落景观斑块面积大,但斑块密度小;乡村聚落距离道路500m及水系1 000m的区域内空间分布最为密集;同时乡村聚落与耕地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趋同性规律。
张荣天张小林李传武
关键词:乡村聚落影响因素丘陵区
长三角地区城乡收入两极分化程度及其时空演变特征被引量:1
2015年
根据城乡收入比和ER型指数测算结果,将长三角67县(区)分为4类,分析2006~2013年城乡收入两极分化程度,发现其存在明显的时空演变和地区分异特征,2006~2013年,长三角地区ER型指数整体呈上涨趋势,大部分地区城乡收入两极分化程度越来越严重。城乡收入极化程度各类型区的空间分布情况也随之发生了明显变化,极化程度在不同类型区的分布存在明显差异。省域间城乡收入极化程度差异也较大,上海市和江苏省极化程度呈上升趋势,浙江省变化较为平缓,且程度减弱的县(区)数量较多。
李传武杨超杜涵白彩全
改革开放初期(1982年)合肥城市社会空间结构被引量:1
2015年
以第三次人口普查为基础数据,以街道(公社)为基本研究单元,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对改革开放初期合肥城市社会空间结构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1982年合肥市社会区划分为6大类,即工人集中分布区、机关干部居住区、知识分子集中分布区、农业人口散居区、铁路水运工人分布区、城乡人口居住交错区;(2)高度同质的机关干部居住区集中分布在老城区,居于城市几何中心;工人集中分布区、知识分子集中分布区、铁路水运工人分布区集中在环城路和一环路之间,呈扇形分布;农业人口散居区、城乡人口居住交错区分布在一环路以外;(3)改革开放初期,合肥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呈现出以老城区为核心的"单核+扇形"模式.
李传武
关键词:社会空间结构社会区改革开放初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