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572096)

作品数:5 被引量:136H指数:4
相关作者:王强袁桂邦张玉发张文卿刘志杰更多>>
相关机构: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国家海洋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 1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海湾
  • 3篇渤海湾西岸
  • 2篇海侵
  • 2篇MIS3阶段
  • 1篇地热能
  • 1篇地下水
  • 1篇地下水回灌
  • 1篇生物群
  • 1篇水源热泵
  • 1篇年龄
  • 1篇气候
  • 1篇气候期
  • 1篇浅层地热
  • 1篇浅层地热能
  • 1篇热泵
  • 1篇人工回灌
  • 1篇微体
  • 1篇微体化石
  • 1篇微体生物群
  • 1篇化石

机构

  • 5篇天津地质矿产...
  • 1篇国土资源部
  • 1篇南京大学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国家海洋局
  • 1篇河北省地矿局
  • 1篇天津市地质调...

作者

  • 4篇王强
  • 3篇袁桂邦
  • 2篇张玉发
  • 1篇赵长荣
  • 1篇杨振宇
  • 1篇杨吉龙
  • 1篇柴靖婧
  • 1篇庄振业
  • 1篇乜艳
  • 1篇胡云壮
  • 1篇刘志杰
  • 1篇施林峰
  • 1篇翟子梅
  • 1篇张学斌
  • 1篇张文卿
  • 1篇胡云状
  • 1篇赵琳如

传媒

  • 2篇第四纪研究
  • 1篇地质论评
  • 1篇微体古生物学...
  • 1篇地质调查与研...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廊坊地区浅层地热能开发前景及地下水回灌试验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本文在对廊坊市万庄镇的浅层地热资源量进行概算的基础上,对水源热泵在该区的推广可行性做了评价;并且通过野外场地试验,对该区地下水供给能力及回灌能力进行了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该区域浅层地热能储量丰富,总储量约为18075.0×1010KJ,相当于标准煤616.8×104t,具备推广水源热泵的基础条件。(2)研究区浅层含水层富水性较好,水质较好、供水能力较强,满足水源热泵的运行,也利于地下水回灌,不引起水资源的浪费。(3)在不引起次生环境地质问题前提下,建议在水源热泵系统运行时单井抽水量控制在80m3/h左右,单井回灌量不超过40m。/h,采用一抽两灌的原则配置抽、灌井数量,抽水井和回灌井的井间距控制在70~80m,这样能够使得被抽取的地下水基本得到回灌补给,也可合理的利用浅层地热资源。
乜艳赵长荣胡云状杨吉龙董杰英赵琳如肖震
关键词:浅层地热水源热泵人工回灌
MIS3阶段以来河北黄骅北部地区海侵与气候期对比被引量:80
2008年
依据渤海湾顶南侧、河北省黄骅北部地区4个钻孔岩芯样品微体古生物学、孢粉地层学研究以及沉积构造与地球化学背景分析,讨论了该地区MIS3阶段以来海侵期与气候期对比、海侵层中潮坪与浅海沉积单元的判别、沉积作用对孢粉和海侵记录的影响。依据海相世系微体生物出现确定的海侵层,可分为滨岸浅海~河口湾、潮坪、泻湖、分支河道、边滩、滨海低地、河间地~洪泛盆地等不同环境;含有孔虫或广盐海相介形类的地层,除了局部河流进积~退积作用,尚不能排除风、水、鸟的搬运,包括风暴潮的影响,并非是与海水体积变化有关的海平面变化;海侵层中的潮坪~浅海沉积单元才与海水深度有关,其他海水之上形成的地层所见海相微体生物,是地壳沉降背景下风暴潮和其他动力搬运的埋葬群,与海面变化无关,甚至仅是在东部沿海大平原构造沉降背景下河口位置向陆地移动的结果;海侵的发生与海域的扩大以及夏季风强度增大,物源区植被状况好转,造成海侵层出现乔木花粉,但是为异地埋藏。一般说来,还原背景下的沉积地层孢粉记录丰富;弱氧化~弱还原背景下的沉积地层孢粉相对较少,但也可能出现孢粉丰富的特例,氧化背景下沉积地层孢粉更稀少,全新世大暖期结束于约5kaB.P.。沉积学研究,包括对同期异相和突发事件沉积作用的理解,对晚第四纪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王强张玉发袁桂邦张文卿
关键词:MIS渤海湾西岸海侵古气候
MIS3阶段以来黄骅北部地区潮坪地层中的微体生物群(英文)被引量:12
2008年
依据渤海湾湾顶南侧、古黄河三角洲河北省黄骅市北部地区13个钻孔岩芯材料微体古生物学研究,以及地球化学背景、沉积构造分析,本文确定了自相当海洋氧同位素MIS3阶段以来中潮坪、高潮坪、淡水注入的潮坪、潮汐通道、分支河道及边滩、牛轭湖、贫营养湖、滨海湿地与富营养湖、泛滥平原-泛滥盆地等不同沉积地层中的微体生物(有孔虫、海相与非海相介形类)分布特征。在MIS3阶段高潮坪-低地沉积之后,河口与相邻低地依然持续或断续出现海相微体生物,个别钻孔中其分布甚至延续到末次盛冰期低海面地层中,但是基本都是广盐种和低盐种。这一现象与沿海构造沉降背景下河口位置长期向陆迁移,微体生物随短暂的强潮及突发的风暴潮搬运、甚至与风、水和鸟的搬运作用有关;远离古河道地点则无此现象。这些海侵事件与全球海面变化和古海面高度无关。与渤海湾顶北侧天津沿海相比,黄骅北部未见天津沿海确定的全新世早期潮下带砂质沉积单元,以及相应的微体生物群,应与当时天津沿海构造沉降速率较高有关。在三角洲与潮坪研究中,微体古生物学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不仅是记述内容之一。
王强袁桂邦胡云壮张玉发柴靖婧
关键词:潮坪沉积海面变化渤海湾西岸
从天津CQJ4孔探讨中国东部海侵层的年代问题被引量:41
2009年
天津CQJ4钻孔磁性地层研究结果表明,该孔第四系底界(2.58Ma)位于340m处,中更新世底界,即B/M界线位于74m处。微体生物分析显示该孔岩芯记录了三个海侵层,分别位于4.2~12.0m、16.4~30.2m和56.55~58.00m,与渤海湾西岸其他钻孔对比,这三期海侵对应于"第Ⅰ、Ⅱ、Ⅲ海侵层"。古地磁研究表明布容极性期内该孔记录了4次极性漂移,分别对应于Blake(120~110ka)、Jamaica(215~205ka)、Calabrian Ridge1(325~315ka)和Calabrian Ridge2(525~515ka)。结合钻孔岩芯磁性参数与深海氧同位素的对比,推测这三个海侵层的年龄分别为120~70ka、240~180ka和500ka左右,可以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第Ⅲ、Ⅳ、Ⅴ海侵层"相对应。这一对比方案与目前较普遍接受的沿海平原晚更新世以来三期大海侵的认识,在层位对比上明显冲突,但"晚更新世以来三期大海侵"之说,尚难以解释晚更新世底界与中更新世底界(B/M界线)过近的问题。
施林峰翟子梅王强张学斌杨振宇
关键词:磁性地层海侵层年龄
渤海湾西岸贝壳堤堆积与海陆相互作用被引量:54
2007年
渤海湾西岸淤泥质海岸已见两类砂体,滨外坝先形成于水下,而后随着海岸进积和在海洋动力作用下,逐渐出露于潮间带和陆地上;另一种普遍出现的是具沿岸堤意义的贝壳堤,而且是在海岸进入弱侵蚀期即形成。研究发现,在海岸进积和海-陆相对稳定条件下,海岸线附近中潮坪-高潮坪受向岸风和波浪作用也可形成雏形贝壳堤砂体。目前研究区海岸上的贝壳堆积有3类,即:风暴潮堆积的沿岸堤型贝壳堤,主要堆积在中潮坪-高潮坪-滨海低平原上;潮沟-潮汐河道型“贝壳堤”,为潮汐河口湾顶或潮道外侧风暴贝壳堆积(自潮汐通道水下堆积延续到低地);以及沿海低平原在大潮或风暴潮天气背景下出现的无序贝壳堆积。贝壳堤堆积既有风暴潮大浪瞬时、高能幕式堆积,又有大浪、向岸风综合作用下堆积的可能,贝壳测年及贝壳堤层序表明其形成是复杂的再堆积过程,不宜解释为海平面变化。在三角洲不均衡推进过程中,有可能形成不规则的海岸线,向岸风浪对不同地貌岸段的作用,可导致形成并非与现代海岸线平行的贝壳堤。贝壳堤术语的随意使用,已经造成海岸线变迁研究的简单化。严格使用沿岸堤的贝壳堤概念,可进一步划分三角洲叶瓣变迁,但是事件堆积必须剔除。将贝壳堤的研究与三角洲顶面泥炭测年相结合,可能更精确重塑海岸形成过程。
王强袁桂邦张熟刘增寿王卫东刘志杰庄振业
关键词:渤海湾西岸海陆相互作用
共1页<1>
聚类工具0